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间的冲突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双方主战装备都遭遇了重大损失。有机构统计,俄方损失坦克1200多辆,装甲车辆3400多辆;乌方损失坦克装甲车辆累计超过6000辆。以至于有人惊呼,未来战争中,坦克装甲车辆已成为移动的棺材。的确,在今天各种智能化、灵巧化武器弹药面前,陆战平台的生存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各种反坦克导弹、巡飞弹、制导炮弹都对坦克取得了不错的费效比,而无人机的大量使用加剧了未来战争形态的转变速度。俄乌战争已经隐约展现出未来作战的许多特点:
一是科技战。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都广泛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巡飞弹、精确制导武器、电磁网络对抗和星链等太空资源。这表明未来作战样式将与科技更为紧密地结合,科技强大的一方优势更加明显。
二是信息舆论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双方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传播信息和获得情报。在俄乌战争中,信息战舆论战被广泛运用,已经展现出一定作用。双方都利用各种可能的传播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做舆论公关,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例如乌方多次放风说要反攻俄军,给俄方决策造成心理压力,卡霍夫卡水坝溃坝就有此类因素。
三是战争的非对称性或者超限战趋势更加明显。俄方对乌克兰的民用基础设施、军事工业设施和交通储运体系进行了系统破坏;乌方也利用特种渗透部队和游击队、无人机等对俄罗斯军民用设施进行了打击。双方还都试图从内部瓦解破坏分化对方政治体系。更加骇人听闻的还有炸毁北溪天然气管线、割断海底通讯光缆、炸坝水淹七军、打击核电站、限制粮食出口,甚至多次威胁用核武器或生化武器的。非对称战争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大,对全球经贸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这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让全世界都无法置身事外。
在俄乌战争中隐约可现未来作战方式的变革,其中无人飞机的广泛使用是一个确定方向。无人机被广泛运用于侦察、监视与打击等任务中,特别是在地面火力支援、侦察和战场实时情报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优势。无人机可以有效地执行高风险、高压力和高难度的任务,而不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战场态势感知领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因此,无人机与坦克、潜艇、舰船、飞机等传统作战平台的结合,应该是未来战争发展的方向,他们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完全替代。
中美都是无人机技术强国和产业大国,品种丰富,应用广泛,都是重要的无人机出口国。在此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潜艇平台。我们都知道潜艇是大洋深处的沉默杀手,但实际上,随着反潜技术的快速发展,潜艇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潜艇虽然隐蔽性好,但通讯、侦察、态势感知、攻击能力都有很多限制,遇到各类反潜飞机威胁,潜艇通常只能被动躲避,没有什么好的对抗手段。
世界各大军事强国早就注意到这一弱点,一直试图给潜艇装备无人机,用于侦察、攻击,比如德国正在使用的“阿拉丁”手持发射无人机,将发射系统安装在潜艇升降桅杆的顶端密封耐压器中,在潜望镜深度伸出桅杆使用弹射方式自动发射无人机,并通过通讯桅杆顶端的天线实时接收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侦察到的图像。美国潜艇上搭载了多种无人机,比如黑鱼无人机就是改进自陆上发射的“弹簧刀”巡飞弹,发射容易,但是它采用前后翼气动布局形式,虽然保证了升力却容易前后翼气动干扰,造成阻力过大,整体升阻比较低,因此航程、载荷水平都不理想。
黑鱼无人机
2017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交付的“先驱者”无人机与近期中国西北工业大学实验成功的“游隼”无人机,都是发射管装大展弦比折叠翼无人机,具有航程远、载荷大、多发射平台等突出优点,对未来作战平台的改造具有重要作用。
两款无人机非常类似,都是选择Z字型折叠大展弦比平直翼型,气动布局的升阻比非常高,类似于滑翔机,储存、发射、使用都比较方便,尤其在空间狭小的潜艇上,既可以在潜望镜深度发射,也可以用浮筒送至海面发射,该无人机可以极大改善潜艇的态势感知能力,为己方远程打击火力提供信息支持,作为巡飞弹还可以攻击直升机等低慢目标,改变潜空对抗被动挨打的局面,可以说这种无人机是改变潜艇战形态的革命性工具。从公布的视频可以看到,“游隼”无人机体型更大,翼展更长,采用后推力布局气动阻力更小,实用性很强,应是这类无人机中的佼佼者。
游隼
其实各种陆战平台也可以安装这种易于携带发射,航程较远的巡飞弹,提供陆军机动作战的新手段。比如类似这样的信息化巡飞弹发射车就非常灵活,实用性很强。目前,各主要大国公开的第四代坦克方案中,均不约而同选择了携带无人机,像德国新一代坦克黑豹,其炮塔后右侧搭载有一架当前比较成熟的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可以帮助提升坦克对周边战场环境的态势感知能力。估计我国的第四代坦克也会采用这一方案。
关于无人机的话题很多,我们今后还将系列化介绍。您还有什么想了解或探讨的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是东城观星,记得关注我,每周给大家分享一点高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