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明代宗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对佛释道三教的刻画与李春芳的著作观念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同频共振”。李春芳在《贻安堂集》中提出“儒释道本一理”的主张,强调三教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这种观念在《西游记》的章回细节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现。
以下从佛释道三教维度,结合李春芳的著作观念,剖析小说中的宗教文化交融。
心性修炼与李春芳的“心源说”(佛教)
李春芳在《贻安堂集·心源说》中指出:“心者,万法之原也。”这种对佛教心性论的推崇,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修行逻辑高度契合。小说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因推倒人参果树被镇元大仙囚禁,最终求助观音菩萨以甘露化解危机。这一情节暗含李春芳“心源清净,则万法自明”的思想——孙悟空的躁动(象征妄心)需通过佛教的慈悲(甘露)来净化,正如李春芳所言:“欲修其道,先正其心。”
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唐僧在凌云渡脱去凡胎,象征佛教“涅槃重生”的修行境界。李春芳在《重修永庆寺碑记》中亦强调:“佛氏之教,以明心见性为宗。”这种对心性觉悟的追求,与小说中唐僧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叙事逻辑相呼应,体现了李春芳所倡导的佛教“心性本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转化。
神仙体系与李春芳的“中和之道”(道教)
李春芳的青词创作常以道教神仙世界为主题,其《青词稿》中对天宫、仙境的描绘与《西游记》的道教元素形成互文。小说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中,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后大闹天宫,这一情节暗含对道教神权等级制度的解构。李春芳在《朝天宫重修碑记》中提出:“道以中和为用,不以谲异为高。”小说中道教神仙的无能与佛教佛祖的权威形成对比,恰如李春芳对道教“中和”思想的诠释——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法术的高低,而在于心性的平和。
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中,孙悟空请如来佛祖收服金翅大鹏雕,如来坦言:“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这一宇宙生成论融合了道教的“混沌开辟”与佛教的“因缘和合”,与李春芳在《贻安堂集》中“三教同源,皆本于太极”的观点不谋而合。小说通过道教神仙体系的重构,展现了李春芳所推崇的道教"体用合一"思想。
修行实践与李春芳的“圆融之境”(三教交融)
李春芳在《答友人论三教书》中主张:“三教之教,一理而已。儒以正心,释以明心,道以养身,其致一也。”这种圆融思想在《西游记》的具体章回中得到生动体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孙悟空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点化唐僧,将佛教的“心性本觉”与道教的“修心炼性”相贯通,恰如李春芳所言:“三教圣人,皆以心为宗。”
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中,太乙救苦天尊收服九灵元圣,这一情节融合了道教的“太乙救苦”信仰与佛教的“降魔”理念。李春芳在《重修东岳庙碑记》中强调:“神道设教,其旨一也。”小说中佛道联手降妖的叙事,正是李春芳所倡导的三教“神道合一”思想的文学呈现。
从文本到思想之对话(李春芳著作观念的深层映射)
李春芳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三教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种观念在《西游记》的结构设计中得以体现。小说以佛教取经为主线,却处处融入道教神仙与儒家伦理,形成三教互补的叙事框架。例如,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既体现佛教的普度众生,又暗含道教“天命”观念,而唐僧的“慈悲为怀”则渗透着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设计与李春芳“三教并用,共成治道”的政治理念相呼应。
在人物塑造上,孙悟空的形象堪称李春芳三教合一思想的具象化。他师从菩提祖师(道教)学得神通,大闹天宫后被佛教如来镇压,最终皈依佛门修成正果。这一历程与李春芳在《贻安堂集》中“始以道家之术养身,终以儒家之学经世”的自我期许如出一辙。孙悟空从“心猿”到“斗战胜佛”的转变,象征着李春芳所追求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圆融境界。
结语
《西游记》通过具体章回的细节描写,将李春芳的三教合一观念转化为生动的文学叙事。从佛教的心性修炼到道教的神仙体系,从三教人物的协作到修行境界的圆融,小说处处体现着李春芳著作中“三教本一理”的思想精髓。这种文本与思想之对话,不仅深化了《西游记》的宗教内涵,更折射出明代士大夫阶层对宗教文化的深刻思考。李春芳的著作观念如同一条文化脉络,将《西游记》中的神魔世界与现实社会的思想潮流紧密相连,使这部经典之作成为解读明代宗教文化的重要范本。
(作者:陈鸿鸣)
兴化市文史研究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