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平宫变:弑皇上,诛亲王,刘裕的托孤班子玩儿大了

抗抗说历史 2025-03-31 21:34:53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刘宋皇太后张氏颁布命令,把自己的亲儿子、少帝刘义符废为营阳王,迎接刘义符的三弟、宜都王刘义隆回京,继承帝位。

我们回放一下刘义符被废黜的过程先。

公元424年,以司空徐羡之为首的辅政班子(徐羡之、尚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打算废黜皇帝刘义符。史称,因南兖州(州政府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刺史檀道济,是宋武帝刘裕时代的大将,威望震慑朝廷内外,而且手里有兵,徐羡之等便征召檀道济和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王弘入朝。

五月,檀道济、王弘先后抵达建康,徐羡之等就把废立皇帝的计划告诉了他们。

【檀道济】

衣赐履说:檀道济,也是刘裕的托孤大臣之一,徐羡之等人召他回京,当在情理之中。

王弘,出身琅邪王氏,曾祖父是东晋开国重臣王导。刘裕代晋建宋,王弘出力不小,被封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刘裕请群臣喝酒,对大家说,我本来只是一介布衣,何曾想过竟然做了天子!

傅亮等人于是大吹法螺,称颂刘裕的功德。

王弘朗声道,这就是所谓的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此言一出,举座皆服(时人称其简举)。

衣赐履说:这马屁拍得实在漂亮,绝对是一记没有马屁味儿的极品马屁!不过,王弘并没有进入刘裕的托孤班子,徐羡之等人邀他废立皇帝,似乎并不单纯。

五月二十四日,领军将军谢晦声称他的领军将军府已经破败,需要修缮,让家人全都搬出去,然后,谢晦把将士们聚集在府中,又命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在宫里做内应。

夜里,谢晦邀檀道济同居一室,谢晦又紧张又激动,不能合眼,檀道济倒头就睡,十分酣畅,谢晦大为敬服。

【谢晦】

衣赐履说:此处有点儿意思。

《宋书·檀道济传》载:

徐羡之等打算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时,曾经与檀道济商量,檀道济多次表示反对,徐羡之不听。徐羡之等打算废黜少帝刘义符,派人请檀道济入朝。檀道济回京之后,徐羡之把计划告诉了他。行动前夜,檀道济前往领军将军府与谢晦会合,谢晦紧张不安,睡不着觉(其夕竦动不得眠),檀道济脑袋一碰枕头,呼噜就扯起来了,谢晦十分敬服。

好,我们至少可作两点推断:

第一点,不肯定,但也不能排除,谢晦与檀道济同睡一室,有监视他的意思,防止他关键时刻掉链子,突然跑了。

第二点,我们以前多次强调,废黜一个皇帝,要比杀一条狗子严重得多,徐羡之说要废黜皇帝,檀道济并没有反对,不奇怪吗?刚刚我们说了,徐羡之要废庐陵王刘义真,檀道济多次反对。废王爷反对,废皇帝不但不吱声,还跟着一块儿干,这是什么道理?

我们只能认为,在檀道济看来,不废庐陵王刘义真,是可以的;但不废皇帝刘义符,是不行的!

换句话说,如果不废掉刘义符,不但徐羡之等人不得活,就连他檀道济,也不得活。

上一回,我们分析过,刘义符对徐羡之、傅亮、谢晦这个三人辅政班子,是颇为不满的,并且,这家伙天天在后花园练兵,突然来一把“少年康熙擒鳌拜”的把戏也说不定,不但把老几位吓得不轻,就连退休老干部范泰,都跳出来劝刘义符别瞎闹腾了。

北魏来伐,刘宋损兵折将,沦陷大片土地,徐羡之等三人上书要求处分,刘义符不许。

刘义符果真不想处罚他们吗?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只要刘义符准备动手,一定立即被干掉。刘义符“不许”,雅一点称为“韬晦”,白一点就是忍着。

那么,这个事儿跟檀道济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

抵抗北魏,徐羡之等人是总指挥,他们跟朝里发号施令,而檀道济则亲自率军救援前线,但他的表现,讲真,与其名将的身份很不搭配。司州刺史毛德祖,固守虎牢(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硬挺了二百多天,最终城破被俘。二百多天啊!去救援新疆都跑个来回了,你老檀竟然没能赶到虎牢,毛德祖全军覆没,檀道济你该当何罪!

因此,且不论刘义符会不会跟檀道济秋后算账,只要徐羡之抛出一句,老檀,如今你不废掉皇上,皇上一定会诛你的族!檀道济能不入伙儿吗!

