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屠戮功臣之刘义隆的秘密大杀器

抗抗说历史 2025-04-05 21:46:38

衣赐履按:公元424年,八月九日,刘义隆即皇帝位,是为宋文帝。

这位爷,虽然称为“文帝”,但出起刀来,可谓又快又狠。

八月十五日,刘义隆下诏,擢升司空徐羡之为司徒,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王弘为司空;加授尚书令傅亮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刺史谢晦卫将军;镇北将军檀道济进号为征北将军。

衣赐履说:这五位爷,就是废刘义符、立刘义隆的有功之臣,但王弘在这次行动中究竟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录,一个字都没有。

有关部门奏请刘义隆,按惯例到华林园听取诉讼。

刘义隆下诏说,政令和刑罚,我都不了解,还是跟从前一样,请徐羡之、王弘二公主持吧。

随后,刘义隆任命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兼任右卫将军,王华兼任骁骑将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

衣赐履说:这几位,都是刘义隆任荆州刺史时的老班底,都是亲信。

八月十六日,刘义隆追尊生母胡女士为章皇太后。

摆几句这位胡女士。

《宋书·武帝胡婕妤传》载,胡女士名胡道安,淮南人。义熙初年,跟了刘裕,三年(公元407年),生刘义隆,五年(公元409年),被谴赐死,时年四十二岁。刘裕称帝之后,追赠为婕妤。

衣赐履说:显然,这位胡大姐是个有故事的人。义熙五年,刘裕已经在大晋朝取得绝对权柄,敢赐死胡大姐的,只能是刘裕本人。刘裕宠幸胡大姐,至迟为义熙元年,一个三十八岁的、很可能嫁过人、生过子的中年妇女,能搞定帝国一哥刘裕,以四十高龄生了儿子之后,居然能够被刘裕赐死,这一段儿,至少五十集电视剧啊!我说胡大姐绝对不是一般人,大家不反对吧?

另,胡大姐名为胡道安,从名字上看,她家很可能出身于天师道家庭,并且,家中有天师道的首领级人物。孙恩卢循之乱,咱以前讲过,这哥儿俩先后做过天师道的大当家,刘裕以镇压天师道起家,他是铁拳打击和招安收编并用的,没准儿胡大姐是在这个背景下,才被刘裕收编的。

怎么样,这一小段儿,咱读出不少东西吧,呵呵。

有如此的老娘,刘义隆大概率也不是一般人。

封皇弟刘义恭为江夏王,刘义宣为竟陵王,刘义季为衡阳王。仍命刘义宣任左将军,镇守石头。

司徒徐羡之等打算任命到彦之为雍州(州政府设襄阳,湖北省襄阳市)刺史,刘义隆不准,征召到彦之回朝,任中领军,掌管京师驻军和禁军。

衣赐履说:新皇刘义隆和老臣徐羡之,这就较上劲了。

上回,我们讲过,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正准备进京即位的刘义隆,命到彦之暂时接替。王昙首、王华是刘义隆的文臣,到彦之则是刘义隆的武将,徐羡之提议到彦之转正,通过升他的官来阻止他回刘义隆身边儿,可谓高明。然而,刘义隆不上当。

好,现在刘义隆心中基本上有底了。

如果说刘义隆登基的第二天,就恢复了被徐羡之杀害的二哥刘义真的名誉地位,事出太突然,徐羡之来不及反应,此番,刘义隆又拒绝了徐羡之对到彦之的任命,徐羡之还是毫无办法,刘义隆就知道,徐羡之等人,不过了了。

荆州刺史谢晦已经到江陵正式上班了,听说到彦之从襄阳回京任职,就很有些担心到彦之不来看自己——显然,他认为到彦之对自己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上对自己的态度。到彦之行至杨口(湖北省潜江市北),改陆路前往江陵探望谢晦,宾主相谈甚欢,结下深厚友情。到彦之把自己的马和宝剑,以及一柄名刀,都送给了谢晦,谢晦心中,终于踏实了(晦由此大安)。

