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研究领域,明代兴化籍首辅李春芳校著《西游记》的说法虽未被学界普遍接受,却在地方文化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尤其是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的创作背景,与兴化三清观的历史变迁及李春芳的宫廷经历存在密切关联。这种将地方文化元素与个人生命体验融入神魔叙事的创作方式,展现了古典小说生成过程中复杂的文化基因。
一、三清观的历史记忆与文学重构
兴化三清观始建于宋元时期,作为道教全真派在苏中地区的重要传播节点,其建筑格局与宗教仪轨对地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观内"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种"三位一体"的宗教符号体系,恰与《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中孙悟空三人变作三清圣像的情节形成互文。
据《兴化县志》记载,明代三清观曾设"鲁班祠",成为手工业行会的祭祀场所。这种宗教空间与世俗行业的结合,在小说中转化为车迟国三清观内"五间大殿,四壁妆金,满堂香火"的描写。孙悟空将圣水变为尿水戏弄道士的情节,暗合明清时期民间对宗教仪式的戏谑化想象,折射出市井文化对正统宗教的解构。
地母庙的历史记忆同样在文本中留下痕迹。民国《续修兴化县志》记载,宝修师太化缘建庙的经历,与第四十五回中虎力大仙"五雷法"祈雨的情节形成隐喻关系。这种将地方信仰实践转化为神魔斗法的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对民间宗教生态的敏锐观察。
二、宫廷生活的文学投射
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及第,历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长期参与宫廷事务。这种特殊经历为《西游记》创作提供了独特素材,第四十五回中"金銮殿"、"九间朝殿"等建筑描写,与明代皇宫格局高度契合。
车迟国国王"头戴冲天冠,腰系碧玉带"的形象,显然是以明代帝王服饰为原型。小说中"光禄寺排宴"的细节,更直接来源于宫廷饮食制度。这种对宫廷生活的细致描写,使神魔叙事获得了现实的质感。
李春芳在《贻安堂集》中记载的朝会经历,为小说中"卷帘将军"、"护驾将军"等官职设定提供了依据。车迟国"文臣武将,冠冕整齐"的朝会场景,正是明代官僚体系的文学镜像。这种将政治经验转化为艺术想象的创作方式,展现了士大夫作家特有的叙事策略。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传承
兴化地方文献中保存的《西游记》评点资料,显示出明清时期文人对第四十五回的特殊关注。清代兴化学者国学大师李详在《药裹慵谈》中指出:"车迟斗法一节,实写吾邑三清观旧俗。"这种在地性的文学阐释,构成了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文化研究发现,兴化方言中的特殊词汇如"促掐"(捉弄)、"掼杀"(摔死)“不曾”等,在第四十五回中频繁出现。这种语言层面的地方特色,进一步印证了文本与地域文化的血脉联系。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早就对三清观进行保护,现存三清观巷保存完好,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历史长河里,使古典文本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李春芳与《西游记》第四十五回的创作关联,揭示了古典小说生成过程中地方文化与个人经验的复杂互动。三清观的宗教记忆、宫廷生活的政治经验、市井文化的集体想象,共同构成了这部神魔经典的文化基因。这种创作模式对当代文学创作仍有启示意义:真正的艺术创新,往往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激活地域文化记忆,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或许能从《西游记》的创作经验中获得有益借鉴。
(作者:陈鸿鸣)
(兴化市文史研究爱好者)
图片取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