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后汉书》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晋代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近代则有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这些其实都在强调一个文人应该是要有气节的。
为啥文人必须要重气节呢?因为在每个时代,文人作为一个发光体,更容易成为外界关注焦点,能容易影响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若没有“气节”这个紧箍咒,文人很容易变成美猴王,而难以成为孙悟空。
在解读汉末历史的过程中,咱们遇到了很多有趣的文人,比如陈宫、孔融等等,这些人其实都是把双标话语权玩得相当溜的——我总是往对我有利的方向去引导舆论。比如陈宫,拥立曹操入主兖州的元老有他,但是在没有得到他满意的利益回报之后,率先黑化曹操,背后捅刀子的还有他。孔融就更不应说了,这位同志的道德高光时刻在《孔融让梨》之后,就基本上在急剧滑坡了。
今天,我们要来分享的是三国蜀汉著名的卖国贼谯周,看看他是如何又当又立的,是怎么把精致利己主义玩到极致的?看完他的一生,大家大抵就会明白一个没有气节的文人有多么恐怖了。
谯周和他的《仇国论》谯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今西川阆中西南)人,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人家。幼年丧父,受父亲熏陶,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
谯周长大后成为了益州的知名学者,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还将其打造成了学术明星,将其任命为劝学从事。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当时,失去定海神针的蜀汉为了维稳,明令禁止大臣北上吊丧。但是谯周却行动迅速,在后主刘禅颁布诏令之前,就抢先一步出发了,所以成为了蜀汉少数成功到现场给蜀汉精神领袖诸葛亮奔丧的人。
这一很拉风的行为从而使得谯周在蜀汉第二代班子中,再次被提拔,他被蒋琬任命为了典学从事,为益州学者之首。
之后,前后有20多年,谯周主要还是从事领导的秘书、文书、教育方面的工作,包括劝后主刘禅要以政事为主、给太子当读书服务员等。
谯周的名场面发生在公元257年,谯周与尚书令陈祗在朝堂上就主战和主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然后在退朝以后写了著名《仇国论》。
鉴于《仇国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咱必须得把这篇臭大街的“学术论文”的详细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但限于篇幅,原文就不上了哈。
谯周虚拟一个场景,然后在那里自问自答,跟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两个世代结仇的国家,小国叫因余,大国叫肇建。
然后,因余国内部就国家命运展开了内部讨论。高贤卿就问伏愚子(注意名字):现在咱们国家的发展好像遇到了瓶颈,你有好以弱胜强的经验和案例可以推荐给大家呢?
伏愚子回答道:我听说呀,大国往往懈怠傲慢,小国处于忧患所以往往励精图治,比如周文王养民,所以以少取多;勾践体恤民众,所以以弱胜强。
高贤卿继续追问:可是当年楚强汉弱,打了好多年,项羽打算分鸿沟为界休息百姓,可张良却说一旦老百姓歇下来再收拾项羽就没戏了,于是穷追猛打,终于干掉了项羽。这说明以弱胜强也不一定非要按周文王那一套来嘛!况且现在“肇建”国有病,咱得趁他病,要他命啊!