九月十八日,刘义隆封王妃袁齐妫(读如闺)为皇后。

十二月,刘义隆下诏,封营阳王刘义符的老娘张氏为营阳太妃。

衣赐履说:刘义隆再次给徐羡之等人上眼药。

公元425年,正月,司徒徐羡之、尚书令傅亮上书,请求归政给皇帝,一连上奏了三次,刘义隆才批准。

正月十日,刘义隆亲政,徐羡之辞职返回私宅。徐羡之的侄子徐佩之、侍中程道惠、吴兴(浙江省湖州市)太守王韶之等,都认为徐司徒您不能撂挑子啊,哥儿几个苦苦规劝徐羡之继续上班。

徐羡之于是接受诏书,当朝视事。

衣赐履说:此处原文是“乃复奉诏视事”,既然已经回家了,又奉的什么诏重新返回工作岗位?我是没弄明白。

正月十五日,刘义隆前往南郊祭天,大赦。

北魏皇帝拓跋焘派龙骧将军步堆等人来访,两国恢复友好邦交。

被任命为司空的王弘,一直坚持自己当初根本没有参与废黜刘义符、拥戴当今皇上的行动,毛功未立,不断上书辞让司空职位,整整辞了一年,文帝刘义隆才下诏批准。

衣赐履说:因废立有功而封为司空的王弘,坚持说自己没有参与废立行动,事出反常必有妖。

八月,刘义隆任命王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最初,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孔宁子做刘义隆的镇西谘议参军(刘义隆为镇西将军),刘义隆即位之后,任命孔宁子为步兵校尉。孔宁子跟侍中王华,都有追求富贵的愿望,对徐羡之等掌权十分不满,哥儿俩日夜在刘义隆面前构陷徐羡之等人。

据说,孔宁子曾乘船经过金昌亭,就是废帝刘义符被杀的那个地儿,左右打算泊船,孔宁子不许,说,这是弑君亭,不可停泊。王华则是每次碰到徐羡之等,都恨得咬牙切齿。

正巧,谢晦的两个女儿将分别嫁给彭城王刘义康、新野侯刘义宾(刘裕老弟刘道怜第五子),谢晦让妻子曹氏和长子谢世休送女儿们返回建康。

此时,刘义隆已经决定诛杀徐羡之、傅亮,然后发兵讨伐谢晦,于是宣称要征讨北魏,又说要到京口(江苏省镇江市)的兴宁陵祭拜祖母孝懿皇后,整治行装,放到战舰上。

傅亮写信给谢晦说:

朝廷打算征讨黄河以北,恐怕没那么单纯。朝野议论,深感忧惧啊(薄伐河朔,事犹未已,朝野之虑,忧惧者多)。

又说:

朝中官员大多劝谏皇上北征,皇上将要派外监(可能指受皇帝指派外出执行任务的宦官)万幼宗去荆州听取你的意见。

当时朝廷动作频频,刘义隆的计划颇有些泄露。

公元426年,正月,谢晦的老弟、黄门侍郎谢皭(读如叫),派专人飞驰警告谢晦,意思是皇上可能要收拾你们了。但谢晦感觉不至于吧,皇上对我们不错啊,他还拿出傅亮的信给谘议参军何承天看,说:

万幼宗大概一两天儿就到了,傅亮怕我招惹是非,所以先送此信提醒我。

何承天说:

我听说朝廷打算西上讨伐我们的计划已经定了,万幼宗怎么可能过来呢!

谢晦仍然不信,命何承天先行起草回答诏书的奏章,建议朝廷如果要讨伐北魏,最好延后到明年。

衣赐履说:我觉得倒未必何承天比谢晦高明,提建议的和作决策的,思考的侧重点不一样。谢晦这种没打算谋反的人,总是心存侥幸,希望皇上不会认为他谋反。实际上,刘义隆确实也没认为他会谋反,刘义隆只不过要杀他而已。

江夏(湖北省安陆市)内史程道惠接到一封寻阳方面送来的信,信中说:

朝廷马上就会有大动作,已经定了,要收捕谢晦(言其事已审,使执晦)。

程道惠把信封好,派辅国府中兵参军(程道惠是辅国将军)乐冏送给谢晦。

谢晦问何承天,如果真有不测,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

何承天说:

我蒙受将军厚爱,常想报答您的恩德。如今事已至此,我怎么敢有所隐瞒!可是,一旦明天发布戒严令,动用军法,我的想法,恐怕好说不好听啊(然明日戒严,动用军法,区区所怀,惧不得尽)。

谢晦心里咯噔一下,说,你的意思是,我只有自杀一条路吗?

