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范文化对李春芳文学风格的影响

晓顼聊社会趣事 2025-03-16 21:24:37

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不仅塑造了李春芳的文学创作内核,更直接形塑了其文学风格的三大特征。这种影响通过具体文本与文学实践得以体现,形成了“质朴务实、忧乐互融、文以载道”的独特文风:

一、文风质朴无华:摒弃藻饰的务实书写

1. 政论散文的直白表述

李春芳的《陈六事疏》《论盐政疏》等政论文章,语言简洁直白,直陈时弊。如《论盐政疏》中“盐课日增,民力日竭”的表述,与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减徭役、厚农桑”的务实文风高度一致。二者均以“明道、致用”为写作宗旨,摒弃骈俪雕琢,形成“文从字顺,言简意赅”的散文风格。

2. 诗歌创作的白描手法

李春芳《归田杂咏》组诗中“野老荷锄归,夕阳在牛背”的白描,与范仲淹《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叙事方式一脉相承。二者均以朴素语言勾勒民生图景,通过细节刻画传递深层忧思,形成“语淡而味终不薄”的诗歌美学。

二、忧乐互融的辩证表达:在闲适与隐忧间游走

1. 田园诗中的双重意蕴

李春芳《归田杂咏》看似“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实则暗含对朝政的隐忧。如“邻翁话旧岁,叹息米如珠”一句,通过田园场景折射民生疾苦,延续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黯乡魂,追旅思”的婉约忧思。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将“后乐”的表象与“先忧”的内核辩证统一。

2. 碑记文学的情感克制

李春芳在《延青阁记》中以冷静笔触记载书院创办过程,却在文末突现激情:“学者当以天下为己任,斯道不坠,吾辈之责也!”这种情感的克制与爆发交替,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结构高度相似,形成“外敛内张”的文风特质。

三、文以载道的功能自觉:文学为思想服务

1. 文献编纂的实用导向

李春芳主持编纂的《兴化文献志》,收录范仲淹《兴化建学记》等文献,并在序言中强调“文献所以存治道”。这种将文学与地方治理结合的编纂理念,直接继承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中“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形成“以文存史、以史鉴今”的文献书写传统。

2. 诗歌唱和的思想共鸣

李春芳《春日游范公祠》中“忧乐一篇传宇宙”的诗句,通过对《岳阳楼记》的直接引用,将个人创作纳入“先忧后乐”的思想谱系。这种“用典明志”的写作策略,与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中“惟与田家老瓦盆,倾沥共醉终无求”的自我定位形成跨时空呼应,强化了文学的思想传承功能。

结语:风格即人格的文学印证

李春芳的文学风格是其政治品格的延伸:质朴文风源于对“先忧后乐”务实精神的坚守,忧乐互融的辩证表达体现了士大夫的矛盾处境,文以载道的功能自觉则完成了从思想到实践的闭环。这种风格不仅是对范仲淹文学传统的继承,更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地域文化中形成独特范式——从范仲淹的“断齑画粥”到李春芳的“豆腐宴”,从范公堤的碑文到《兴化文献志》的编纂,文风与人品、文学与政事始终交织互证,演绎着“先忧后乐”思想的永恒生命力。

(作者:陈鸿鸣)

兴化市文史研究爱好者

0 阅读:0

晓顼聊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