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克就能致命!河南女子吃凉皮中毒去世,原因找到目前却没解药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5-04-13 12:26:49

现在已经到了四月中旬,天气也变得越来越暖和,很多人都纷纷换上了短袖,凉皮又再次成为了大家餐桌上的“新宠”。

不过,在2023年7月,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凉皮,却引发了一桩“命案”:

河南永城两名女子在吃碗凉皮后,突然出现了严重的中毒迹象,最终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症住院。

大家吃凉皮,明明是夏天最正常不过的事,为何还会让人丧命?对此,有专家提醒,凉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吃!

吃凉皮也能致命?

2023年7月,河南永城的气温逼近40℃,20岁的小兰(化名)和她的舅妈因天气炎热,决定在街边摊买两份凉皮当午餐。

吃的时候,她们觉得味道有些异样,但并未多想。因为凉皮本就酸辣重口,所以有些许异味,可能只是调料差异。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吃完凉皮的当晚,舅妈就突然腹痛难忍,呕吐不止,被紧急送医。次日,小兰也出现相同症状。

进入医院后,医生立即对二人进行了详细的全面检查。最终,确诊两人均为米酵菌酸中毒。

随后,医院迅速启动紧急救治方案,医生们争分夺秒地抢救着两条生命。

可由于米酵菌酸中毒的毒性太过猛烈,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舅妈还是因为肝肾衰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兰则被送进了ICU,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后,才渐渐脱离了生命危险。

面对这种突发性的情况,当地政府迅速介入调查。

经过与主治医生的详细沟通,和对小兰二人当天饮食的了解,他们最终将“罪魁祸首”锁定在了凉皮上。

市场监管部门立即联合公安,对涉事摊位进行了控制。

在审讯中,凉皮摊主承认,案发当日售卖的凉皮,是两天前从批发市场购入,未冷藏保存(现场温度计显示摊车储物箱温度达38℃)。

那么,这和引发食物中毒的米酵菌酸,又有什么关系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要命的问题,政府专门请了研究食品的专家来查原因。

在实验室里,专家把凉皮样本放在显微镜底下一看,好家伙,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一种叫“椰毒假单胞菌”的细菌。

专家表示,椰毒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但在常温下,尤其是像永城这样38℃的高温环境中,一旦遇到淀粉类食品,就会如同找到了“温床”,疯狂繁殖。

这些细菌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米酵菌酸的毒素。

这种毒素特别耐高温,普通烹饪方式根本无法将其破坏,即使煮沸30分钟,米酵菌酸依然毒性不减,吃下去还是会中毒。

那么,这个米酵菌酸的毒素到底有多强呢?

米酵菌酸的致命危害

这么说吧,1毫克的米酵菌酸,差不多就是笔尖蘸一下的重量,却足以让一个成年人失去生命。

很多人一开始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中毒,就像小兰和舅妈。

吃了带毒凉皮后,没几个小时就开始肚子疼,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紧接着就是止不住的呕吐,吃进去的东西全吐了出来,连苦水都快吐干净了。

但要命的是,这些症状实在太常见了。平时吃坏肚子、中暑,也会有类似反应,所以很容易被当成小毛病忽略掉。

有些人觉得 “忍一忍就过去了”,或者随便吃点胃药应付。

就因为这样的疏忽,毒素在身体里畅通无阻,随着血液循环,源源不断地攻击肝肾等重要器官,让这些器官逐渐衰竭。

人们一开始可能只是感觉浑身没力气、小便颜色变深。

到后来,人们会发现,自己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肾脏无法正常代谢,肝脏也失去解毒能力,最终走向衰竭,生命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更糟糕的是,医学界目前没有针对米酵菌酸的特效解药。

医生发现有人中毒后,只能通过洗胃的方式,尽量清除胃里未被吸收的毒素,再利用血液透析设备,把血液中的毒素过滤出来。

不过,由于米酵菌酸中毒的发作速度非常快,有的在食用后30分钟就会出现症状。

所以,即便医生全力抢救,很多中毒者还是因为没有特效药,最终被米酵菌酸夺走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有凉皮中存在米酵菌酸,我们平时常见的很多食物中,都有这个“隐形杀手”的身影。

隐藏在生活中的“杀手”

事实上,我们平时常见的湿米粉、发酵玉米面等制品,都可能成为米酵菌酸的 “藏身之处”。

比如河粉、肠粉这类湿米粉,如果在常温下存放超过半天,尤其是夏季闷热潮湿的环境,就很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还有家庭自制的发酵米面食品,像糯米面汤圆、吊浆粑,如果制作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发酵时间过长,也可能产生米酵菌酸。

除了米面制品,泡发时间过长的木耳、银耳同样危险。

很多人习惯提前泡发木耳做菜,但如果在室温下泡发超过8小时,随着细菌大量繁殖,米酵菌酸也会随之产生。

曾有案例显示,一家人因食用了泡发两天的木耳导致中毒,最终酿成悲剧。

另外,变质的鲜银耳也不能食用。

正常的鲜银耳颜色淡黄、质地柔软,一旦发现银耳颜色发暗、发黏,有刺鼻气味,很可能已经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必须立即丢弃。

那么,除了银耳之外,我们该如何系统地避免,生活中各类食物,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呢?

如何避免中毒

为避免米酵菌酸中毒,专家总结出 “三看二不吃” 原则。

“三看” 即:看外观,若凉皮、湿米粉、银耳等表面发黏、颜色异常,如凉皮暗沉、银耳黑斑,切勿食用。

夏季购买凉皮、河粉等食品时,我们还要看储存条件。

尽量选择有冷藏设备的正规商家,家庭存放也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避免在常温下长时间放置。

最后,我们要看保质期。

对于预包装的米面制品,一定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临近过期或已经过期的食品,即便外观正常也不能冒险尝试。

而“二不吃” 则是指,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特别是街边无证摊贩的发酵米面制品。

发酵异常的食物也不能吃,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时,如果发现面团、米浆出现刺鼻气味,或者发酵速度异常,就要果断丢弃。

此外,泡发木耳、银耳时最好用冷水,并且严格控制时间。

一般来说,夏季泡发不超过 4 小时,冬季不超过 8 小时。如果不确定泡发时间,宁可多换几次水,也不要长时间浸泡。

米酵菌酸没有特效解毒药,每一次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河南永城的悲剧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最后,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远离米酵菌酸的威胁,守护好 “舌尖上的安全”。

信息来源

0 阅读:4

鲁滨逊每日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