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20)向吴石将军致敬

大肥肥文史说 2024-03-15 19:17:18

作者:郑立

吴石将军英勇就义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大陆。

1950年6月12日新华社上海分社发行的《参考材料》第三七一号以《伪高级官员数名遭杀害》为题刊登了有关电讯:

“[台湾电台十一日广播]台北讯:前参谋次长吴石、前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前陆军上校聂曦及匪政工干部女匪干朱谌之等四犯已触犯惩治叛变条例,经高等军法会审讯终结,依法判处死刑亦经最高当局核准,已于十日下午四时将四犯提询宣判,随即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吴石、朱枫等为国牺牲的消息引起我高层领导的关注。

据《镇海的女儿——朱枫传》一书透露:国民党鼓噪宣传“破获中共间谍案,处决吴石、朱谌之等四要犯”的时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下令主管部门调查有关案情和牺牲人员的状况,并及时作出妥善处理。

李克农在接到总理指示后,即跟华东局和上海市的同志们联系。那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焦虑地徘徊,等待各方面消息的汇总,并发出有关指示,工作了一个通宵,彻夜没有闭眼。

随后,对在香港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相应作出了保护性的安排——万景光于1950年下半年在出差广州的途中被通知调任北京,他的夫人冯修蕙女士于第二年春天带着孩子们离开香港北上。

1952年位于港岛跑马地摩利臣山道上的“上海局驻港办事处”(后改“华东局对台工委第二工作队”)也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被撤销,全体工作人员返回内地,其中就有与吴石联系密切的何世平。

考虑到秘密工作的特殊性,中央有关方面指定何康将噩耗面告了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儿子吴韶成,并告公开纪念是不相宜的。有关人员也被告知此事作为国家最高机密未经批准不能向他人透露。在那个一切服从“革命需要”的年代里,吴韶成满怀对党的信任默默承受了突如其来、意料不到的哀痛。

在组织的关心下,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儿女吴韶成、吴兰成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并分别于1965年5月、1953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父亲所向往、所引导的光明之路。

吴石的侄儿吴杲离休前是福州市物资局副局长,当年曾在福州军区司令部工作。2003年在接受采访时,他谈道:“当年在部队时,常常要求填写表格,明确要求填写主要社会关系。我每次填表格都如实填到叔叔是国民党中将,也就此问题专门向组织汇报过。

但我总是奇怪——福州是海防前线,自己又在要害部门工作。战友中一些人亲属仅是国民党班长、士兵,都先后离开部队,而我这个国民党中将的侄儿却一直在那里。直到改革开放后我才知道,叔叔早就开始为党工作。”

可见,吴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时得到特殊的关照。

吴韶成在接受访问时谈到父亲对他的影响。他肯定地说:“父亲的一生,给儿女没有留下多少资产,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精神遗产。父亲的足迹遍布祖国的许多地方,在全国很多城市住过,包括自己的故乡福州,都未留下寸土片瓦,住所从来都是租赁住。他两袖清风而去,家被查抄,除古典书籍和历代书法家名帖外,别无长物。”

吴韶成现已退休,退休前为河南省冶金厅总经济师,为发展中国有色冶金工业付出大半生的努力。他的足迹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先是哈尔滨工作,后到沈阳、北京工作,最后落脚河南郑州,在郑州铝厂、中国铝业公司、河南省冶金厅致力有色冶金工业研究,成为中国有色铝业的开拓者和对外开放的最早实践者。

吴兰成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支援边疆建设,一待就是25年,成为黑龙江省牙克石林业中心医院的儿科医生,在当地享有美誉。1978年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成为研究员,出任《中医文摘》编辑部主任,为传承祖国传统中医药孜孜不倦,1991年曾荣获北京五一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其子女事业有成,可告慰九泉之下的英灵。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子女、好友部下也难免遭受不白之冤。

