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奇幻诗韵,探李春芳笔锋

晓顼聊社会趣事 2025-02-01 20:08:47

天启《淮安府志》将《西游记》列在吴承恩名下,作为其著作之一,仅提及书名,无内容介绍、卷数说明及作品性质界定。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鲁迅据此,认定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中,将吴承恩《西游记》与《徐弘祖(即徐霞客)游记》等众多山水游记并列,由此可见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能是山水游记。 当代许多学者专家一致认为,《西游记》作者为李春芳。学者沈承庆遗作《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李春芳。

《明史》记载:李春芳为江苏兴化人,祖籍江苏句容县。李春芳因少时曾在江苏句容县茅山华阳洞借灯读书,故又称“华阳洞天主人”。《西游记》金陵世德堂本卷首明摆着“华阳洞天主人校”这与李春芳的名号一致,书中诗句也暗藏“春芳长者留迹”,且李春芳晚年有“春芳老人”之号,他兼通儒释道,与《西游记》的多元思想契合,原著方言也与江苏兴化方言一致。

在《西游记》研究领域,笔者认为,李春芳应该是最靠谱的作者人选,其文学风格与《西游记》诗词的关联备受关注。通过剖析《西游记》诗词中壮观大胆的想象描写,我们或许能一窥李春芳的写作笔锋。笔者认为书中暗藏的李春芳笔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独特意象与风格:李春芳作为明朝嘉靖年间状元、官至内阁首辅宰辅,文学功底深厚,其诗词常现宏大、奇幻意象。《西游记》诗词也充满奇思妙想,如对天庭、地府、仙境等描写,像“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描绘天庭的壮丽,与李春芳《虹竿百尺倚横流》中“虹竿百尺倚横流,独泛仙槎犯斗牛 ”展现的奇幻宏大有相似之处,这种独特的风格和意象运用,或可作为李春芳创作痕迹的一个线索。

道教思想与青词痕迹:李春芳擅长写青词,对道教文化有深入了解。《西游记》中蕴含大量道教元素,如对金丹修炼、五行学说的描写,诗赋中也不乏道教意象与典故。像孙悟空的修炼过程、与道教相关的法术描写等。部分诗词在语言形式、用词风格上与青词有相通之处,如对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东华大帝、二郎神等神灵描写与对神仙的赞颂、对仙境的描绘,体现出工整华丽、富有韵律的特点 ,彰显李春芳写作习惯。

隐晦署名暗示:书中某些诗词暗藏“春芳”相关线索。比如在一些回目中,通过对个别字词的解读,如“春”“芳”等字的巧妙出现,以及特定语句的组合,推测是李春芳隐晦地留下自己的名号,暗示其作者身份。如“野花得润有余芳 ”等诗句。比如,玉兔精这一章节中,皇上招写青词相关的情节,虽然从侧面展现了唐僧的多才多艺,面对写青词的要求,唐僧虽非道士,却也能应对,映射李春芳善于写青词、学识渊博。

奇幻意象,构建宏大世界

《西游记》诗词中充满了奇幻意象,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宏大壮阔的神魔世界。在描绘天庭时,“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此等描绘,以夸张的手法、绚烂的色彩,构建出一个超凡脱俗、威严庄重的天庭景象。而李春芳的诗作《虹竿百尺倚横流》中,“虹竿百尺倚横流,独泛仙槎犯斗牛”,同样运用了奇幻的意象,将虹化作钓竿,乘坐仙槎直闯斗牛星宿,展现出突破现实、直抵宇宙深处的豪迈气魄。二者在想象力的运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对奇幻意象的大胆运用,反映出李春芳写作笔锋的一大特点——突破常规,追求高远境界。在古代文学创作中,不少文人遵循传统范式,而李春芳的作品却能大胆想象,将现实与神话元素相融合。在《西游记》诗词中,这种风格更是发挥到极致,各种奇珍异兽、神仙法宝、神秘场景层出不穷,如孙悟空的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金箍棒的来历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不仅体现出其非凡的威力,更丰富了作品的奇幻氛围。李春芳的文学思维或许为《西游记》中这些奇幻意象的创造提供了土壤,使得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沉浸于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浪漫笔触,书写英雄豪情

《西游记》诗词中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在描绘孙悟空等英雄形象时,尽显豪迈之气。孙悟空的出场诗“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将孙悟空的诞生与天地灵气、道家修炼相结合,赋予其超凡脱俗的身世,展现出一种自由不羁、敢于称王称圣的英雄豪情。

李春芳的诗词同样不乏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如“光拱众星为金饵,象垂新月作银钩”,将众星比作金饵,新月当作银钩,以如此大胆而浪漫的想象,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对宇宙万物的掌控欲望。这种浪漫笔触与《西游记》中对英雄豪情的书写相呼应。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凭借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上天入地,降妖除魔,他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冒险,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想象。李春芳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或许正是塑造《西游记》中这些充满豪情的英雄形象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生命力。

