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了雨停了,斯大林同志觉得自己又行了,这可苦了前线苏军

悠然历史 2021-02-05 17:57:27

1941年的冬天,对德国来说就是忙着防守被撕成碎布的防线,而对苏军来说,1941年的冬天则代表着不顾一切的向侵略者发起反击。

但由于此时苏德两国的实力并没有出现明显差距,注定了苏德战场上的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多久。

最终,等到1942年的春季到来,融化的积雪让路面变成难以通行的泥沼之后,双方不约而同的偃旗息鼓,各自整顿兵马,准备等到路面干燥以后再大打出手。

到了这个时候,前线苏军虽然还没有能战胜德军的实力,但是靠着莫斯科战役以及冬季反攻的伟大胜利,前线苏军已经稳住了阵线,形势已经比1941年10月初的时候要好了不少。

而就在这个时候,斯大林同志脑内灵光一闪,又觉得自己行了。

我们都知道,1941年南线苏军在发动冬季反攻之后,成功的在南线德军的防线上留下来一个突出部,即“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也叫“伊久姆突出部”。

这个突出部可不得了,在它西北方不远处就是对苏联来说至关重要的哈尔科夫,如果苏联西南方面军能够从这个突出部向前进攻,收复哈尔科夫,把战线推进到基辅一带,如此一来,既可以为日后的反攻建立一个稳固的前线阵地,同时乌克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可以极大的改善苏军的后勤供给情况。

雄心勃勃的铁木辛哥对这次攻势行动势在必得,原因是他认为在1941-1942年的冬季反攻中,他的部队已经给与了南线德军巨大的打击,目前南线德军就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大房子,只要他过去踢一脚,马上就会崩塌。

可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以及朱可夫都不赞同铁木辛哥的提案,他们目前德军并未遭遇重大打击,伤了筋但是没动骨,很有可能会在春季泥泞期结束之后重新进攻莫斯科,在这种情况下,从莫斯科正面抽调大量兵力南下实在是风险太大了。

就在两种态度争执不休的时候,斯大林站了出来。

不得不说,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苏联军民抵抗的信心,就连刚刚在4个月前忧心忡忡询问朱可夫能不能守住莫斯科的斯大林同志,也被这次伟大的胜利鼓舞了。

斯大林乐观的认为,打仗么,不就是那么回事,虽然我自己没有实际指挥过前线作战,但是看朱可夫指挥的那么轻松,想来也难不到哪去,我上我也行。

再加上,连小胡子这样一个一战下士都可以把部队指挥的这么好,难道我斯大林在指挥上还要比他差吗!

于是斯大林坚定的拒绝了沙波什尼科夫采取守势的决定,同意铁木辛哥在南线发起一场战略反击,并且大手一挥,给西南战略方向补充大批援军,包括10个步兵师、26个坦克旅和10个炮兵团,已经大量用来弥补现有缺编部队的新兵。

得到了援军的铁木辛哥相当高兴,当即决定在4~5月份就发起反击。

反击计划也很简单,就是从北顿涅茨河上的桥头堡和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同时出击,形成钳形攻势,一举击败南线德军,收复哈尔科夫。

到了5月12日,铁木辛哥已经集结了超过76万人的庞大部队,包括整个西南方面军,以及南方面军下属的第9和第57集团军,拥有1200余辆坦克、1.3万门各式火炮和近1000架各式战机。

兵员之多,声势之浩大,完全可以和朱可夫在莫斯科发起的反击相媲美。

铁木辛哥对这次反击势在必得,相信在自己重兵砸下的铁拳面前,南线德军这座摇摇欲坠的危楼肯定不堪一击。

斯大林同志也很高兴,想到自己也将和库图佐夫一样,在经过莫斯科一战扭转全局之后,一路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心里也是相当激动。

于是在5月11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的行动就是铁木辛哥和斯大林热切的期待下开始了。

就在这时,一个令铁木辛哥和斯大林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由于对于莫斯科的进攻失败,希特勒撤掉了布劳希奇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自己掌管东线战事,把主要的进攻方向从莫斯科转移到了高加索地区。

德军总参谋部为此制定了“蓝色行动”,在整个春季都忙着用铁路往南线补充兵力,其中第一阶段的“腓特烈行动”就是用第六集团军和第一装甲集团军清除巴尔文科沃突出部,消灭苏军在这个突出部里的第9和第57集团军,为下一步行动提供较好的战略态势。

