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风评凭什么能逆转?

依萱价值先生 2024-04-04 09:48:43

从前面的造势阶段,直到发布会当晚,小米SU7都不被外界看好。无论市场定位、推出时间的尴尬,还是发布会现场的各种细节,都是调侃和看戏居多。

但在一两天的酝酿发酵过后,整个风评的氛围在周末开始明显好转。无论博主输出的内容,还是评论区的较量里,都已经是正面居多。

小米SU7的风评为什么能在正式发布后逆转?

如果说是米粉的功劳——那前期不被看好的那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去哪了?如果小米SU7的价格和性价比真像负面评论所说,让米粉也很难受,那还凭什么让他们继续为米发声?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所以不难推测,小米SU7有些方面是超出大家预期的好,在对价格的吐槽出尽过后,这种超预期的好被大家逐渐意识到。而这个超预期的“惊喜”显然不是车价,那只能是车的质量和性价比,或者SU7本身的意义。

质量和性能方面,网上已有大量内容,就不再赘述。咱们主要聊聊SU7带出了什么意义。

不同于一般的新款电动车,SU7至少自带3个特别的意义:

1、使高阶自动驾驶的价格档位下沉

去年11月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更新到V12版本,才总算是突破到L3级别的自动驾驶,让司机可以解放双手。而小米SU7的智驾系统Xiaomi Pilot Pro/MAX,根据功能和参数细节,大概率是L3级别。

而且Xiaomi Pilot是基于特斯拉FSD(V12)同款的端到端大模型,那意味着同样具备向L4和L5级别进化的潜力。

除了搭载华为ADS2.0的车型,国内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屈指可数。造车新势力的高阶自动驾驶普遍是L2级别,而且最低都是30万以上的车型。

所以小米SU7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高阶自动驾驶“提质+降档”,惠及更多人。再往高一点说,对整个交通系统的进化也是一种贡献。

2、优秀的“搅局者”,推动行业的技术“内卷”

若干年前,小米手机“搅局”手机行业,使手机行业加速形成“高端手机把性能和质量做到极致,中低端手机卷出超高性价比”的业态。消费者毫无疑问是受益的。

若干年前,特斯拉“搅局”汽车行业,使国产电动车价格疯狂内卷,后来还搞出了中汽协组织的车企联名承诺书事件。虽然行业很难受,但消费者是受益的。

若干年前,PDD搅局电商行业,结果是与JD瓜分了TB的一大块蛋糕。受益的依然是消费者。

优秀的行业“搅局者”,就像“鲶鱼效应”里的那条鲶鱼,行业自然是不欢迎的,因为行业会很难受。然而,对消费者群体,往往都很有利。再上一点高度,就是对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除了高阶的自动驾驶系统,小米SU7的总体性能和很多细节的小创新,其实都做得超预期的好。虽然槽点也有不少,但瑕不掩瑜。这就是为什么能让不少原不看好小米的潜在消费者心动,甚至冲动买单。

能让不看好的人心动,自然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超高性价比。虽然不少人的冲动止步于小米的LOGO,但不影响小米SU7对行业带来的冲击:例如见识过SU7之后,那些性能明显比不上SU7,但定价在30万以上档位的电动车,正常人就买不下手了。

所以小米SU7必然让业态进入一轮新的技术“内卷”,以后的新车型要么做出更强的性能和质量来填实自己的价格,要么朝着性价比的极致去做,要么就被行业优化出去。

劳动者的“内卷”是社会的消极现象,但行业的“内卷”往往很受消费者欢迎,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3、SU7不是小米汽车的一锤子买卖

不少人给小米做测算,得出“能卖出XX辆就算成功”的结论。先不说计算标准科不科学,有这种计算的想法,其实就把SU7定性为小米的一锤子买卖,视角就受限了。

在这次的成交数量之外,还有一个庞大得多的潜在群体,他们观望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SU7有些缺点明显是时间不足造成的,所以很可能会被后续型号“背刺”。他们要等补缺后的后续型号再买。

小米的品牌定位始终是一道心理上的坎,至少现在肯定是迈不过去的。如果以后大家接受了小米汽车是一个中端品牌,这种性价比自然是没法抵抗的。

……

这些原因显然都是时间能解决的。第一个原因很容易预见,只要后续型号出来,这个潜在买家群体就会“转正”。对于第二个原因,需要的时间很可能更长,但绝不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可期”。

回想新能源车起步的年代,国人也接受不了国产车的车标。在多数人眼里,开个30万的BBA都比50万的新势力有面子。但那道心理的坎,早就在不知什么时候迈过去了。

雷军顶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投入大量成本把电动车做出来,绝不会是一锤子买卖。眼光也只会比我看得更远。小米SU7不止于SU7,而是对得起“搅局者”之名的整个小米汽车体系。

小米SU7真的会亏钱吗?

发布会上,雷军说过30万以内的SU7“都是亏钱的”。

于是还被一度调侃“为了不让雷总亏钱,我们就别买SU7”。

当然,不管内行还是外行都能猜到,这车是不可能亏钱卖的。

如果是已经生产好(例如)1万台,而且就只卖这1万台,那确实能确定是否亏钱、亏多少钱。但预订式的销售显然不是这样,SU7更不是。

硬件方面,只要产量上去了,无论电池还是各零部件的成本都能降下去,当年特斯拉打价格战的本钱就是这么来的。软件方面,一旦覆盖研发成本后,后面的几乎就是零成本。

所以看盈亏不能脱离产销量,特别是软件比例不低的电动车。随着销量的提高,平均成本会不断降低。从现在情况已经能隐约看到小米SU7对女性和海外市场的杀伤力,突破了“国内渗透率”这个固有的思维限制后,市场对小米汽车销量空间的测算是要重新审视的。

说到成本,不得不一提的还有营销费用。

用心做营销≠不用心做产品

有负面评论认为,小米SU7发布会是一场会议营销,不是车做得好,而是营销做得好而已。如果产品真的很好,那就根本不愁卖,还用得着花心思宣传吗?

这句话放在十几、二十几年前,或许是真理。但放在供给过剩,甚至中高品质供给都过剩的今天,说出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坏,就是根本没做过企业、没做过产品。

做产品本身就是为了销售出去,营销何时成了羞耻之事呢?特别是对于技术迭代速度飞快的电子产品,虽说金子总会发光,但它们等不起。因为很可能还没等到自然发光,它们就已经被淘汰了。

但凡有能力举行大型产品发布会的,哪家不是在发布会上讲优点、报价格?顺手让消费者下订只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不做这一步的,只是没想到、或者摆高姿态而已。

用心做营销,不等于不用心做产品。

营销效果好,也不等于营销费用高。

发布会乍看效果不怎么好,但制造了很多话题:例如价格的话题、订金的话题、保时捷外型的话题、甚至各种小缺陷的话题……

话题是最好的宣传,也是最低成本的营销。雷军几乎以一人之力,就实现了超高的营销效果,那是不是反过来说明了:小米SU7的营销成本其实远低于行业水平?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2

依萱价值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