宗教元素,融入文化内涵

《西游记》作为一部蕴含丰富宗教文化的作品,其诗词中自然少不了佛道元素。道教的炼丹修行、神仙体系,佛教的因果轮回、慈悲为怀等思想,在诗词中频繁出现。例如,在描写菩提祖师的道场时,“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此诗将菩提祖师描绘成一位兼具佛道智慧的高深人物,体现了佛道融合的思想。

李春芳身处明朝,当时佛道文化盛行,他本人也对宗教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擅长写作青词,对道教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与道教相关的意象和典故。这种对宗教文化的熟悉和运用,与《西游记》诗词中的宗教元素相契合。李春芳可能将自己对佛道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西游记》的创作中,使得作品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诗词中的宗教元素,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也正是李春芳写作笔锋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语言锤炼,彰显文学功底

《西游记》中的诗词在用词、韵律上十分讲究,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描写花果山时,“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不仅生动地描绘出花果山的雄伟气势,还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李春芳作为状元,其文学素养毋庸置疑。他的诗词在语言运用上注重精准、优美,追求韵律和谐。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巧妙的用词和工整的对仗。这种对语言的锤炼与《西游记》诗词的语言风格相一致。在《西游记》中,无论是描写景物、人物,还是叙述故事,诗词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境。如描写玉皇大帝:“天宫主宰传神话,宇宙之间万物生。道教仙山崇拜祖,中华民族仰恭名。维持三界威严树,掌管阴阳公正撑。不受抑牵和限制,地空稳定保峥嵘。”此诗描绘出玉皇大帝作为天宫主宰的崇高地位以及掌管三界的威严形象。李春芳的文学功底为《西游记》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这些诗词在文学性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亲身经历,彰显人生精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西游记》中花果山的设定与李春芳之间有潜在联系,从文化意象看,“花”与“果”在传统文学中常寓意着生命的发展与收获,“开花结果”是一种对成长、成就的象征表达 。李春芳初名李果,又在华阳山华阳寺(花山)读书的经历,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构建了“花”与“果”的紧密联系。

在《西游记》里,花果山是孙悟空的诞生地,是孕育传奇的起点。孙悟空从花果山仙石中孕育而生,随后开启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冒险,最终修成正果,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开花结果”的成长历程。李春芳或许将自己从一介清贫书生、平民百姓,成长为状元宰相的经历元素融入作品,借花果山这一关键场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同时也赋予了孙悟空的成长故事一种文化寓意,使作品在情节之外,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关于《西游记》作者是否为李春芳目前尚无定论,我们从作品中诗词歌赋的壮观大胆想象描写来看,李春芳的诗词与《西游记》之间存在着诸多惊人相似之处。无论是奇幻意象的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宗教元素的融入,还是对语言的锤炼,都体现出李春芳写作笔锋的特点。这些相似之处为研究《西游记》的作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到这部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

(今日头条作者:陈鸿鸣)

附一:明朝李春芳诗词三首:

《虹竿百尺倚横流》

虹竿百尺倚横流,独泛仙槎犯斗牛。

光拱众星为金饵,象垂新月作银钩。

撇开烟水三千丈,坐老乾坤亿万秋。

相遇玉皇如有问,丝纶今属大明收。

《生平志气与天高》

生平志气与天高,常将文章压富豪。

胆大攀龙头上角,心雄拔虎嘴边毛。

采樵定取月中桂,下钩须擒海底鳌。

今日果为云路客,布衣脱却换罗袍。

《一介书生下九重》

一介书生下九重,张开皇榜选英雄。

胸中每念虬生角,腹内常怀马化龙。

圣泽洪恩千载重,尧天舜日我先逢。

有时欲上清虚府,带月连云一扫空。

附二:列举原著中对三位神灵描写:

王母娘娘

天宫尊奉女神仙,王母娘娘管结连。

数载熟成桃树果,瑶池喜宴八方缘。

空间滚动皆同寿,白日飞升不老年。

体健身轻能得道,生灵地气系心牵。

太上老君

道教尊师创始人,炼丹兜率在宫亲。

青牛脚力坐骑走,法宝金刚琢踏轮。

息事宁拼从怨闹,休闲争斗不轻驯。

悟空西去难赢胜,奇扇刚挥就脱身。

二郎神

人神混血无穷力,撒豆添兵法术精。

通晓百般多变化,常知千态少留情。

阙庭有眼观方远,手内持刀炼石成。

座下随跟天犬笑,悟空挑战尚能平。

(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0 阅读:0

晓顼聊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