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九十四回"昭阳宫"说论李春芳创作轨迹

晓顼聊社会趣事 2025-03-13 21:24:37

"昭阳宫"的地理隐喻与兴化文化基因

《西游记》九十四回"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中,唐僧师徒被玉华州王子奉为上宾,宴饮时提及"昭阳宫"。这一称谓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昭阳作为兴化古称,自战国昭阳将军封地始,历经千年积淀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李春芳(1511-1585)作为兴化历史上首位状元,其家族与昭阳文化渊源深厚。其父李镗曾任福建佥事,家中藏书楼"万卷楼"典藏丰富,为其打下扎实的经史根基。

明代兴化文人普遍具有"昭阳情结",如《嘉靖兴化县志》载:"昭阳古邑,文风丕振"。李春芳在《贻安堂记》中自述:"余生长昭阳,每览邑乘,辄怀先哲遗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在《西游记》中多有体现,如"火焰山"暗喻兴化灶神庙,"通天河"原型为兴化得胜湖。九十四回通过"昭阳宫"这一地理符号,既暗示作者籍贯,又为后文描写宫廷生活埋下伏笔。

宫廷叙事的创作密码与李春芳仕宦经历

九十三至九十五回集中展现玉华州宫廷生活,从朝仪规制到宴饮细节均细致入微。这种对宫廷生活的熟稔,与李春芳的仕宦经历密切相关。其嘉靖二十六年(1547)殿试第一后,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侍郎等职,嘉靖四十四年(1565)入阁拜相,直至隆庆二年(1568)致仕。在阁期间,多次主持宫廷大典,参与《永乐大典》重录工作,对宫廷礼仪、文书制度烂熟于心。

小说中"青词宰相"的描写尤为精妙。李春芳以善撰青词著称,《明史》载其"论撰青词,大被帝眷"。九十四回中"金阙云宫灵霄殿"的描绘,与嘉靖朝道教斋醮场景高度契合。其创作的《西苑诗》中"禁城春色晓苍苍,花柳池台引兴长",与《西游记》"御花园"章节的意境如出一辙。这种文学手法的移植,反映出作者将真实宫廷经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能力。

诗词创作的文体互渗与李春芳文学成就

《西游记》中的四季诗是重要的文本证据。春诗"紫燕呢喃香嘴困,黄莺嘹呖巧音频"与李春芳《咏春》"芳树含春霭,流莺语画檐"意境相通;秋诗"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化用其《秋夜》"银河垂地夜无声,月殿风清暑气平"。这种互文性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李春芳文学风格的自然流露。第九十四回中,《春景诗》曰:“日暖冰消大地钧,御园花卉又更新。和风膏雨民沾泽,海晏河清绝俗尘。”《夏景诗》曰:“斗指南方白昼迟,槐云榴火斗光辉。黄鹂紫燕啼宫柳,巧转双声入绛帏。”《秋景诗》曰:“香飘橘绿与橙黄,松柏青青喜降霜。篱菊半开攒锦绣,笙歌韵彻水云乡。”《冬景诗》曰:“瑞雪初晴气味寒,奇峰巧石玉团山。炉烧兽炭煨酥酪,袖手高歌倚翠栏。”“水云乡”是李春芳暗指家乡兴化是水乡么?

青词创作对小说语言的影响更为显著。李春芳现存青词《斋醮祝文》中"伏愿洪慈广被,道炁遐敷",与小说"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的道教意象高度一致。其创作的《大高玄殿青词》中"九垓同忭舞,万国仰垂衣",与小说"凤箫声动,玉烛影摇"的宫廷气象形成互文。这种文体互渗现象,印证了作者李春芳将御用文学技巧融入通俗小说创作的艺术自觉。

历史语境中的作者身份重构

明代文人参与通俗小说创作具有特殊性。李春芳作为宰辅之臣,虽不便公开署名,但通过文本隐喻留下创作痕迹。其子李茂材在《贻安堂遗稿序》中透露:"先君退食之暇,尝戏为稗官野史"。结合《西游记》中"假合真形擒玉兔"等章节对嘉靖朝"壬寅宫变"的隐晦影射,可见作者在虚实之间构建历史叙事的良苦用心。

尽管清代学者吴玉搢《山阳志遗》首倡"吴承恩说",但该说存在诸多矛盾。相较而言,李春芳说更具文本说服力。其家族与兴化文学社群的互动,如与宗臣、王世贞的交往,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文化支持。现存《西游记》版本中,世德堂本扉页题"华阳洞天主人校",而李春芳号"石麓",其别业"华阳洞天"在兴化县志中有载,这种版本学线索进一步强化了与作者李春芳的身份关联。

结语:文学地理视域下的创作新解

《西游记》九十四回"昭阳宫"说,不仅是地理符号的简单指涉,更是文学地理批评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兴化文化基因、宫廷叙事密码、诗词文体互渗及历史语境重构,我们得以窥见李春芳创作《西游记》的深层动因。这种将地域文化、仕宦经历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为明清小说作者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在文化自信的当下,重读经典更需关注文本背后的文化血脉与历史基因,方能真正理解"文学地理学"的深刻内涵。

作者:陈鸿鸣

(兴化市文史研究爱好者)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兴化市一角)

0 阅读:1

晓顼聊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