何遂先生承受了难以启口的诘问,含冤离世。吴长芝为保守这段秘密,被造反派隔离批斗,以致脑部受伤。

1972年2月,处于困境中的吴韶成向中共中央组织部门发出了求助信,恳请中央对其父问题作出结论,信中写道:“我是冶金工业部原中国铝业公司的干部(机关在河南郑州),一九五二年南京大学毕业,一九六六年三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我父亲叫吴石,据原华东局台湾工作的有关同志一九五〇年面告:吴石曾长期为我党工作,提供情报,上海解放前夕,接受我党委托去台湾,继续进行工作,一九五〇年被蒋匪杀害于台北。死时身份是蒋匪国防部参谋次长。其妻及幼子幼女各一,在台受敌人残酷逼害,生死不明。

并说:此事牵涉国家机密,不便向本人详告,原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有档案可查。当时,我认为事情已是清楚了的,组织上是掌握的,更不应向党伸手要任何证明手续。此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重新审查我的家庭问题是完全必要的。据河南省省直机关六团负责专案同志说,虽有不少旁证及报刊材料,但缺少组织上的直接证明,迄难结论。因此,我五年多来一直没有恢复组织生活。”

在1972年不平常的年份,这封信经过数月的周转,到达了周恩来总理和刚复出的老帅叶剑英手里,与吴石将军有数度交往的叶剑英当即批示,交代有关部门给予证明。之后,在周恩来、叶剑英的过问下,有关部门即派专人赴河南调查,并向河南有关单位出具了组织结论。

吴韶成是个细心人,他将1972年10月中央有关部门写给河南冶金局的一封信记录下来,我们才得以了解当时对吴石将军善后事宜处理的一些情况。

信是这样证明的:

“在我党的影响下,吴石同志于1947年即开始为我党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为革命事业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50年春因我台湾省工委遭敌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被蒋匪杀害于台北。当时为了保密起见,未给吴石同志的子女发烈士家属证明书。今后,对吴韶成同志应作革命烈士子女看待。在政治上要关心其成长,给予应有信任,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请酌情给予照顾。”

这封信使吴韶成的政治命运获得转机,吴韶成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同时也为确定吴石将军的政治待遇定了调。据此,1973年11月15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就地追授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

因“文革”中,《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一时“断档”,延至1975年2月6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向吴石烈士家属颁发了《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上注明:“吴石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永垂不朽,望家属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除给予抚恤和优待之外,特发给此证,以资纪念。”

这是特殊年代所作的特殊决定。吴石将军既不在河南省牺牲,也不属于河南籍,一些撰文者因此推理为吴石烈士出生地福建省革命委员会追授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其实是不了解这段隐情而作出不符事实的推测。

党组织还发给吴石烈士在大陆的子女650元的慰问金。吴石烈士在大陆的子女吴韶成、吴兰成这两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尽管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组织的这份关怀还是让他们感动不已,兄妹俩毅然将慰问金作为特殊党费上交党组织,以表达心中坚定的信仰。

“文化大革命”中出具的《关于给吴石同志以烈士称号的函》

1975年,吴石家属收到的《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共和国始终没有忘记吴石将军,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这位风雨同舟的忠诚朋友。1975年12月20日清晨,生命垂危的周恩来总理,这位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的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导人再次想到在海峡那一边的朋友。

这里再回溯这感人的历史一幕:

北京之冬,早晨7点钟,天还没有完全亮。罗青长接到西花厅来的电话,对方说:“罗部长,总理想见你,请你做好准备。中央有规定,只有政治局委员才能见总理,我们正在请示,可是天还早,中央首长还未起床,你做好准备,随时等候我们的通知。”

邓小平是最早得到报告的,他果断地说:“总理病成这个样子,他想见谁就见谁。”

得到批准后,罗青长立即驱车奔往医院。当他进入病房后,一眼看到周恩来那消瘦的病体,憔悴的面容,心像刀绞一样难受,赶紧趋前问候。

这时,周恩来正在发高烧,体质十分虚弱。见到罗青长,他紧紧地握住罗青长的双手久久不放,强忍着病痛的折磨,用微弱的声音说:“青长同志,想不到我一病,就病成这样子,今天还能见到你……”听到这里,罗青长泪眼模糊,声音哽咽。

他强忍悲痛,连声说:“党政军的同志们都问候您,全国人民都关心您,希望您早日恢复健康。”

周恩来会意地点点头,随后就嘱咐:“千万要记住,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他们曾经帮助过我们,如果祖国将来统一了,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我们不要忘记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我们不能忘记台湾那边帮助过我们的朋友。”

谈着谈着,他的声音低落下去,眼睛逐渐合上。这是周恩来在弥留之际留下的深情嘱托!

