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古董
1978年冬,我在兰州军区某部当连长,一次有幸机会被指派到河北邯郸接新兵,我们一行五人由团宣传股的黄股长带队,配有两个连长,两个排长,11月28日到达邯郸。

我们向当地人武部提交了介绍证件,在当地县人武部和公社武装部的共同配合下,分两个小组,五个步骤的顺序开展工作,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县人武部的同志担任我们一个连长一个排长为组员。
五个步骤是:第一:宣传发动;第二:初审报名;第三:体检定员;第四:走访摸排;第五:政审定兵。
开始工作开展的很顺利,到了走访摸排时遇上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一行在公社武装部长的带领下,走进了其中的一个村庄,遇上了一个大约20出头的姑娘,哭着跪地在我们面前,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这次又不招女兵,我马上扶着姑娘,让她快点起来,有话慢慢说:
姑娘边哭边说,他的弟弟叫张友君,今年18岁,身高182,高中文化,在学校里还是共青团员,这次报名体检他都合格通过,但政审定员后他名落孙山没被录取。
我随即问了站在我边上的公社武装部长,他支支吾吾也没表明了什么,看了那姑娘的眼神,我猜想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猫腻。
为了不打破双方的尴尬局面,我对姑娘说:我们这次来接兵,兵员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每个身体合格的青年都能当兵,感谢你毅然决然地支持你弟弟当兵,感谢你对我们部队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回去后再作进一步研究。

到了晚上,我带领排长骑着借来的单车行驶10公里,再次来到张友君家了解情况: 原来张友君父母都已去世,姐弟俩相依为命,生活过的十分艰难,公社武装部长也是他们同村人,他有个儿子30多岁,人品及差,是个混混,十人九厌,那部长看他家人少势薄多次上门提亲要求他姐嫁给他儿子,遭拒绝后怀恨在心,处处刁难这姐弟俩,所以这次参军入伍是被他给刷下来了。
当时我也是年轻气盛,就不相信这个邪,回到招待所后我向黄股长汇报了整个过程和来龙去脉,黄股长听后也感到很气愤,但考虑到不能与地方上领导摊牌闹僵,只能慢慢等待是否有其他机遇。
说来也巧,第二小组向黄部长汇报,他们落实的那个公社有个应征青年自己愿意当兵,父母持反对态度,黄部长心里暗喜,转机来了,第二天黄部长亲自到了那个公社与武装部长交流,让他放弃一个名额,那部长爽快答应,张友君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入伍通知书。
1979年的1月7日,100个新兵按时出发,乘着绿皮火车前往兰州,新兵连一结束,张友君跟随我下到了我们连队,第二年他考取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第三年我也被宣布转业,张友君在军校还特地赶回来为我送行,我转业后在老家一个派出所当民警,张友君还保持和我信件联系,后来得知他在部队干到正营级。
2002年在一次战友聚会上遇见了他,他转业后分配在县发改委工作,我还急切地问起那个当年阻止他入伍的武装部长。

他说: 那武装部长已经去世多年了,他儿子在1983年严打期间因犯罪被判7年,他姐后来嫁给了邻村的一个退伍军人,现在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公司,生活过的很美满......
邯郸是个市,你说县武装部
有邯郸县
当时确实有邯郸县,我好几个战友都是邯郸县的。
兰州军区,范文会大校,我二伯,原邯郸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