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结束之后,莫斯科的守军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
一方面,原先准备用来防御莫斯科的三个方面军都被德军击溃,德国宣布俘虏60余万人,朱可夫手上能用的兵力一度不到10万,虽然之后又补充了一些兵力,但是朱可夫手里能用的兵力是在太少。
而另一方面,由于来不及组织新的防线,莫斯科的大门此时是对德军完全敞开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一周之内就可以冲到莫斯科。
这还打个毛线,直接卸游戏重启吧!
可惜历史不是游戏,就算再难,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于是在这危机时刻,斯大林同志想起了之前被他打发到列宁格勒的朱可夫。
1941年10月5日,斯大林从列宁格勒前线召回了朱可夫将军,任命他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并把守卫莫斯科的任务交给了他。
而莫斯科之战也成了朱可夫一生之中最巅峰的一战。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么说呢?朱可夫一辈子打了多少次战斗,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战役,哪一场朱可夫不是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什么非要说莫斯科战役是朱可夫的巅峰一战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莫斯科战役和朱可夫领导的其他战役相比,最特别的一点就是朱可夫把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做到了化腐朽而神奇。
在我国古代自古就有“兵家四派”的说法,即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和兵技巧。
其中,名将大多属于兵形势、兵权谋这两种。
兵形势,"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一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项羽。项羽可谓是兵形势的巅峰,能征惯战,一生历经数十战未尝一败,战役指挥能力超强,和他同一级别的还有白起、关羽、卫青、霍去病等诸多名将。
而在二战中,各国将领能作为兵形势派代表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曼施坦因,能攻能守,敢战亦常胜,无论是1942年进攻克里木半岛,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还是1943年在哈尔科夫的反手一击稳住战线,你都能看出其战役指挥能力很高超,这样的将领无论放在二战那个国家,封个元帅都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么强的曼施坦因却在东线遭遇了自己有史以来最大的敌人——苏联的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不是兵形势派的代表人物,跟曼施坦因不同,他属于兵权谋派的代表人物。
夫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种类型的将领,不仅战役指挥能力一流,而且战略眼光相当出色,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利。
在我国的典型人物就是孙子、吴起、韩信、李靖,一般像这样的将领都是难得一遇,然而一旦碰上了一个卓越的兵权谋派将领,那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国士无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百战百胜。
这可不是在刻意吹捧朱可夫,如果你看懂了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之中的布局,你也会知道朱可夫厉害在哪。
1941年10月,当朱可夫接手西方方面军司令一职的时候,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主力都已经被德军包围了,在朱可夫上台之后的第三天就被歼灭,莫斯科门户洞开,很多德军将领已经开始畅想占领莫斯科之后的庆祝活动,德国陆军军需部长瓦格纳甚至在10月5日就开始叫嚣:“俄国最后的垮台就在面前,今晚克里姆林宫就要卷起行李走路了。”
而中央集团军群博克更是急不可耐。
在苏联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主力都还没被歼灭的时候,就下达了作战命令,命令古德里安的部队继续向前进攻,占领莫斯科南部的交通枢纽图拉,而第4集团军、第4装甲集群则从正面发起强有力的进攻,而第9集团军则去追杀撤退的苏联西方方面军右翼部队,兵锋直指莫斯科。
当时,别说是德国,就连苏联自己也有很多人认为莫斯科已经守不住了,想要弃城逃跑。
但朱可夫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虽然苏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一战中损失惨重,但德军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前线苏军士兵的顽强阻止已经大大迟缓了德军的兵锋,所以现在只要能得到预备队堵上因为大歼灭而出现的缺口,就可以把战争的时间往后拖到雨季,给莫斯科更多从其他各地调兵支援的时间。