伏愚子解释道:殷、周时代,王侯世尊,君臣阶层上千年固化,处于那个年代,哪怕是汉高祖,以小博大根本没戏。要怎样才有戏呢?得让秦朝把天下折腾坏了,礼崩乐坏、民不聊生才行,因为只有老百姓不知所措的时候,豪强们才容易聚人头立旗号,虎裂狼分的局面,谁下手快准狠就能多吃肉,下手慢了只能在旁边看着吃。
可我们因余国和肇建国都已经立国很久了,不是秦末天下鼎沸的时代,而是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还是要用文王的方法,汉高祖那套就没戏。
而且劳民伤财的行为后遗症特别大,领导者容易自以为是,底层人容易造反。
所以,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射多次不中,不如瞄准了再打”。
故而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才出动,所以商汤、周武能不战而胜。如果一味穷兵黩武,土崩瓦解的势头出现了,那么就算是智者也没辙了。
当然,上述这些道理只是针对咱们凡夫俗子有用,如果碰到了那种啥都懂、能无障碍通行、能遇水不用船、翻山能起飞的神仙级人物,那就另当别论,因为我水平太low了,没资格发表意见。
不知道大家看完谯周这篇《仇国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篇好学术论文?虚构一个与现实高度吻合的场景,然后引经据典、论证翔实、观点鲜明,是不是相当优秀?但是,我还是要奉劝大家,对于一些文人作品,大家千万别停留在内容、形式上去品味,因为写作者苦心孤诣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不会在这方面留下什么明显的漏洞。
以谯周的《仇国论》为例,因余国弱小,肇建国强大,他引用周朝和秦末两个不同的时代形势,然后提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用历史案例得出结论——因余国不要再折腾了,最后还不忘自嘲一下:我这么认为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你们如果觉得你们都是神仙超人,那你们自便吧。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
但谯周和他的《仇国论》最后为何被广泛批判呢?实际上在于它传递的价值观有问题,也就是谯周这个文人的气节有问题。这一点我们后面再继续分析讨论,先接着来看谯周接下来的表演。
谯周的《仇国论》发表以后,蜀汉最后一点精气神被抽空了,最后一点自主意志被瓦解了。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备受争议的鹰派领军人物姜维成了众矢之的,蜀汉权臣黄皓明确想弄死他、军中元老廖化公开质疑、反对他、蜀汉图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想夺他的兵权了……
《仇国论》并没有阻止姜维继续北伐,但谯周最后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可见朝廷中也有许多人对他的言论深以为然,之后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的反抗更加激烈了。
《仇国论》没有实现直接目的之后,谯周继续憋大招,他开始利用他的学术权威大搞迷信言论。不要怀疑这种迷信言论也有人信,这在当时相当好使。
谯周曾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啥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刘备名“备”,这是“准备好了”的意思;刘禅名“禅”,这是“该送人了”的意思。把两代领导人的名字含义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蜀汉已经准备好了,是时候送人了。
还有,262年,也就是姜维最后一次提出北伐的时间,蜀汉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便在壁柱上写下:“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啥意思呢?曹者,众也。魏者,大也。具者,备也;授者,禅也。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众而大”的曹魏,终将统一天下,你们刘备、刘禅父子又怎么能光复汉室?
263年冬,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谯周再次成为力劝刘禅投降的急先锋。刘禅那个很有血性的儿子刘谌以死相劝都没有劝回被谯周严重洗脑的刘禅,蜀汉就此灭亡。
投降主义急先锋事后自然被司马家大大地嘉奖了一番,司马昭封谯周为阳城亭侯还下书召谯周前往洛阳任职,谯周行至汉中,因为患病而停滞不前。
司马炎称帝后,多次诏令谯周入朝,谯周最终还是到了洛阳。但因为身体不行了,牙口不好了,对西晋的各种封赐咬不动了,最后于公元270年病逝于洛阳。
谯周写《仇国论》的用意是啥?咱们多读几遍谯周的《仇国论》,就不难发现,他主打就是一个“含沙射影”或者叫“指桑骂槐”。看似学术虚构,实际相当写实且反讽。
“因余”国是啥意思呢?剩下来的国呗!指代的是谁呢?蜀汉呗!“肇建”国是啥意思呢?新建立的强国呗,指代谁呢?曹魏呗!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国家和政权设定为“多余的角色”,谯周卖国确实是卖出了新高度。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谯周的人物设置:高贤卿是指代谁?蜀汉的主战派呗!伏愚子是指代谁?谯周背后的投降派呗。你们那些主战派觉得自己很牛逼,每天喊打喊杀的,所以你们是“高贤卿”,又高又贤又手握大权。而我们这些没啥觉悟的文人就是趴在地上仰人鼻息的愚人,所以叫“伏愚子”。
谯周在《仇国论》中做这样的场景和人物设定,真实的用意是什么?其实就是借助学术声音进行政治抗议。
益州本来就是我们益州人的故土,结果你刘备集团掩耳盗铃、鸠占鹊巢,自己把自己弄成了益州之主,后来还进化为蜀汉政权,你这不是自欺欺人的多余国家吗?但之前我们为什么不强烈抗议呢?因为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虽然也压制我们益州本土士族的发展,但做人做事总体上还是比较厚道的,我们比较服他们。后来,蒋琬、费祎主政,虽然没有先主、丞相那样的威望,但他们知道妥协,他们知道变大折腾为小闹腾来维持表面和谐。但你姜维一个降将,掌握了最高权力便不知道自己爹妈姓啥了,年年北伐,打赢了功劳是你的,打输了成本由我们承担,凭啥要惯着你这臭毛病?