后来罗青长说:“这是总理最后一次召见我,最后的诀别。总理的这些嘱托,我觉得不仅是对我讲的,也是对我们后一代,对我们中国人,对台湾人民讲的。”

时隔15年,1991年12月10日,罗青长在京郊燕山饭店亲自接见了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子女吴韶成、吴兰成。

交谈之中,罗青长动情地转达老上级的托咐:“我们对你父亲的事一直念念不忘,我当时是当事人之一。1972年,接到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蒙受不白之冤的申诉报告,周总理、叶帅都亲自过目并作了批示。派人去河南专门处理此案,落实政策。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总理弥留之际,还不忘这些旧友,专门找我作过交代。你父亲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献出生命,作过很大贡献。”

这一席话令在场的吴韶成、吴兰成兄妹感动不已,双目湿润。

1991年,时任国家安全部部长罗青长(右三)亲切会见吴石在大陆的家属

吴石的夫人王碧奎女士于将军就义一个多月后走出国民党保密局的大牢,并带出丈夫的遗书。狱中9个多月的恶劣环境让她患上严重的关节炎,从此终生未能治愈。

为了告慰亡夫的英灵,这位贤惠善良的妻子、母亲忍辱负重,典当家中什物,艰难度日,抚养儿女成人。每年清明的时候,都要早早赶到台北郊外寺庙为丈夫上香,以表达不尽的哀思。尽管岁月流逝,但一提起殉难的家人,她就感伤不已。

1986年11月,她在给胞弟王钦甫的一封信中写道:“汝妹丈39年(指民国39年)为国牺牲,妹所经苦难非笔墨所能描现……以后回国见面说,细讲给汝们听。”

烈士之子吴韶成将对父亲的怀念化做对父亲足迹的寻找,为了使父亲的事迹长留人间,吴韶成开始了多年的奔波,寻访有关人员及资料,后因身体原因不得不中止了搜寻、整理工作。他听说我在整理其父亲的事迹,吴韶成将所有收集的资料提供出来。这一点也是本传得以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闻日报》“鹿地亘访问记”是大陆唯一公开吴石牺牲的报道

大陆最早见诸文字的缅怀出自鹿地亘之口。

据1950年8月14日上海《新闻日报》刊发的日本记者林田勇夫所写的《鹿地亘访问记》,这次访问离吴石就义不到12天(6月22日),这是目前为止可以看到的、大陆当时唯一出现的关于吴石死讯的中文报道。

病中的鹿地亘说:“我和椎野谈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事情,特别是关于最近在台湾被蒋介石屠杀掉的吴石将军的回忆……

北京解放后不久,当时还是蒋伪政府国防部的局长吴石将军曾到过东京,并来看我了!我们一道喝了酒,谈了不少话。那时候我的病还没有爆发,更没有到这样严重的程度。

我问道:‘你对国民政府的将来看法如何?’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一句:‘毫无希望。’

我又问一句:‘你以为失败的原因何在?’,

他回答说:‘他们太不认识人民了。’

我告诉他:‘这是一针见血的看法。’

他继续说道:‘蒋介石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的。日本的吉田也完全不能了解。吉田正在走向蒋介石所走的那条死路……’住了一个时期,吴先生就回上海了。

但不多久,人民解放军就渡过了长江。和我见面时,吴先生就略为表示不再当军人,想当一个老百姓,从事文化事业。我把这一次他在台湾所采取的行动和那一次他的谈话联系在一起,知道了那时他已是胸有成竹了。我在重庆时,吴先生是我的反战斗争的有力援助者之一……”

