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其实准确地来说,当时的华夏大地上应该是有四个政权存在的,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魏蜀吴外,还有一个辽东独立政权,他们的当家人是公孙度家族。
只不过大家关注的焦点,一直都放在逐鹿中原上面,所以对于这个东北小政权没怎么在意过。但是,一幕大戏,再小的配角也总有他的戏份和价值。
公元237年,偏安辽东半个世纪的公孙家族终于不甘寂寞了,公孙家的第三代掌门人公孙渊开始强行给自己加戏,与东吴的孙权通过海路取得了联系,开始频繁地秀交情,公然发表了一些对曹魏政权不满、不敬的言论。毕竟人家和东吴都是擅长玩水的,更有共同语言一些。
曹魏自然不能惯着这种现象,便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前去讨伐,但毌丘俭不利而归。
公孙渊一看曹魏也没有传得那么神乎其神,没能把自己怎么样,于是就更加得寸进尺了,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认孙权为老大,还联络鲜卑袭扰曹魏北方边境。
但公孙渊这次显然是惹错人了,因为曹魏皇帝曹叡是一个非常有魄力和能力的人,对这种公然挑衅国家权威的行为,绝对是零容忍的,辽东之战一触即发。
辽东之战的大致过程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在公孙渊得瑟得越来越厉害之后,曹叡于237年七月诏令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意欲一举剿灭那帮跳梁小丑。
半年后,也就是238年正月,在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曹叡又把司马懿从关中调了回来,命他负责此次辽东平叛。
司马懿出发之前的画面一如既往地很感人,曹叡问司马懿多长时间能完成任务,司马懿说来回就要两百天,打一百天,中间休息六十天,要整整一年。曹叡在表示同志们辛苦了之后,还对司马懿表示了格外的信任和尊重,这次行动就你一个人说了算,咱也不给你安排副职了。
此时的司马懿其实是哭笑不得的,原因咱们放到后面再讲。但他没得选,这个任务他必须要接。
曹叡不光没有给他设副职,让他自由发挥,还安排他弟弟司马孚、儿子司马师回老家抖威风。
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
司马懿是个职场老油条了,他明白老板事先把你捧得越高,你后面的风险就会越大。所以对曹叡说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话,其实就是一首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啥意思呢?司马懿是在跟曹叡表态,自己一定会好好工作的,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待,但是干完这个项目,希望能告老还乡,以前有啥干得不到位的地方,请老板多多包涵。
欢送仪式都搞完了之后,司马懿就率领大军出发了。在曹操征乌桓的时候,咱们就介绍过,辽东那个地方很不好打,一个是交通问题,一个是天气原因。卢龙道当年差点让曹操死在那里,傍海道在当时还没成型,经常被雨水和海水洗刷刷,路况极差。然后辽东那极寒天气,也不是一般中原汉子可以承受得了的,非战斗减员非常厉害。
但是司马懿的运气似乎还不错,他这一年还算比较顺利地走傍海道成功入辽了。
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
公孙渊一听说司马懿来了,便赶紧找新认的大哥孙权求援。孙权一接到求援信号,第一时间组织了军事演习,还火速给公孙渊带去了参考意见:司马懿那个糟老头打仗还是蛮厉害的,老弟你可千万要当心啦!实际上就是提醒公孙渊不要轻易迎战,特别是不要拉出去与司马懿搞野战。
公孙渊的对敌办法是把步骑数万布置在辽隧(辽宁海城市高坨子镇)一线,坚壁而守。防线成南北分布。
司马懿在战前部署会议上,则是这样对下属将领们说的:看这架势,对方是想打阻击战,来消耗我们的士气和资源,这个时候我们还真没有必要跟他们打野战。只要我们能成功偷渡辽水,然后直捣黄龙去围攻他们的首都襄平,这可以让他们跟着我们的脚步跑,咱们随时可以调转枪口去打他们。
于是,司马懿安排疑兵高调地把辽东守军的注意力往南面转移,然后率军悄无声息地偷渡过了辽水,直插襄平。
辽东军得知消息后,果然调头去追魏军。
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
结果被司马懿在野战之中一顿胖揍,前后三次,都是魏军大胜。
三战全败后,公孙渊率败军退回襄平,司马懿则进军围城。
恰在此时,大雨倾盆,积水达数尺之深。曹魏将士纷纷向司马懿提出,要移营避雨。司马懿拿出了强硬的态度:敢再说移营的人杀无赦。并拿违令者都督令史张静杀鸡儆猴,才压下去军中的骚动。
襄平城的辽东军眼见城外的魏军都成了落汤鸡,又开始出来耀武扬威了,又是砍柴又是放牧,相当于公然叫嚣:快来打我呀!这把魏军上下气得牙痒痒,但是司马懿就是不准他们出击。
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
军司马陈圭便拿出当年围剿孟达的事情质问司马懿,当年为了拿下上庸,兄弟伙昼夜赶路,风风火火,狂风暴雨的,咋现在变风格了呢?
