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内涵与起源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与发展策略。其内涵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环境复杂且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通过谨慎的探索、实践、反馈和调整来逐步推进发展进程。
这一理念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国际上虽然有一些发展模式,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包括庞大的人口、复杂的地域差异、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决定了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经验。因此,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例如,在农村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并非一开始就有完整的规划,而是农民在实践中自发探索,政府在观察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这种从局部到整体、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

二、摸着石头过河在经济改革中的实践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典型案例。中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这一过程是渐进的。一开始只是在一些小商品领域进行试点,观察市场的反应和企业、消费者的适应情况。通过试点,发现问题如价格波动可能导致短期的市场混乱,但同时也看到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于是在总结经验后,再进一步扩大价格改革的范围。在企业改革中,从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步步探索而来。先赋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让企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然后针对出现的产权不清等问题,提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
(二)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建立经济特区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对外开放领域的重要举措。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对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发展需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尝试。在经济特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最初对于经济特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会遇到哪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但通过特区的实践,中国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对外开放模式,包括如何处理与外资企业的关系、如何进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随后,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又被推广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更大范围,带动了中国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摸着石头过河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体现
(一)教育改革
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遵循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在课程改革方面,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从重视知识传授到强调素质教育,这一转变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增加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的比重,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这一过程是通过对教育效果的长期观察和分析来推进的。在教育管理体制上,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教育质量的监督。从过去的统一管理模式到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期间经历了多种试点和调整,如一些地方的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就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二)医疗卫生改革
医疗卫生改革是关乎民生的重要改革领域。中国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从探索医保制度的建立到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医保制度从最初的城镇职工医保试点,逐步扩大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筹集、报销比例确定、异地就医结算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整政策、改进管理,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等措施,都是在实践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四、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意义
(一)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它打破了传统理论先行的发展模式,将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制定政策的基础。在改革过程中,人们通过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和解决问题,不断更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种实践第一的观点,使中国的改革能够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陷入脱离实际的理论空想。
(二)凸显了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
与一些国家采取的激进式改革不同,摸着石头过河代表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渐进式改革能够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它允许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局部的调整和试错,因为每一步改革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以降低改革的风险。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果一开始就全面放开所有领域的市场,可能会导致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而渐进式的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等措施则使经济能够平稳过渡。
五、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有效策略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全球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竞争加剧等问题层出不穷。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使中国能够在这种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灵活应对。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科技发展等领域可以继续通过小范围试点、谨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比如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国先在一些城市开展试点,探索海关监管、税收征管等新模式,然后再根据试点情况推广,这种方式可以在国际规则不确定的情况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经贸新路径。
(二)推动国内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指导
在国内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还是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探索。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产业的发展政策,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政府在支持这些产业发展时,可以先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产业园区进行试点,探索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然后将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推动整个国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六、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摸着石头过河侧重于实践探索和局部突破,而顶层设计则强调从整体和长远角度对改革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在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为顶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经验。例如,在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建设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顶层设计为摸着石头过河指明方向,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各个领域的改革试点和探索都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进行,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导着各个产业领域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探索。
七、摸着石头过河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面临的挑战
1.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难以全面掌握改革所涉及领域的所有信息,这可能导致决策的偏差。例如在金融改革中,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信息、国内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信息等可能存在获取不及时或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影响金融改革的进程。
2. 利益协调难度大。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利益群体的阻力。如在教育改革中,涉及到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会引起部分地区、学校和家长的担忧和反对。
3. 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如全球经济危机、贸易摩擦等,可能会打乱国内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节奏。原本在相对稳定国际环境下进行的试点和探索,可能因为外部冲击而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
(二)应对措施
1. 加强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建立更广泛的信息监测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对国内外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在经济改革领域,加强对宏观经济数据、行业动态信息的分析,为改革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民主协商、政策补偿等方式,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对于因医保政策调整可能受损的群体,可以通过适当的补贴或调整报销范围等方式来缓解矛盾。
3. 增强改革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国际环境变化时,加强国内市场的挖掘和培育,将一些对外依存度高的改革试点向国内需求侧倾斜,以降低外部冲击的影响。
总之,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在未来仍将继续指导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与实践路径。
(江苏新质自媒体评论员:陈鸿鸣)
图片取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