吴石将军的挚友、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何遂先生获悉噩耗后,泪雨横飞,心脏病突发,后常常陷入追思之中,对吴石的追思伴他走到生命的终点。

何遂之孙何代宁在《印证历史的踪迹,缅怀敬爱的爷爷》一文中披露:“吴石将军的遇害,对爷爷的打击极大,形成爷爷心中难以消除的痛楚。他总是认为吴石是因他而死,代他去牺牲的,从此郁郁寡欢。”

吴石将军的挚友、原福建民联副主委刘通先生在惊悉吴石遇害后,写下悼念故友的诗句:“恸哭君真死,困难我独生。风光韩愈郡,灯火陵秣城。兵略山川富,诗心水月清。可怜临别语,生死是交情。”

1969年,他下放闽西,眼见病情加重,将此诗交给其孙,并嘱咐:“他日万一有机会见到彭冲、谢筱等老前辈中任何一位时,将此诗抄录,谨慎面呈,另有数语亦加报答:……现有一事殊耿耿于怀,即不知虞薰(吴石)之牺牲,有关各方曾肯否予以记载?便时祈予关照,勿使日后不明不白……”

1976年的一个冬夜,窗外大雪纷飞。原上海地下民联负责人吴艺五老人被送进医院抢救。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然而还有一桩心事尚未了却。这件事在他心中已埋藏了几十年,作为组织的最高机密,他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他觉得如果不将这件事告诉活着的人,就这样去赴九泉,实在是对不起牺牲在台湾的吴石将军,自己也死而有憾啊!

家里人似乎看出了他的心事,问他有什么交代的。吴艺五躺在病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家里人说:“打个电话……让梁佐华……来一趟。”

民联组织上海负责人梁佐华接到电话,立即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老同事,心里十分难过,见他嘴在蠕动,想要说话,忙俯下身来。

吴艺五吃力地对梁佐华说:“我有一件……心事要……告诉你,我们‘民联’……还有一个人……在台湾,现在还绝对保密的。这个人叫吴石,1949年去台湾……我们不能忘记他……”

后来梁佐华饱含深情地写下《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吴石烈士》一文,此文被收录进《上海民革与新中国》一书。

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老地下党人吴仲禧作为吴石将军的同窗、同乡,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抱病写下《回忆吴石烈士》的长文:“回忆往事,心潮激荡,勉成此文,以寄托多年的哀思!” 5个月后,吴老因肺癌含笑辞世。10年后,《回忆吴石烈士》一文公开发表,一度引起海外关注,台湾《名人传记》 曾予转载,由此所谓“吴石案”再度撞击世人的眼球。

吴石将军家乡的热心人士为整理将军事迹而四处奔波,也令人感动。

1992年12月,原吴石的侍官柯玉锜将将军的生平简介送给原郊区政协,得到即将卸任的区政协主席陈子燊的积极回应。在陈子燊的牵头组织下,整理收集工作迅速展开。在他个人退休之际,《吴石将军英魂略》问世,这使得有关吴石将军的一些第一手资料得以留存。

文集汇编了吴仲禧、刘通、柯玉冈、王强等生前好友、故旧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也收进吴韶成等烈士家属、子女所写的缅怀文章,也实录了《蒋介石下野后在福州召开军事会议前后》、《记福建学生北伐军》等有关文章。

在这本书里,还收集了将军生前的遗书、部分遗照、印章,让人们得以看到吴石多才多艺、文武兼备的一个侧面,也感受到吴石忧国忧民、赴汤蹈火的风范。

罗青长题词

收入该书的还有原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罗青长的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999年福州电视台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解放之路》在大陆首次披露吴石将军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6年6月30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吴石将军曾住过的宫巷故居列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

2008年,在中共福州市委及烈士所在的仓山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经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又成等热心人士的推动,吴石将军陈列馆正加紧筹建中。

2009年8月,吴石将军的狱友刘建修在台北回忆:“他对人客气,有学问,也不随便讲话。现在我听说,大陆有人提议在福州建立‘吴石纪念馆’。吴石先生牺牲60年了,他是为我们祖国而死的。我希望中国人不要忘记这些烈士和那段历史。”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