司马懿解释道:“当年孟达人小粮食足,我们人多但粮食少,必须要速战速决。现在情况不一样,敌人已经被我们围困了,我们的后勤保障没点问题,可以放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大雨不可能下一辈子,不要急。咱得想办法一次性解决问题,免得把敌人吓跑了,以后就难得逮到他们了。”
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
就这样,一直等到雨停,司马懿加大了围城力度,在确保公孙渊跑不了的情况下,不断地发起猛攻。
渐渐地,襄平城中粮尽弹绝,将军杨祚等相继投降。
感觉大势已去的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但司马懿不给面子,直接把那几个人给砍了。
不许,执建等,皆斩之
然后,司马懿又给公孙渊送了一封杀人诛心的信:你现在要么坚持打下去,打不下去你就想办法守住襄平城,守不住就赶紧想办法跑,跑不了就乖乖投降,不乖乖投降就安心受死。要投降必须你亲自来投降才有诚意,别跟我耍什么花招。
走投无路的公孙渊最后被逼率着几百部众南面突围,最后被司马懿绞杀于乱军之中。
司马懿入城之后,向他的第一任老板曹操同志致敬——屠城了,还特么玩出了新高度——筑京观(堆尸体金字塔)。
辽东人第一次见到司马懿这种狠角色,彻底怂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相继平定。
辽东之战的逻辑分析其实关于战争,前前后后已经和大家聊得很透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归根到底还是主体的综合实力。辽东挑战曹魏,其实根本不大可能是曹魏的对手,他们所依仗的无非是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曹魏分身乏术或者鞭长莫及,以及和东吴之间那种经不起考验的盟友关系。所以,只要曹魏下定决心要打辽东且顺利把大军和物资带到辽东战场,他们就基本上赢了。
赢是赢定了,但以什么方式去赢却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如果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惨胜,那也会使得效果大打折扣。司马懿无疑是选择了一种最优越的方式去解决战斗。
司马懿这次辽东之战采用的战术,其实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匕首行动,迅速凶猛、出其不意地直插敌人的心脏。
这种战术,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慎重地去选用,因为它的优劣势都很明显。优势就是能一击毙命地收到奇效,劣势就是极容易变成肉包子打狗。
像司马懿这样绕过敌人的防线,直插对方的首都,相当于想围魏救赵地来调动对方的军队,从而寻找战机歼敌,其中是有很多细思极恐的东西的。
比如常见的两个兵家大忌问题:退伍和供给问题。是不是敌人很容易切断你的退路,然后给你包饺子了?你是不是变成了孤军深入,很容易陷入供给困难的险境?假设公孙渊在后面切断辽水,断了你的供给路线,再合围上来,你司马懿死不死?到时候是你悠闲自得地耗着,还是人家气定神闲地跟你耗着?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这样的战术有如此之大的风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为何会选用这种方式呢?因为司马懿精准地找到了辽东方面的死穴。
辽东方面的死穴是什么?就是首都襄平。其实不光是辽东,任何政权,首都都必然是它的死穴。因为首都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军中高干、王公贵族的家眷都集中在首都,要是首都被拿下了,军队瞬间就会失去抵抗意志。比如首都无与伦比的政治意义,若首都沦陷了,政治信心就彻底崩溃了,一下就变得群龙无首了。还比如首都在舆论上无可替代的优势,把首都围住,然后跟城里的人说,外围的军队都打垮了,绝对是攻心的猛药;又或者对外围军队说,你们的领导都已经放弃抵抗了,你们就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了,这也是瓦解对方斗志的良方……具体可以参照著名的靖康之变吧。
搞清楚了这些事情,才能引出此战的关键因素,那就是辽东的定都和防线布置问题。首都离前线太近了,没有什么战略空间。司马懿不需要费多大的劲,就能直接兵临城下。只要司马懿剑指襄平,公孙渊就不得不救,因为辽东政权的根基都在襄平。
但是,如果襄平离前线很远,司马懿这么操作简直就是去送死。因为人家可以层层阻击,然后等待边防军回援,给你包饺子了。就算一路没啥阻击力量,但是只要距离足够远,你的随军物资也支撑不了你兵临人家城下,还是一个死。
可是襄平却离边防线太近了,司马懿几乎绕过边防线就能迅速直达襄平,基本上不需要付出多大的消耗。你公孙渊也别想着断了司马懿的后路再来回援襄平,形势危急,你没有这种选择和缓冲的空间。
咱们看看北宋是怎么亡的?不就是被金兵一顿突突,然后直接兵临开封城下了吗?还有明朝灭亡不也是这样的道理?首都的形势危急了,你全国各地还有再多的兵马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咱们再来看看当时关羽的襄樊之战和丞相的六出祁山,曹魏集团对谁的反应更大一些?其实是关二爷。为啥呢?因为樊城离都城许昌已经很近了,而丞相的战场在雍凉,离都城洛阳还很远,曹魏有的是缓冲空间和反应时间。
假设曹魏的首都在长安,司马懿后面那种乌龟战术会有效吗?不可能!丞相有的是办法去牵着他的鼻子走。你躲着不出来是不是,我直接率兵直奔长安,你出不出来?