何承天说,还没到那个地步,大不了逃往国外。

谢晦说,荆州是用武之地,兵精粮足。可以先打他一仗,打败了再走,也不算晚。我并不吝惜一死,只是有负先帝的顾命之恩哪。

又说,万幼宗还没有到,如果再有两三天,还没有消息,就是他不可能来了吧?

何承天说,程道惠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您就不要再抱幻想了!

衣赐履说:谢晦死到临头,还在幻想。我敢打赌,如果他不是统帅,而是谋士,他比何承天的判断要犀利得多。如果刘邦处在谢晦的位子,一旦有人提醒皇上要杀他,我敢保证,话音还没落在地上,刘邦就举刀反了,呵呵。

做老大的和做幕僚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方式,差别很大。

于是,谢晦命何承天撰写檄文,又与卫军谘议参军颜邵商讨起兵之事。颜邵服毒自杀。

谢晦竖起大旗,下令戒严,对司马庾登之说:

我现在要亲自率军东下,打算让你屈尊率三千人守卫江陵,防备刘粹(雍州刺史,驻襄阳)。

庾登之说:

下官的老爹老娘,都在京师,下官也从未率军打过仗,不敢接受如此重任。

谢晦又问其他将领,三千战士,够不够守城?

南蛮司马周超说,不仅足够守城,如果有人来攻,还可以立功!

庾登之请求解除自己司马和南郡太守二职,转授周超。

谢晦当场任命周超为司马、建威将军、南义阳太守,改任庾登之为长史,南郡太守如故。

衣赐履说:总体上感觉,谢晦一是没有死战的决心;二是没有大将的那种杀伐果决的劲儿,大难临头,不是杀动摇军心者以祭军旗,居然跟这帮家伙好说好商量!这么着搞下去,最后把那些愿意为你出征的人,也都搞怂了。

实际上,谢晦已经是个死人了。

我们回建康那头儿看看。

文帝刘义隆认为王弘、檀道济一开始并没有参预废弑之谋,王弘的老弟王昙首又是他的心腹,因此,在开始行动之前,刘义隆秘密派人通知王弘,并且召见檀道济,打算派檀道济去讨伐谢晦。

衣赐履说:此处有必要略加说明。刘义隆打算诛杀徐、傅、谢三人的诏书,见于《建康实录·宋太祖文皇帝》,对庐陵王刘义真被废,刘义隆给予了痛斥,对徐羡之等人杀害废帝刘义符和刘义真,也表达了愤怒,但是,我们要注意,对徐羡之等废黜皇帝刘义符之事,诏书中一个字都没提。这个事儿,没法提啊,哈哈哈。

王华等人坚决反对派檀道济率军讨伐。

刘义隆说:

檀道济当初只不过是被胁迫而跟着徐羡之等人罢了,并不是他主动提出,而谋杀营阳王、庐陵王,更与他没有关系。我安抚并使用他,你们不必有顾虑。

衣赐履说:这个刘义隆,刚刚二十岁,把一票老臣,不论是局中人还是局外人,都玩儿得团团转诶。

通读刘义隆,就会发现,这个家伙疑心是很重的,檀道济参加了废立皇帝的事儿,刘义隆为什么还敢用他去打谢晦?讲真,与他的个性不符。

然而,有理由。

《南史·檀道济传》载:

檀道济向来与王弘交好,当时王弘深受刘义隆宠信,檀道济更加紧密地攀附王弘,常常构陷徐羡之等人,王弘也特别倚重于他(道济素与王弘善,时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雅仗之)。

