为了活下去!

连云港大话楼市 2018-09-30 16:02:30

731之后市场急转直下,各大房企回笼资金过冬,投资拓展收缩,都不买地了;人事冻编、裁员风声又起,连万科都为了“活下来”开始搞事人匹配了,要知道万科一直是组织先行的楷模。那么问题来了,这一轮市场下行会调整多久,又会有哪家房企会倒下,大规模的房企倒下就像鲸鱼搁浅在沙滩,根本无法施救。

有上进心一直冲规模的房企会开启新一轮收并购吗?头部房企都在去地产化,口号喊得响,看他们出不出手搞并购就知道转型的真假了。第二梯队估计心有余力不足啊,冲刺1000亿,冲刺2000亿的各位兄弟,还有钱搞收并购吗,也该休息休息了。

2014年万科率先提出“白银时代”,随后部分房企转让退出,部分房企的“白银时代”变成收并购的“黄金时代”,融创、恒大等通过收并购大举扩张,如果不是去库存以及三四线棚改货币化的救急,估计会有更多房企步入卖身境地。而这次市场下行受金融去杠杆和棚改货币化退出等多因素叠加,还有特别不靠谱推出的贸易战,相比2014有过之而无不及,投拓圈早已有初步判断,肯定会有一批房企过不了冬,收并购同行你做好准备了吗,是买还是卖

哪些房企日子难过?三四线布局太深,近一年拿地过猛,负债或杠杆较高,营销去化和资金回笼较慢的。过去一年没抢到地的那些中小房企反而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了,甚至有些手痒的开始关注流拍地块,跃跃欲试准备进场呢,如果调整周期够长,这些自以为捡漏的后来者才是美味的羔羊。如果把头部房企市比作股市庄家,他们就是接盘在山腰的散户,好像也不对,庄家是谁地球人都知道。

6月碧桂园因建设事故放缓拓展,9月又传出内部资料要求量入为出买一栋建一栋,相对4月份的快周转和年初的1000天,看来老大真不是好当的。但快进快出的凤凰牌收割机,好像并不那么缺钱,连续现金流正流入。反而账面资金最多盈利最强号称转型成功的恒大,市面上融资成本一直高企不下,融资成本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只能解释为许教授超前预见提前筹集过冬的粮食。恒大的确有超前的预见性,高薪请来提出经济“L”型走势的任泽平搞宏观方向,土地储备战略性每年下降5%,布局能抵抗周期的超级大盘,全国一盘棋超大规模多地域多能级的土地结构堪称地产王。近几年冲出的三四线几匹黑马个个号称小碧桂园,500-1500亿规模,卖房的钱大多又投入卖地了,还真要好好检查下手里的土地千万别砸手里,真不理解争破头抢来的宝地怎么突然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与上一轮不同的是,过去一两年拿地的房企,多是百强榜上排名靠前的。不像上一轮一样除了百强榜,还有大名鼎鼎的外行和籍籍无名的地头蛇,三股势力一起哄抢。那时土地估值还每这么高,溢价率屡屡高得没谱。这一轮大不同,看百强抢地时次序井然,和谐合作者不在少数,高地价低溢价也是政府的追求,对拍地和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合作拿了地就有了良好基础,签个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在情理之中,总不至于抹不开面子再找其他人家救援。号称不再公开市场拿的那谁,你们准备好了吗。

中央去杠杆但并没有缩紧银根,市面上并不缺少资金,只是对投资收益和资金安全的追求不同,出于谨慎原则对房地产没以前那么感冒了,除非已有合作通道和良好履约记录,资金吸附能力是房企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另一核心能力就是适合市场的能快速去化的产品,也就是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购房者经历多次市场波动的培训,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面对更多选择时,自然会精挑细选。房子除了居住属性外,还具有投资属性,面对充裕资金稳定通胀和投资无门,投资购房也是另一种刚需,投资刚需对租金回报基本忽略,对升值潜力却心有独钟。731“房价不涨”一句话使潮水退去,大批投资刚需们撤退带走一批居住刚需,购房户好像突然消失了,正像积极报名拿地的房企突然消停了,留下一群茫然的拓展人员不知所措。

感叹心理预期的神奇无比,回想“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之后的8万亿,不知道“房价不涨”之后还有什么措施。任何时候都不用低估执政者的执行力,风声正紧,万物蛰伏,还是顺势而为吧。

为了活下去!

写在文末:

上文是一位资深地产从业者的见解和感受。鉴于今天的特殊日子,我也在参活一下。

今日是930,距离这一轮的调控开始已经整整2年。而至今,也没有看到一丝放松的迹象。

回头捋一下这轮调控的最大不同,应该是拒绝一刀切,采取分城施策吧。从深圳上海开始,接着是北京、成都、杭州,随后的重庆沈阳。根据城市能级,实施不同的调控措施:一线限购限售首套认贷首付高于5成;二线限购限售二套不认贷首套首付3成;三四线轻微调料或者不调控,甚至棚改鼓励同时存在的调控局。

全国性的房企,如果紧跟调控步骤均衡布局,这两年中也就相对安全。

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房企开始焦虑,甚至恐慌呢?

因素很多,包括金融降杠杆、棚改货币化退出...总而言之是因为“没钱”。房地产是一个快周转的行业。一般来说,维持房地产企业正常运转的是收益率和现金流回正周期。收益率,上有“不涨令”压着,阶段性难以突破。至于正现金流,一方面是可流入地产的钱越来越受限,融资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预期。预期这种东西,一旦摧毁就很难树立。因此我们看到8月以来房企销售持续下跌,最终影响首付款、销售款。同时,房企年底又集中面临着公司债、美元债等各种重量级债务的“追杀”。

汇总目前的政策导向,我们可以发现就是“击垮”这两个指标。而这两个指标如果在持续下去,甚至跨掉,那整个行业萎缩是可能出现。

前有豺狼,后有虎豹。这种情况下,房企的日子能好过吗?因此,诸多房企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努力“活下去”。

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公司活下去和行业活下去是两个概念。行业可以穿越周期,但于公司或许在长期向上的趋势线中一不小心就会出局。

房企是楼市的供应端,购房者是楼市的需求端。这时候,房企都“积极自保”了,对于购房者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越是到困难时候,越是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时刻。作为购房者,此时应该具备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努力识破真相,争取最大利益。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