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忆老孙头

老胡随笔 2024-06-24 18:36:35

天天挂在嘴上的叫情话,默默牵挂在心里的叫情感。

“七一”建党节将至,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老孙头的身影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往昔的点点滴滴,如同一部《时光若倒流》的记录片,缓缓放映。

老孙头走了,在疫情肆虐的那段艰难时光里,与许多疫友一样,没能扛过去,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哎,于无声处,一声长叹!

老孙,名善仙。拉大胡子板刷头,身材紧凑,腰板挺拔。沪语洋泾浜,肢体语言更甚。他是机修车间的支部书记,在浦东煤气厂上班期间,与他相处了近二十年。于我而言,他既是引领我的领导,又是同事兼邻里。他曾经当过兵,说自己是空军一级体格,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英雄不问来路”的豪气。

同道为朋,同志为友。那时,我是钳工组长,手下领着二十几个工友,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每日的工作重点是炼焦设备的安装与维修。而老孙呢,除了处理党内的事务,还要管理征地来的民工。但凡设备检修需要搭脚手架、搬氧气瓶、电焊机等后勤保障工作,都是由这些民工负责,老孙便是他们的头儿。平日,他头戴一顶黄色安全帽,骑着那辆“老坦克”,在工作现场指手画脚,却又老句(鬼)在行。正因如此,大家都习惯叫他“老孙头”。

机修车间,也是人材大杂烩的地方,他组织车间里的能工巧匠,群策群力,利用废旧材料,在车间后门口的荒地上,活生生地建造了一座后花园。里面有花草、绿坪、画廊,还有鱼池、喷泉。在鱼池中央,有一尊天使的雕塑,那张开的翅膀,那潺潺的流水,仿佛在告诉你,什么叫做劳逸结合?什么叫做工匠精神?最浪漫的还是那座六角亭,大家称它为“善仙亭”。调侃也好,调戏也罢,对他的一份敬意昭然若揭。

车间办公室人员

风景这边独好!每逢工余闲暇,有爱好的工人师傅,可以在这亭子边打台球,下棋、拉琴,喝茶、聊天,伸拳弹腿,甚至卡拉OK。哇噻,简直就是一处休闲会所。

老孙来自山东,对面食情有独钟。犹记得单位筹建之初,还没有食堂,大家都带着午饭来上班。可他却自顾自擀面粉,煮面疙瘩,还说这样子嚼劲足。

工作虽辛苦,却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孙家中有三个儿子,住房颇为紧张,按规定本应分得二室户,但因其贡献突出,被评为“局级建设功臣”,经厂长特批,分得三室户。这在厂里,可是独一无二的待遇。单位正式投产后,他从副书记转正。而我呢,也调到了车间办公室做施工员,成为了一名聘用干部。

每逢节假日值班,喝点小酒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回,像这样的日子,微醺之时,他敞开心扉对我说:“阿秉啊,你家娘子是组织里的同志,可你不是,这样在家庭中没有地位你晓得伐?一语中的!我赶忙回应:“是鸭是鸭,日后一定积极争取,努力向组织靠拢。”应了那么一句话:近朱者赤。

时势如虹,不忘初心。党组织,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代表;而党员,则是先进生产力的范儿。尤其是基层党员,牢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考察期间,除了证实我的海外关系并非剥削阶级外,做好本职工作乃是本份。一年后,彼此成为了同志,而他正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幸福来得太突然!意想不到的是老孙临近退休时,利用最后的职权给全车间党员送一份福利,唯独他自己不要,将平时党员额外劳务收入积攒起来的票子,组织大家去北京旅游。要知道,在城乡结合部这两千多人的国企里,出省游玩,别说坐飞机,很多人就连火车都没坐过。有了这次难得的旅行,以往党员义务劳动时的那些埋怨和牢骚,都消散得无影无踪。不得不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能有如此的魄力和担当,实乃罕见。流行语:羡慕嫉妒恨。

岁月留痕,是非对错?优劣好坏?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关键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那杆秤。愿老孙头在另一个世界里,依旧能信口开河,指手画脚,依旧能拥有你所珍视的一切。

——谨以此文怀念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志。

0 阅读:0

老胡随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