理论上讲,皇上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儿,权臣应该很满意才对,为什么徐羡之他们竟然要废掉刘义符?我理解,刘义符大概率透露过对徐羡之等人的不满,传出去了——宫里到处都是徐羡之的耳目。

史称,刘义符在华林园打造了一个小商品市场,他喜欢玩儿角色扮演,时而扮老板,时而扮顾客,买入卖出,讨价还价,相当入戏。然后,刘义符又带着一帮帮忙帮闲,划船取乐,到了傍晚,游完天渊池,他就跟龙舟上睡了。

五月二十五日,清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紧随其后,从云龙门(宫城东门)进入皇宫。邢安泰等人早已作好安排,因此没人阻拦。

刘义符还睡着呢,士兵已经闯入,刘义符身边的两个侍从直接被砍死,刘义符的手指也被砍伤。士兵们把皇上架出东阁,没收了玉玺和绶带。文武百官向刘义符叩拜辞行,士兵把他送回故居太子宫。

衣赐履说:废帝的过程十分顺利,说明刘义符并没有防备。之前,徐羡之等人已经废掉了庐陵王刘义真,照理刘义符应该有所警醒。或许刘义符“韬晦”得太用力,低估了徐羡之等人动手的决心。

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拥立刘义符的老弟、南豫州刺史刘义恭(生于公元413年,本年十二岁)为帝。徐羡之等却认为荆州(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刺史、宜都王刘义隆一向有声望,而且荆州那边儿,近年出了不少祥瑞,说明那地方将要出天子,就宣称奉皇太后张氏之命,列举刘义符的过失罪恶,废为营阳王,而由宜都王刘义隆继皇帝位。

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刘义符被送到吴郡(江苏省苏州市),软禁在金昌亭。

衣赐履说:《宋书·符瑞志》载,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八月,青龙二见南郡江陵……少帝即位,景平三年(此处或有误,当为景平二年,即公元424年)四月,有五色云见西方。时文帝为荆州刺史,镇江陵,寻即大位。《宋书·王昙首传》载,景平中,有龙见西方,半天腾上,荫五彩云,京都远近聚观,太史奏曰,西方有天子气。

此之谓刘义隆应该即位的祥瑞。

讲真,徐羡之等人不立十二岁的刘义恭,而是立十八岁的刘义隆,一方面说明他们有些托大了,低估了刘义隆的政治能力;另一方面,则反应出他们虽然废了皇帝,但并不想毁掉刘宋王朝,至于篡位,则更是没有可能。

六月二十四日,徐羡之等派邢安泰去把刘义符做掉。刘义符身强力壮,又擅骑射,奋力突围,逃出昌门(吴郡郡城西郭门,公元前五世纪吴王夫差所建,称阊门。公元前三世纪,楚国春申君黄歇时,改称昌门。金昌亭,在昌门之内),追兵用门闩捶击,将刘义符活活捶死。

刘义符享年十九岁。

尚书令傅亮带了一个行台班子,携带皇帝专用的法驾,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刘义隆。

衣赐履说:台省在外者称行台。当选皇帝刘义隆不在京师,傅亮带的这帮人前往迎驾,故称行台。

走到寻阳(江西省九江市),祠部尚书蔡廓生病,不能继续前进。傅亮向蔡廓辞行,蔡廓说:

老傅啊,营阳王(刘义符)现在吴郡,朝廷对他的供奉,一定要优厚啊。营阳王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你们几个,就会背上弑君的罪名,到时想活下去就难了!

之前,傅亮跟徐羡之早就商量好了,准备干掉刘义符。听了蔡廓的话,傅亮的冷汗,呼呼往外冒,他急忙给徐羡之写信,阻止行动,但是,已经晚了。

【傅亮】

徐羡之看了信,大怒道:

共同商议的计划,怎么一扭脸儿就改主意,却将恶名加给别人!

徐羡之又派人去新安(浙江省淳安县),把流放于此的庐陵王刘义真干掉了。

徐羡之认为,荆州太重要了,等刘义隆回京做了皇帝之后,可能会委任他人为荆州刺史,于是,他以录尚书事、总领朝政的名义,任命领军将军谢晦代理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并为谢晦配备了精兵强将。