也就是说,此时苏军面前的南线并不是什么危楼,而是东线德军最硬的一块铁板。

于是,等到5月11日战斗爆发时,正在准备从巴拉克尼亚对苏军后方发起进攻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先是被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苏军在三天内就往前突进了50公里,兵锋直指哈尔科夫,迫使保卢斯把自己手下的两个装甲师投入战斗,才勉强挡住了苏军的进攻。

面对这种恶劣情况,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先是眉头一皱,觉得不太好处理,要不要叫增援。

但是回过头来一看,好家伙,为了完成铁木辛哥的进攻计划,原本计划消灭的苏军第9、51集团军不仅没有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里撤退,反而往前走了一大步。

到嘴边的肉自己跑进嘴里来!

保卢斯和克莱斯特,以及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当即决定,提前发动腓特烈行动,吃掉这个突出部里的苏军。

5月17日,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群率先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以南发起进攻,第14和第16装甲师轻松的粉碎了沿途苏军的防御,不断的向南线苏军反击部队的背后前进,当天就突进了40多里。

与此同时,第六集团军下属的两个装甲师也组成一个快速集群,火速南下和克莱斯特汇合,封锁苏军退路。

到5月23日,南北两路德军在巴拉克尼亚地区汇合,彻底封锁了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内所有苏军部队的退路。苏联第6集团军、第57集团军全部和第9、38集团军的部分兵力成为瓮中之鳖,遭受了轴心国军队四面八方的围攻。

5月29日,包围圈里的战斗基本结束,此战,德国一共消灭了苏联20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和14个坦克旅,击毙7.5万人,俘虏23.9万余人,击毁和缴获1249辆坦克、2000余门各式火炮,外加600余架战机。

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结束之后好不容易保留出来的预备队被消耗殆尽,此后南线德军一路势如破竹,苏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斯大林格勒才勉强挽住阵脚。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战后总结上,在苏军内部还爆发了一场颇为有趣的甩锅大战。

铁木辛哥和巴格拉米扬把失败的责任推到当时就在克莱斯特正面的南方面军和第9集团军身上,说要不是这些人没能挡住克莱斯特,我军怎能大败!

然而南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也不是吃素的。

看到这两家伙有功劳就抢着上,失败了就把锅甩给自己,也生气了。

直接去找斯大林告状,说当时他的部队已经被调去配合西南方面军进攻了,仅剩的预备队挡不住德军很正常,所以这个锅该由制定计划的人来背,谁让他们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不考虑清楚的。

在那种情况下,马利诺夫斯基说的是谁明眼人都知道。

但无论这些怎么争论,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把锅甩到斯大林的头上,说如果不是斯大林同志你不听沙波什尼科夫这种好同志的建议,我军怎么会输的这么惨?

毕竟当时在苏联还没有人有胆子敢指责最高统帅。

不过斯大林同志自己倒是看的很明白,知道自己的确没本事吃微操这碗饭,索性不再插手军事指挥,让手下的将军们放手去打,自己则专心负责后方生产和物资调配。

曼施坦因、保卢斯、傅作义、王耀武等诸多名将流下了羡慕的泪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层面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15 阅读:6781
评论列表
  • 地雷 26
    2021-02-05 20:57

    对敌无术,自杀专精……

  • 2021-02-07 12:52

    斯大林的方式也没什么错误,不一口气打下去,难道让德国人喘口气把后备力量在拉过来,把罗马尼亚的油田的油备足吗。

    梅长苏 回复: lll
    不够用和前线没有用的一样吗
    lll 回复:
    [得瑟]罗马尼亚全挖光也不够德国用,要不然干嘛打高加索
  • 2021-02-19 09:07

    傅作义罢了,他经常不听老蒋的,老蒋也不敢过多干涉。王耀武就不同了,老蒋把他坑进了包围圈

  • 2021-03-07 11:17

    没有斯大林,苏联早垮了。

  • 2021-03-01 19:22

    之后保卢斯自杀性冲锋也是挺惨的,希特勒把主力都给马屁拍的好的的莫德尔在勒热夫玩过家家,保卢斯就靠自己一个集团军打到斯大林格勒

  • 2021-03-04 08:06

    苏军挺惨的,经常被俘虏十万以上,有那么多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