衣赐羽毛说:这就对了嘛!人家檀道济不是粗人诶,他和王弘是一伙儿的,哥儿俩早就向刘义隆投诚了,不断构陷徐羡之、傅亮和谢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弘誓死不承认自己有废立之功,那是要跟徐羡之等人划清界限诶。

因此,刘义隆敢用檀道济。

檀道济,就是刘义隆的秘密大杀器。

【檀道济,不是粗人】

正月十五日,檀道济抵达建康。

正月十六日,刘义隆下诏,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杀害营阳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罪状,命有关部门收捕诛杀,并且说:

谢晦据守长江上游,可能不会立即伏法。朕将亲率大军前往讨伐。可派中领军到彦之即日出发,征北将军檀道济为后继。卫军府及荆州官属,应及时逮捕并诛杀谢晦。已命雍州刺史刘粹等,截断他们的后路。有罪只限谢晦一人,余人一概不问。

衣赐履说:谢晦是卫将军、荆州刺史,刘义隆这段话的目标人群,就是卫军府和荆州州政府的干部,其杀伤力不啻数万大军。

同日,刘义隆召见徐羡之、傅亮。徐羡之走到建康城西明门(建康城西门)外,谢晦的老弟谢皭正在值班,派人飞报傅亮说,殿内举动异常!

傅亮立即借口嫂嫂生病,暂时回家,派人通知徐羡之。徐羡之回到西州(扬州刺史办公地点在城西,故称西州),乘公务用车(问讯车)逃出建康城,又步行到新林(江苏省江宁县西),在一个烧陶器的窑里,上吊自杀。

傅亮先乘车逃出建康城,再乘马跑到他老哥傅迪的坟墓,屯骑校尉郭泓将他抓获。一行人回到建康城北面广莫门,刘义隆派中书舍人拿诏书给傅亮看,对他说:

鉴于你当初到江陵迎驾时,态度很诚恳,所以饶你的儿子们不死。

傅亮读过诏书,说:

我出身平民,蒙先帝垂爱,赋予托孤大任。废黜昏君,迎立明主,全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非要给我安排罪名,还怕找不到借口吗!

随后,傅亮被杀,他的老婆娃娃被放逐到建安(福建省建瓯市)。

傅亮老爹叫傅瑗(读如院),以学业知名,跟郗超关系很好。郗超是东晋太尉郗鉴的孙子,大司马桓温的首席智囊,属于一时风头无两的人物,谢安之辈都不在他的眼里。郗超常到傅家耍,见到傅瑗的两个儿子,傅迪和傅亮。当时,傅亮才四五岁,郗超让人假扮贼人,扒了傅亮的衣服,将其劫持,傅亮竟然毫无惧色(超令人解衣使持去,初无吝色)。郗超对傅瑗说:

老傅啊,你这个小儿子,才华和仕途,都远在他哥哥之上,但是,能保你家周全的,还是老大傅迪啊。

看来,傅家的命运,被郗超说准了。

徐羡之和傅亮解决了,刘义隆又派人诛杀了徐羡之的两个儿子,放过了他的侄子徐佩之;诛杀了谢晦的儿子谢世休,收捕了他的老弟谢皭。

衣赐履说:说起来,老徐家和皇室,还有姻亲关系诶。《南史·徐羡之传》载,徐佩之的老弟徐逵之,娶了刘裕的大闺女、会稽宣公主刘兴弟,徐逵之很受重用,但死于战阵之中。出于这层关系,刘裕对徐佩之很好。我们不晓得此番刘义隆饶过了他,是因为他早已做了污点证人,还是会稽公主出面说了情。

那都不重要,因为,没过多久,徐佩之还是被办了。

本年冬天,史称徐佩之打算谋反,拉了两个同伙儿,一个是殿中监茅亨,一个是前宁州刺史应袭,这哥儿俩一扭脸儿就把徐佩之给举报了。据说,徐佩之谋反谋得正起劲儿,聚集党羽百余人,杀牛犒劳,安排任务,一切都计划好了,就等着明年元旦庆典时,在殿中发动,结果就差了那么几天儿,他被朝廷收斩了。

讲真,我咋恁不相信这个事儿呢?呵呵。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