衣赐履说:徐羡之的每一个动作,都看得我头皮发紧。倘若刘义隆是个挼货,你们想怎么做都行;倘若刘义隆不是挼货,你们做的每件事,都是给刘义隆杀你们提供理由。

七月,行台到达江陵,把象征性的宫城城门立在城南,题名“大司马门”。傅亮率百官前往“大司马门”,呈上奏章和皇帝玉玺绶带,仪式所需的一应物品,相当盛大。

宜都王刘义隆发布文告表示,我这个人德才不够,怎么能够承担天命呢?现在,我暂且回京,祭祀祖先的陵墓,并向大臣们陈述我的想法,希望大家体谅我的用心,不要再说别的了。

荆州的干部们一律称臣,并请求仿效京师宫城,更改各门名称。刘义隆一概不许,下令荆州、都督府和宜都国的官署,赦免已叛决的罪人,免去无力偿还的债务。

衣赐履说:刘义隆是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宜都王,他下面有三套办事机构,一个是都督府,掌兵;一个是荆州州政府,打理荆州地区的政务;再一个就是他的宜都王府,掌管封国事务。

这时,刘义符、刘义真被杀害的消息传来,荆州的干部无不惊恐,都劝刘义隆不要东下。司马王华说:

先帝(刘裕)有大功于天下,为四海所服。虽然继承人(指刘义符)失去纲纪,但大宋的威望并未改变。徐羡之出身寒门,才能中等;傅亮不过是布衣儒生,他们并没有司马懿和王敦那样的野心,这一点是很明显的。他们接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才获得尊崇的地位,哪有背叛的胆子?他们不过是害怕庐陵王(刘义真)为人严厉,将来报复他们,这才将他杀害。殿下您聪睿机敏,仁慈宽厚,尽人皆知。此番,他们越过庐陵王而奉迎殿下,是希望您能感激他们。

那些个毫无根据的谣言,一定不是真的。徐羡之、傅亮、谢晦,又邀请檀道济和王弘参与,他们五人,功劳相当,谁肯服谁?即使他们之中有人心怀不轨,也不可能成功。他们杀害营阳王(刘义符),也是担心将来遭到清算,这完全是由于他们太过贪生怕死,就这么一群货色,又怎么敢逆天造反呢!他们不过是想把住权柄,奉立年轻的君主,巩固自己的地位罢了。殿下只管放心回京即位,一定万无一失。

刘义隆说,你莫非想当宋昌第二!

衣赐履说:当年,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一举灭掉了吕氏家族,奉迎代王刘恒回京继承皇位,刘恒颇有疑虑,手下干部,绝大多数认为应该继续观望,只有中尉宋昌一力主张立即回京,成就了一代明君汉文帝。故刘义隆有此一说。

另,王华的这段话,《通鉴》是把《宋书·王华传》和《南史·王华传》揉到了一起,《宋书》只点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而《南史》则加上了檀道济和王弘。此中区别,对五人之后的命运,颇有些预示性。

刘义隆的长史王昙首和南蛮校尉到彦之等,都劝他立即动身。王昙首又对天象和各种祥瑞作了相当深入的分析,刘义隆终于下定决心,说:

徐羡之等接受先帝遗命,不致于背义忘恩。况且,功臣旧将,布满朝廷内外,现有的兵力即足以平定叛乱,如此,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衣赐履说:王华和王昙首,都出自琅邪王氏,王昙首是王弘的亲弟弟,王华是王弘的亲堂弟,也即是说,老王家,有人参与了废杀旧皇帝的行动,有人是新皇帝的身边人。知道了这一点,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徐羡之等人邀王弘入伙了。

刘义隆下令,由王华总管善后事务,留守荆州,又打算派到彦之为前锋,先行出发。到彦之说:

如果确定徐羡之等不会谋反,就应该穿上朝服,顺流而下。如果还有顾虑,则我这支部队不但不能抵御,反而让他们产生猜疑,徒生事端。

恰巧,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刘义隆就命到彦之暂时镇守襄阳(雍州州政府及南蛮校尉府所在县,湖北省襄阳市)。

七月十五日,刘义隆一行从江陵出发。刘义隆接见傅亮时,痛哭不已,左右随从,无不感动。哭得差不多了,刘义隆问及废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被废及被杀的经过,再次痛哭,不能停止,左右随从,全都不敢抬头。

刘义隆一通表演下来,把个傅亮看得汗流浃背,张口结舌,口不能言。

刘义隆下令,他的府州干部和军队严密戒备,从建康来的行台干部和军队,不得接近。

中兵参军朱容子,手持佩刀,守卫在刘义隆的船舱房门外,衣不解带数十日。

八月八日,刘义隆抵达建康,朝廷百官都赶赴新亭(建康城西南)迎接叩拜。

徐羡之问傅亮,宜都王可以与谁相比较?

