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长沙橘子洲毛主席青年雕塑工程竣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1925年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期的伟人形象。
作品栩栩如生,一经展现便引起万人观瞻。但大家在感叹雕像生动传神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个疑问,那就是青年毛泽东的下巴上到底有没有那颗“伟人痣”?因为从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照片可以得知,伟人年轻时下巴上并没明显的痣痕。

其实,在建造雕塑之前,当时主办方为了在雕像上加痣还是不加痣进行过激烈地争辩,多次商讨均未达成统一意见,后来不得不向毛岸青妻子邵华求助。
邵华明确告诉大家,据母亲张文秋反映,1927年第一次在武汉随刘谦初拜访毛主席时,毛主席的下巴上并没有痣。因此可以肯定,1925年主席下巴上也是没有痣的。但考虑到全国人民对伟人痣相的感情,邵华建议加上“伟人痣”。因此,长沙橘子洲毛泽东青年雕塑有着那颗明显而亲切的痣。
无独有偶,2010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正处于拍摄的紧要关头。有一天,毛主席嫡孙毛新宇探班剧组,在看到刘烨的扮相后,毛新宇问了导演韩三平一个问题:青年毛泽东脸上已经有痣了吗?

韩三平愣了一下,如实回答道: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毛新宇没有责怪韩三平等人,解释道: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脸上并没有痣,这颗痣是后来长出来的。
毛新宇是毛主席嫡孙,专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所以毛新宇的话具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听了毛新宇的解释后,韩三平遂问要不要去掉那颗痣。毛新宇和母亲邵华当年的观点一样,说老百姓都熟悉了,就没必要去掉了。
那么,毛主席下巴上的痣到底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呢?现在很多资料反映是遵义会议后突然长出来的,为此还杜撰出不少传奇故事来印证伟人中年得“痣”的天意。
其实,毛主席脸上的痣并非诞生于遵义会议之后,那颗痣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由小到大的慢长生长过程。

据毛新宇将军反映,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主席在一次随军转移途中,不小心被荆棘划破下巴。当时主席并未在意,随便涂了些消炎药后,不几天伤口便愈合了。
但是,伤口愈合的地方有一处颜色较深,与脸上其它地方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过一来不痛不痒,二来当时苏区正处于国民党疯狂围剿的紧要关头,毛主席根本没心思也没时间关心这样的芝麻小问题。
不过到了1934年9月份时,毛主席脸上那处较深颜色的地方渐渐长出了小痦子,而颜色却又淡了不少,还隐隐泛出一缕红色。
毛主席不在意,但妻子贺子珍却很担心,专门找了红军医院院长傅连暲前来诊治。傅连暲认真诊断后,发现此痣没有病灶,加上当时红军医疗条件有限,因此认为没有手术的必要。

就这样,不理不管的那颗痣在伟人脸上越长越大,到后来就长成了亿万国人印象中的“伟人痣”。
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留世最晚的照片拍摄于1925年,到延安之前的十几年间,由于革命条件异常艰苦,毛主席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下巴上那颗被国人熟悉的痣到底是什么时候才长成那样的,并没有权威的证据来证明。
但根据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后来的回忆来看,遵义会议上那颗痣的确较为明显了。
不过正如伟人嫡孙毛新宇将军所言,毛主席青少年时期脸上并没有痣,而那颗痣也并非一朝一夕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受伤痊愈后,在愈合伤口的地方渐渐长出来的。其实这种现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