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芜苑”是从哪儿搬迁过来的?

不觉有红楼 2024-06-08 22:18:42

作者:姬健康

《红楼梦》作者是清朝人,起名取字号是讲避讳的,比如林黛玉遇到母亲的名字“敏”时要少写一笔,且念“敏”为“密”,以示尊长;丫鬟林红玉名字重了宝黛名,被改成“小红”,等等。贾府更是正统封建家族、帝王眷属,礼制规程不可僭越。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经红学家“考证”后已成官方认定,清初包衣名宦曹寅是他的祖父。但书中留下的文字却大相径庭,不但写有“寅时入殓”(如不强调此时段并不影响阅读效果),大说“唐寅·庚黄”黄段子,甚至还将自己的名字也写入书中,即十六回出现的贵妃之父“吴天佑”,曹氏家谱中曹寅唯一孙子名“曹天佑”(当指“曹雪芹”),这是不争的事实。试问,这与红学家认定的“曹雪芹”起名讲避讳相符吗?更别提孙子名“雪芹”与祖父曹寅号“雪樵”相冲了。

其实书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不避讳,可以说红学家们从来不提起、不研究、不触及,就是贾府明明是个帝妃之家,怎么允许一个外孙女的住所起了帝妃的专属称谓“潇湘馆”呢?还有一个帝妃的名号“潇湘妃子”?当元妃阅览大观园诗社女眷们的诗帖时看见落款“潇湘妃子”的名字,心里不犯嘀咕吗?难道家里还有一位妃子不成?这难道也是符合封建社会宗法礼制、不僭越、不忌讳的吗?百多年来,有谁提出过这个疑问?

“潇湘妃子”的出典

林黛玉住“潇湘馆”,起号“潇湘妃子”,无论如何,一位民女,家族官再大,自号“妃子”,一般家庭不敢起,帝王亲属家除妃子本人以外更不可能起这样的名号。毫无疑问,这是小说,不是史书,作者是有隐喻的,暗指其背景是“妃子”。

薛宝钗呢?原先住“梨香院”,大观园落成,搬迁至“蘅芜苑”,号“蘅芜君”,又有什么寓意?也是隐指妃子吗?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蘅芜”也是寓意妃子。我们知道,蘅芜是香草名,早在 《楚辞》中就被用来借代湘妃的形象,但真正将“蘅芜”纳入典故序列中的还是东晋王嘉在其著作《拾遗记》中记载的故事:

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故事大意指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死后,武帝常常思念,一日睡梦中李夫人授予蘅芜之香,醒来后香味犹存,数月不散。所以唐代诗人徐夤咏《梦》里才会写道:“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

李夫人画像

可见,这里的“蘅芜”才真正含有帝妃的意蕴。那么历史上谁有资格被比作带有“蘅芜”标志的李夫人呢?没有别人,只此一人:杨贵妃。请看唐代文学家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的描写:

(唐明皇)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杨玄琰女即杨贵妃——笔者注)

杨玉环画像

洪昇在创作《长生殿》时自然不会忽视这样的典故,多次将其融入戏中,浓墨重彩地加深塑造杨贵妃的“蘅芜”形象和场景:

朕想昔时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李少君为之召魂相见,今日岂无其人!(《长生殿·雨梦》)

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阶寻怀梦摘遍琼田。(《长生殿·觅魂》)

蘅芜烧尽魂来否?望断仙音,一片晚云秋。(《长生殿·得信》)

《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阆苑仙葩”一词你能否定不是从《长生殿》引来的吗?这些黑白分明的文字记载,铁一般的事实,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蘅芜苑”就是从“采蘅芜,踏穿阆苑”中整体搬迁过来的,斗大的汉字,分毫不差!“蘅芜苑”住“蘅芜君”,就像杨贵妃如“汉武帝李夫人”,如此形神兼备、天衣无缝的文学比较、文学传承,不知我们的红学家们还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吗?

文字事实清楚表明,“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蘅芜苑”里的“蘅芜君”,都直指帝妃。贾府已有一位正儿八经的帝妃,却毫无顾忌地允许一个外甥女、一个亲家的外甥女也称“妃子”,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她俩都是杨贵妃的隐身,也只有洪昇会这么写,“曹雪芹”又有什么理由如此下笔?难道真的像有些沉湎于清宫秘史的红迷们勾画的毫无史实根据的《甄嬛传》吗?

0 阅读:14

不觉有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