所以,看到没有,定都背后是很有学问的。首都离边境越近,边防力量会越强,但是应急空间会非常小。首都离边境越远,战略纵深自然越大,但是边防的战略投放会成本剧增。
明朝的朱棣搞了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听着是挺给力的,但从理性角度来看,还是有利有弊的。你国力强盛、君王圣明,这么布置绝对给国家形象加分。但是你国力衰减,君王昏庸,只要被人家钻了空子,是很容易亡国的。
开大公司的朋友,你们知道把自己的总部或者大本营设置在哪里吗?
司马懿是真正的人狠话不多!他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要把公孙渊一锅端的目标去的,出征之前,跟曹叡庙算的时候,他最担心的就是公孙渊带着队伍逃跑。因为公孙渊只有弃城逃跑,曹魏的战争成本就会无限拉大,你来了我就走,你走了我又回来抢地盘,你不布置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辽东战场,就根本别想解决辽东问题。
弃城预走,上计也
然而,公孙渊终究不是和司马懿一个级别的对手,辽东也不是曹魏那个级别的对手。弹丸之地,又真正能有多少进退的空间呢?战争是一种以国力为基础,人性、权力、信心等等综合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游戏,弱者永远会无可奈何地陷入被动。
隐藏的职场逻辑相信很多朋友在看完此文之后,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曹叡对司马懿远征辽东给予了莫大的尊重和信任,而司马懿却表现得那么诚惶诚恐,甚至还明确表态搞完这个项目就回家待罪呢?司马懿到底是咋想的呢?他这么想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可以说,大多数职场小白是理解不透这背后的微妙之处的。世事无绝对,总之请大家相信,在职场之中,领导的提拔和重用有时候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曹叡其实是一个非常棒的小伙子,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司马家篡权的事情大概率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他其实一直防着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的。你司马懿不是一路有如神助地成为了军界一把手吗?还各种战绩加成,熬死了曹魏最大威胁诸葛亮,成为了曹魏军界新的神话,那好,你就好好地待在大西北吧。只要不让你进中央,你就翻不了天!为啥?因为你那些部将的家属基本上都被中央控制着呢?只要你司马懿敢轻举妄动,立马就有人把你就地正法来换取家人的平安。
辽东叛乱,毌丘俭平叛失败,曹叡顺势把司马懿架到火上烤一烤。
首先,当时的司马懿已经60多了,这在古代已经是相当高寿了。辽东战场,行军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是十分恶劣的,一般的棒小伙都不一定熬得住,司马懿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子熬不住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你司马懿就此殉职了,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了。
其次,毌丘俭已经试过一次了,辽东并不好打。但是毌丘俭可以失败,司马懿却并不一定可以失败。司马懿只要败了,他在军中的形象和权威便会大打折扣,曹叡和朝廷之中那些司马懿的政敌还可以凭心情进行问责。
最后,就算你司马懿再一次马到功成地把问题解决了,再立大功,但你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军界一把手了,怎么封赏你呢?螃蟹大红大紫的时候,便是它彻底失去生命的时候。
大家注意看,曹叡为什么要一反常态地不给司马懿设置副手,还假装很谦虚地问司马懿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完成任务?这背后都是学问呀!不给你设副手,那就是告诉你,这事你没有推卸的余地了,功过你都得一肩挑了。败了,你一个人承担后果,我随时可以唯你是问;胜了,你也别想韬光养晦,把功劳往副手身上推,你就是造成了功高震主的事实。问你多长时间能完成任务,要是你没有做到,那都是把柄……
现在大家知道司马懿为什么会如履薄冰了吧?人家是个老机灵鬼,已经看出了曹叡在步步逼他了,他在跟曹叡妥协和谈判:领导,我真没啥其他想法,等我帮您搞完这件大事,您就看在我鞍前马后伺候你们曹家三代人的份上,让我平安着陆吧。只要您能放过我一家老小,小惩小诫我都愿意接受。我有罪,我绝对不会说领导您针对我。
职场真正剧烈而又残酷的斗争往往都是那些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身居高位的老同志临近退休还舍不得放权,结果被领导再度提拔、委以重任,最后突然落了个晚节不保,这种案例需要一一列举吗?
五代梁国的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大家闲暇之余,可以多多品读几遍。有些道理,别人翻来覆去跟你讲,终究不如你自己领悟得来那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