但是,你姜维是当权派,是高贤卿,我们这些文人手无寸铁,硬怼肯定干不过你。但我们文人有我们文人的方式,我写篇学术论文,借发表学术观点来讽刺一下行不行?你不是高贤卿吗?我们不是伏愚子吗?那就让我们这些伏愚子来教育你们那些高贤卿怎么做人做事吧!
你还别不服气,咱们论文最后说了,除非你们是上天入地的神仙,可以不把我说的当回事,但你们可能是无所不能的神仙吗?
谯周的《仇国论》其实已经把姜维等主战派的条条退路都堵死了。因为给你定性了,你这就是穷兵黩武、就是不自量力、就是拿国家和人民的福祉给自己的傲慢买单……
谯周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反讽和落差,摧毁了蜀汉政权原本十分脆弱的外壳。大家看完《仇国论》会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是啊!我们就是四百多年来剩下的那个小国家啊!是啊!对面的那个国家确实是新建立的大强国啊!是啊!我们这么牛的先总理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啊!是啊!此时此刻天下已经稳定了,却一直有人在穷兵黩武啊!是啊!老百姓们被这连年的征伐累的直不起腰来啊……然后,汇集成一个思想:看来我们这个国家是真没戏了。
这种悲观且绝望的情绪一经蔓延,蜀汉就真的变成了神仙难救了。所以,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时刻警惕自己身边那些负面情绪传播者?咱们不能盲目被打鸡血,但绝不能轻易接受各种消极思想的侵蚀。想一想那些博取流量的网红是怎么装作半死不活地误导大家要躺平的吧!
另外,《仇国论》不光从心气上瓦解了蜀国,还从政权的合法性上瓦解了蜀国。蜀汉的立国之本是什么?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打死不承认曹魏政权合法性这条底线。合法的天命只有一个,必须要把曹魏政权打成反动派,蜀汉政权才能在法理上站得住脚。结果,谯周却说曹魏立国是大势已成,是难以抗拒的,这不就是变相认为人家合理合法了吗?一个人把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从根本上都给否决了,是不是太其心可诛了?!
丞相为什么要六出祁山?蒋琬、费祎为什么明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还要不断小打小闹地骚扰曹魏?不就是在表明政治立场,争取合法性吗?你老说别人霸占了你家媳妇,但你连吭都不吭一声,时间久了,周围的人是不是会觉得你媳妇原本就是人家的。谯周呀谯周,你连后世笑柄武大郎都不如呀,武大郎被西门庆夺去了潘金莲还知道象征性地反抗一下,你只会说“不能反抗的QJ就好好享受”!只不过你是有意误导世人,而武大郎确实是能力有限。
但客观地说,姜维暴走式地频繁北伐有没有问题,确实是有。但人家最起码战略意图上是没问题呀!他错并没错在他不该打,而是错在打的规模太大了,频次太多了。结果到了你这里,你避重就轻地带节奏,只捡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东西说,变成了蜀汉就该放下武器,享受曹魏的QJ。你还是个有起码良知和气节的文人吗?
总而言之,谯周几乎就是凭借一篇《仇国论》毁掉了蜀汉的立国根基。《仇国论》的思想蔓延开后,蜀汉是真的无力回天了,原因无他,蜀汉上上下下几乎都变成了坐吃等死的行尸走肉了。
咱对比一下刘璋当年投降和刘禅后来投降的情况就理解了:刘璋投降时,尽管这位爷平时比较暗弱,还偏袒东州派,但成都被刘备围住时,成都是啥情况——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很多人激动得要跟刘备拼死拼活呢!而刘禅投降时呢?那几乎都可以用“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解放军进城”来形容了。
为啥呢?民众对国家是需要一种信念的,也是需要一个具体的概念的。刘璋再弱,再表现不好,但是益州人民认为他就应该是益州之主呀,所以他们才愿意为之殉葬。可你蜀汉呢?敌人还没来,就自己说自己是多余的,谁还会给你卖命?
