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哈尔科夫结束以后,南线情势对德国来说一片大好。
首先,由于清除了巴尔文科沃突出部里的苏军,南线德军已经进行下一步行动良好的战略态势;
第二,在克里木半岛上,“猎鸨”行动以德军全胜结束,曼施坦因成功击溃了苏联克里木方面军,解除了南线德军的侧翼威胁;
第三,由于苏军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又损失了几十万的部队,几百辆坦克和几千门火炮,南线苏军已经遭遇了重大打击,虽然不致命,但对于当时的德军来说却是绝佳的战机。
综合上述情况下,稳坐柏林的希特勒和哈尔德一致认为,现在就是发起蓝色方案的绝佳战机。
说来也奇怪,把进攻重点转移到南方这个提议最初不是德国陆军参谋部提出来的,而是由希特勒自己提出来的,少见的是,一直跟希特勒唱反调的总参谋长哈尔德对于希特勒这个决定并没有太大异议,相反还表示了支持。
这可不是因为哈尔德被希特勒的人格魅力折服了,觉得元首说的就是对的,完全是因为形势所迫,哈尔德才选择支持希特勒的这个决定。
对哈尔德而言,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当时德军的状况,那这个字一定是“穷”。
穷啊。
真的穷。
我们都知道,德国能在二战初期横扫欧陆,离不开装甲师、摩托化师漂亮的穿插包围,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2万余辆各式坦克,德军则装备了51385辆全履带装甲、123314辆半履带车辆、812216辆轮式卡车和1186691辆摩托车。
在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德军更是一次性便动用了50万辆各式车辆用来给前线作战部队运输补给。
这些车辆虽然产量不足,无法改变德军征用大量马匹的事实,但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没有这些坦克机动车辆,德国想要完成闪电般的攻势根本不可能。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大量坦克和作战车辆的存在,德军能够畅汗淋漓的进行穿插、包围、合围敌军,赢得前期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
而作战车辆最大的问题,就是耗油太多了。
车不是人,人要是没吃的了,拿草根、树皮顶一下,还可以继续往前走。但车辆就不同了。要是没有了燃料,管你坦克、汽车质量有多好,照样得趴在原地动弹不得。
再加上战斗机、轰炸机、巡洋舰、U艇这些吃油大户,光靠德国本土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前线德军的需求。
在整个二战期间,为了解决燃料供应问题,德国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在本土想办法大力研发合成燃料科技,生产成本高昂的合成汽油,一方面则想尽办法从其他地方获得燃料,比如从国外进口,或者在战斗中缴获敌人的油料。
法国战役结束以后,靠着在波兰、法国等地缴获的大量油料,还有罗马尼亚的石油进口,德军石油储备不足的窘态得到了轻微的缓解。
但是德军还没来得及高兴,苏德战争就爆发了。
1941年苏联的冬季攻势结束之后,德军不仅损失了1/3的前线兵力,还损失了将近90%的坦克,油料的损耗更是严重。
这一点很多朋友在看德国前线将领的回忆录时可能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对当时很多德国将领来说,他们唯一要管的事情就是打仗,像后勤补给这种问题就是扔给陆军参谋部和希特勒处理的。
打赢了,那是因为我指挥得力,表现出色;
打输了,那就是希特勒不懂运筹,没把补给、兵员送上来。
而对统筹全局的希特勒而言,东线就是一堆人在哪里吵着要装备,这个要打列宁格勒要士兵、要火炮,这个守奥廖尔要坦克、要汽油,而这个打克里木的坦克、汽油、战斗机、士兵都想要,没办法,希特勒只能想办法给他们解决。
士兵、火炮、战斗机、坦克这些都好办,反正德国工业实力在战前就是世界一流,8000万左右的人口基数也可以为前线提供不少的士兵,但油料的问题就没那么好解决了。
在当时欧洲的轴心国之中,除了罗马尼亚,其他成员国都不是产油大国,没办法给德国提供石油援助,有时,这些国家还需要德国来提供石油。
而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又没办法满足德军的需求,中东和非洲的产油区德军又鞭长莫及,所以希特勒唯一能选择的目标就只有苏联的高加索地区。
要知道,高加索地区可是苏联最主要的石油产地,一旦德国拿下来高加索,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石油供给问题。就算短期内由于苏军的破坏,这些占领的油田不能产油,但也可以切断苏联的石油供给,没有了石油,苏联就算坦克、战机数量比德国多出好几倍又能干嘛?