于是朱可夫当机立断,把手上的预备队调到了主要的突击方向上,并且大胆的削弱了次要方向上的守军,让德军的攻势撞上苏联士兵的顽强抵抗。这些部队的目的从来就不是挡住德军往莫斯科方向前进,而是尽可能的迟滞德军的推进速度,把时间拖到雨季到来。
俗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等到朱可夫接替科涅夫、叶廖缅科成为前线指挥官之后,在十天前还在维亚济马因为死板、反应迟钝而被大量包围的苏军马上焕然一新,不仅不会因为弹药耗光、通讯中断自乱阵脚,还能通过预先设伏重创德国的装甲部队,即便被击溃也可以有序撤退到下一个地点,继续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
古德里安在10月3号就攻占了奥廖尔,但他在往图拉前进的时候却遭遇到了苏军顽强的阻击,部队损失异常严重。
“第四装甲师在姆岑斯克南部遭到俄军坦克的攻击。损失惨重。在这次战斗中,俄军的T-34型坦克,第一次显现出它的优势。这样,估计我也不得不暂时停止迅速向图拉开进的行动——古德里安”
就这样,在朱可夫的强硬手段和对德军主攻防线的精准预判上,莫斯科成功抗住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包围战之后最危险的一段时期,随后天气开始眷顾苏联人——雨季来了。
莫斯科的雨和西欧的雨不同,由于当时苏联的基础设施很差,很多地方都是泥路,一下雨,雨水和泥土一混合就变成了让汽车、坦克难以移动的泥浆,双方都因为这可怕的泥浆而达成了停战的默契,一方在拼命挣扎着向前推进,一方在拼命的筹措援军、巩固莫斯科的城防工事。
光靠这一手准确判断敌军攻势的本事,放眼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更何况是在当时那种异常严峻的情形之下。
到了雨季结束、路面封冻的时候,德军终于摆脱了那可怕的泥沼,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的三个装甲集群立刻向莫斯科方向发起冲锋,发誓要在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
而朱可夫此时能用来防守莫斯科的兵力也从不到10万人,变成了53个师又14个旅,超过100万人。
由此,莫斯科战役的胜负变成了苏德双方统帅能力的较量,由德国的博克元帅对战苏联的朱可夫。
虽然自己手里已经有了100多万人,但朱可夫深知,这些部队不仅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就连武器装备也很缺,若是全面防御,必定挡不住德军的钳形攻势。
朱可夫决定赌一把!
他把自己手中战斗力最强的西伯利亚师放在了莫斯科的正面,同时放空了苏军在南北两翼的防御兵力,给德国人一种苏军主力都集中在中央,两翼薄弱的错觉,诱导德军以他们擅长的钳形攻势发动进攻。
朱可夫是这么想的,一旦德国人以钳形攻势发起进攻,他们的兵力必定会被分散,这样一来,朱可夫就可以拖延德国的进攻速度,并且集中预备力量对德国其中一路钳形攻势发起反击,如此一来,德国对莫斯科的进攻必将是一场惨败。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十分冒险,因为一旦德国没有用钳形攻势发起攻击,而是集中自己的装甲力量于一路,和苏军硬碰硬,那么缺少准备的苏军很难挡住德军的攻势。
朱可夫在赌,赌德国会用钳形攻势发起进攻!
所幸,朱可夫猜对了,博克的战略恰好就是以钳形攻势夺取莫斯科,这样一来,德国的装甲力量就被分散了,德国第三装甲集群从北方进行迂回,第四装甲集群则从正面对莫斯科发起进攻,而古德里安则从南线向图拉发起进攻。
我们应该说,不愧是博克吗?
博克的这种部署,虽然分散了德军的装甲力量,但是只要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及时推进到预定地点,就可以在莫斯科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同时完成歼灭苏军重兵集团、攻克莫斯科两个巨大的胜利,他自己也将作为结束战争之人而名留德国史书。
可惜,他的这种分兵之策恰好撞上了朱可夫预先布下的圈套之中,而朱可夫也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想到德军的能力实在太强了。
在北方,即便是补给不足,面前还有苏军的顽强阻击,莱因哈特还是指挥第三装甲集群一路猛冲,突破了罗斯科夫斯基的防线,并于11月24日占领了莫斯科西北部的枢纽克林,德国钳形攻势中的左翼铁钳到位了!
到了这个时候,一旦德军再拿下图拉,让右翼的铁钳也到达攻击位置,在德国两支铁钳组成的钳形攻势之下,莫斯科岌岌可危。
更糟糕的是,为了守住莫斯科,朱可夫已经动用了自己能找到的一切力量,根本没有援兵去增援图拉。
如今,莫斯科战役的胜负都集中到了古德里安能不能顺利拿下图拉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层面更多有趣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朱可夫有屁谋略 天气+援军 所以赢了
人海战术,天气,情报(得到了日本不会进攻苏联从而把远东精锐调了过来守莫斯科),否则苏军必败
人海战术大事而已[点赞][点赞][点赞]
人海战术(上)
大兵团作战,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他不封神谁封神?
笔者水平很高,赞👍
这么说 闪电战 也是 人海战术
看看树起了多少核弹头,克格勃今夜也想找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