想想还是一种遗憾,假设丞相在,会有《仇国论》这种言论流传吗?谯周他有这个胆子吗?
话不多说,最后来告诉大家谯周这么做的真实用意是啥?其实谯周和背叛曹操的陈宫、忤逆曹操的孔融、出卖刘璋的张松等等,都是一类人。他们心中没有气节、信仰、立场、情怀,只有利益,只要不能把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和老板,那都是可以出卖的。毕竟,咱就是个打工人,给谁打工不是打工!搞垮了你蜀汉集团,并不妨碍我摇身一变成为西晋集团的大功臣。
不要觉得上述的话说得太尖酸刻薄了,历史上很多文人政客的本来面目确实如此。那些想给谯周洗白的人,你们也别拿“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一套逻辑来为之开脱,咱可以严肃认真地告诉大家,一个没有底线、立场、操守、骨气的人,随便他怎么识时务,永远成不了俊杰。先贤早已用一句“君子有所有所不为,小人无所不为”把这些道理说透了。
一点深刻的现实思考咱们在现代教育之中是不是经常能听到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什么言论自由等声音?这些声音其实都是很有正面意义的,但是真的就是绝对正确吗?
通过谯周和他的《仇国论》,大家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全民放开言论自由,导致的社会后果会是什么?咱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文人妄议朝政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误国方式。西汉的太学生在王莽篡权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两晋的士人清谈呢?明末的东林党呢?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汉奸呢?
咱清楚地记得我的小学生语文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读书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很多年后,我才把这句话理解透彻,一个读书人确实不能丢掉风骨和情怀。也正是因为理解了这句话,后来才慢慢理解鲁迅先生笔下那个至死不愿意脱掉长衫的孔乙己。大家仔细想一想,清高迂腐的孔乙己是不是比很多八面玲珑、巧舌如簧的文人要可爱、可敬得多?
我也会和很多人说,教育其实是最不应该夹杂太多功利因素的事业。否则,会诞生很多畸形文化人,他们一旦掌握了一定话语权,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恶劣影响。
咱举个极为广泛的例子,咱们很多家长是不是按照“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才能增长知识和本领,才能考入一个好大学,拿到一张好文凭作为进入社会的好敲门砖,才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获得丰厚的薪资,以后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的思路在教育孩子?
这种思想有问题吗?明面上绝对是没有的,谁不希望自家孩子今后的生活过得更好点。这说明教育其实是自带功利性的。但其实暗地里这种思想是有很大隐患的,隐患就是把这种功利性给无限放大了。假如你的孩子走火入魔了呢?一旦他想起他从小就被教育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就是为了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会是什么后果?名牌大学毕业但不如KTV陪喝酒赚得多,所以我干嘛要坚守专业,到KTV去陪唱不香吗?某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感觉专业艺术机构没有私人歌舞团赚得多,同样是为艺术“献身”,我为啥不能因为热爱艺术去伺候好各种大老板?某公司骨干如果觉得出卖自己的老板可以快速获得提升,他为什么不干,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而且,那些知识越广泛、能力越强大的文化人,还更容易做到自圆其说、冠冕堂皇,也就是合理地掩饰自己的丑陋。比如说,很多变着花样卖身的人,她们很多不就可以用“劳动不分贵贱,我凭自己的青春和身体赚钱怎么啦”,大家去反驳她们吧!
回到文章的主题上来,文人为什么不能没有气节?从武学上来说,知识是外功,而气节是内功,没有内功驱动的外功都是花架子;从IT上来说,文人是表面的硬件呈现,而气节是内涵的软件驱动,没有牛逼的软件驱动,再顶级硬件组装也容易系统崩溃;从哲学上来说,文化是外因的集中体现,气节是内因的根本制约,外因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总而言之,咱们为人处事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要清晰,那就是不能过度地从利己角度出发,要甘于和敢于接受必要且合理的约束,要有系统思考和配套建设的思维。你要么就别穿上孔乙己的长衫,一旦穿上了,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脱就脱,不能选择性地忘记长衫的使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