所以希特勒就想集中兵力去打南线苏军。
“如果我不能获得迈科普和格罗兹尼(两地都在高加索地区)的石油,我就必须停止战争——希特勒”
而作为跟希特勒一起指挥德军的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对此时德国糟糕的后勤情况也很了解的。
所以哈尔德也赞成把进攻方向从莫斯科转移到南线,夺取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利用苏联的资源来武装德军,使得德国有足够的油料来维持长期战争。
按照希特勒和哈尔德的计划,德军本应该在5月份就执行蓝色方案,但是由于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的爆发,博克不得不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派出去扩大战果,使得德军的进攻部队没能按照计划进入攻击阵位。
在哈尔德的建议之下,希特勒最终决定等到6月28日再执行蓝色方案。
而在这个时间之内,苏军统帅部却固执相信德国下一次攻势的主要目标还是在莫斯科方向,在南线的行动只是为了掩护他们计划在中路发起的攻势。
甚至于苏军已经在6月19日从一个坠落的德国飞机上找到了完整的“蓝色方案”方案,斯大林都以为这是疑兵之计,希特勒是想用这招把苏军的注意力从莫斯科吸引到南线,给中路德军的攻势做掩护,没有往南线增派兵力布防。
而在德军的这一方,尽管计划泄密,南线德军还是按照预定计划在6月28日发动了旨在攻克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区的“蓝色方案”。
为了这次行动,德军可谓下足了血本。
6月份,德国先后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了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第57、24装甲军,第40摩托化军,第5、7、13步兵军,算上之前调到南线的部队,德国先后往南线增加了18个师的兵力。
即使德国第11集团军由于要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没办法参与蓝色方案的行动,德军能用于南线作战的兵力依旧有63个德国师和19个仆从国师,总兵力高达130余万人,拥有1630辆坦克、1593架飞机。
作为对比,此时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面前的苏军只有2个方面军的全部和一个方面军部分兵力,共计131万人。
虽然人数和德军相差无几,但是考虑到此时苏军士兵与德军士兵巨大的素质差距,德国长管四号的服役,以及苏军尚不及德国一半的参战飞机,德军在南线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6月28日,战斗开始。
在德国空军强有力的支援之下,德国装甲部队一路高歌猛进,轻易的突破了库尔斯克以东的苏军防御,第六集团军也对自己面前的苏军发动了猛烈进攻,成功给与苏军重创。
苏军对此猝不及防,在混乱之中被德军击溃,一路向东撤退。
苏联坦克第5集团军曾计划在7月5—8日对德军发起一次反击行动,但是由于坦克第5集团军错失了最佳的反击时机,苏军的这次反击被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挫败,随后霍特的部队便开始进攻沃罗涅日。
7月7日,霍特的部队已经跟第6集团军在沃罗涅日会师,德国蓝色方案第一阶段的行动顺利完成,随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便依照计划一分为二,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博克元帅指挥B集团军群继续往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而魏克斯则指挥A集团军群往高加索地区前进。
到了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的主力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就已经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步兵开始进入城区和固守在此的苏军展开残酷的巷战。
而就在B集团军群沿顿河一路南下的时候,A集团军也进展迅速。
A集团军群在7月22日就成功占领了罗斯托夫,打开了高加索地区的大门,随后德国最精锐的山地步兵开始进攻高加索地区的苏军防线。
蓝色方案至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很多德国将领因此对战争前景十分乐观。他们认为,战斗将和他们去年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一样很快结束,德军将很快完成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目标。
然而令这些德国将领们没想到的是,战争不仅不会很快结束,反而才刚刚开始。
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在数个月之后,将彻底决定苏德两国的命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层面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