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只是炒作题材吗?对快递新规的评论为什么都是二极管?

依萱价值先生 2024-03-10 09:20:31

大会已经接近尾声,会前的不确定性也已基本落地。资本市场从丰富的会议内容中只提取出“新质生产力”这一个关键词。

很自然地,“新质生产力”就成了最近各种领涨板块的通用解释。投资者们也在积极挖掘下一个能蹭上“新质生产力”的板块。

“新质生产力”只是一时的炒作题材吗?

作为年度级别的核心会议,其中提出的核心关键词,如果说只能成为股市上一时的炒作题材,这不能说大材小用,只能说盯着芝麻而看不见西瓜。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顶层设计,是作为贯彻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着力点,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至少能贯穿今年全年。相比一时的炒作题材,它将成为今年的风格指引。

咱们一般讲市场风格,指的是价值风格和成长风格。宏观角度观测,大A里的资金总是周期性地从一个风格流向另一个风格。

根据会议对“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由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大块组成。

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车)、AI产业、机器人、工业母机等。经历过资本市场的风雨,概念属性已经磨损;但盈利能力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具备一定的价值属性。

未来产业就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具体方向包括脑机接口、AGI、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等。这些方向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要么缺乏二级市场标的,要么尚未形成稳定盈利,估值基本只取决于概念属性。

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政策的重点倾斜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年内的主线,而每当市场风格转换时,资金也倾向于在“新质生产力”内部流动。具体而言,就是在价值风格周期,倾向于流向战略新兴产业;在成长风格周期,倾向于流向未来产业。

当然,外部环境是不可能忽略的,特别是老美的大选年。因此,受外部影响较小的央企板块/高股息板块会作为年内的另一条主线继续存在。

对“快递新规”的评论为什么都是二极管?

“快递新规”的实施已经过去了一周多,但这个话题上的激烈讨论依然不绝于耳。然而,基本上只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举四肢赞成,认为快递成本的上升,会在快递行业竞争中由快递公司承担,利益受损的是资本家,大快人心。

另一种是疯狂吐槽,认为天掉的馅饼不会砸到广大的普通人身上,消费者处于食物链底层,上升的快递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两种观点反复较量,打得有来有回。

从自身利益出发,是人之常情。作为普通个体,讨厌花时间跑驿站的人赞成新规,认为跑驿站取件是锻炼身体+节省成本双赢的人吐槽新规,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作为意见领袖,不少博主给出的评论也是这两种观点之一。这种二极管的出发点,确实很适合在自媒体领域生存。但在这个问题上,博取流量的代价就是牺牲读者、观众们的认知。

税收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是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的。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示意图有点复杂。我用文字简单讲讲这个原理,其实很好理解:

如果对一个垄断行业加税,企业的理性做法是把加税部分直接加到售价上,因为消费者没有议价权。

如果对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加税,企业的理性做法是设法削减成本,实在减不了就宁可少赚点,也要维持原价。因为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存在无数竞争者,涨价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

这两种行业都是极端情况,实际情况下的多数行业,都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所以不难理解,面对加税,企业的理性做法是把加税的一部分加到价格上,与消费者共同承担。而对于不同行业,承担的比例各不相同,竞争越激烈的行业,企业承担的比例就越高。

快递行业作为商家和网购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成本提高的后果就类似加税,商家和消费者都将承担一部分。而与税收不同的是,快递自身也是一个存在竞争的行业,所以快递成本的上升,是由三方共同承担。

整个快递行业会经历一次出清,一些实力不强的快递公司,将会承担不起成本的增加而退出。而本身就是送货到家的京东、顺非、邮政,则会直接受益。

对于网购消费者而言,大多数刚需消费的成本不会提高,或者涨幅很小,因为刚需消费行业大多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即使快递成本增加,商家也只能自己默默消化。而可选消费一般单价较高,对邮费不太敏感,而且快递行业已经承担了一部分的成本,体现到价格涨幅就更有限。

所以“快递新规”带来的快递行业成本上升,确实有一部分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比例不大。对于以刚需消费为主的网购消费者,这个比例就更小。

而作为宏观政策,出发点一定是着眼于宏观,“快递新规”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最后一公里”快递员的增加,而且增量还挺可观,这就在稳就业方面有实质贡献。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绝对公平,总会难免伤及一些群体的利益。但以尽可能轻微的伤害,换取推动经济正向循环,最终惠及全体,就不失为优秀的政策。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0

依萱价值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