傅亮说,比晋文帝(司马昭)、晋景帝(司马师)高明。

徐羡之说,那他一定能明白我的一片赤心。

傅亮说,那可未必。

衣赐履说:这哥儿俩的对话,看得让人脖子发麻。

八月九日,刘义隆拜谒了老爹刘裕的陵墓,返回之后,停留中堂(国立大学所在,位于宫城之南,秦淮河北)。文武百官呈上皇帝的印信,刘义隆推让了几次,才接受,就在中堂,即皇帝位。然后,乘皇帝专用的车驾入宫,登上太极前殿,下令大赦,改年号为元嘉,文武百官一律升级二等。

八月十日,刘义隆祭拜皇家祖庙。下诏恢复二哥刘义真庐陵王的爵位,将其灵柩及老娘孙修华(修华是嫔妃职称)、正妻谢妃,迎回建康。

衣赐履说:我的天啊!刘义隆登基的第二天,就恢复了刘义真的王爵!我这心里都一哆嗦,那老哥儿几个,不会啥感觉都没有吧?

八月十二日,刘义隆下诏,命代理荆州刺史谢晦改为实任。

谢晦赴任前,向祠部尚书蔡廓辞行,屏去左右,问蔡廓,老蔡,你看我能够幸免吗?

蔡廓说:

你们接受先帝临终托孤大事,以社稷的兴衰为己任,废黜昏庸无道的君主而改立英明的皇帝,从道义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但是,杀害人家的两个哥哥,却又北面称臣,则有震主之威。你又镇守长江上游重镇,这样,以古推今,你恐怕在劫难逃。

谢晦听得浑身冒汗,等到船只离岸,谢晦回首望向石头城,终于放下心来,欣喜道:

今得脱矣!

衣赐履按:昨夜,码字至此,我仿佛看到,谢晦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长长舒了口气的呆萌样子。

我一边揪着胡子,一边想,谢晦啊谢晦,你脱得了吗?

正寻思间,听见有人连打了三四个喷嚏,循声看去,只见吴国名士梅次仁先生,刚刚降落在我家阳台,就喷嚏连连。

我喜道,梅先生,好久没见,你连打几个喷嚏,就是我想念你所致啊!

梅先生乜了我一眼,又打两个喷嚏,说,快得了吧,你!北京这圆柏花粉也太厉害了,跟沙尘爆似的,我这老鼻炎,都快一千年没犯了,今天打了几百个喷嚏!

我打开一罐儿燕京啤酒递过去,说,梅先生,冰镇啤酒治鼻炎,赶紧整两口儿。

梅先生眼睛一亮,猛灌了好几大口,打了一个长嗝儿,露出满足的微笑,说,还是打嗝儿舒服啊。

我说,梅先生,您说,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几个人,究竟有没有活路?

梅先生说,你觉得呢?

我说,照理说,他们废了少帝刘义符,刘义隆才登上帝位,刘义隆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啊!

梅先生说,不错。

我说,历史上废了皇帝的大臣,善终的也不少啊,往远了说,汉初时,功臣集团废了后少帝刘弘,功臣集团全都善终;大将军霍光废了汉废帝刘贺,霍光善终;往近了说,大司马桓温废了海西公司马奕,他也是善终。

梅先生笑了,说,如果你没有做皇帝的实力,废黜皇帝,很不祥啊,更何况,还杀了皇帝。

我说,周勃、陈平他们,也杀了皇帝刘弘啊。

梅先生说,杀刘弘,功臣集团是和文帝刘恒商量过的。被废的皇帝,该不该杀,得新皇帝说了算诶。

我说,被废掉的皇帝,始终是一个威胁,徐羡之等杀掉刘义符,是为刘义隆解决了问题诶。

梅先生说,也许他们确实为刘义隆解决了问题,但这么一做,就说明他们敢杀皇帝,哪个皇帝会容忍身边呆着一帮敢杀皇帝的人呢?

言罢,梅先生干了啤酒,飘然而去。

【吴国名士梅次仁】

我有些恍然了。

徐羡之等都是跟着刘裕混的,刘裕先后杀了六个帝王,可能让徐羡之等感觉“杀个把皇帝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有一点他们没想明白,刘裕是真龙天子,他可以杀;你们不是,你们就不可以杀。

再往深了想,为什么废立皇帝不祥?如果你废过皇帝,这就成了你的标签,甚至成了你家族的标签,你那脑门子上就贴了个条子,上面写着“此人废过皇帝”几个大字,这可不是什么长脸的事儿诶。你看,霍光倒是善终了,他一死,霍家就被诛了族。桓温也善终了,他死后,他儿子桓玄整了一把大的,称了一回帝,桓家也被诛族了,哈!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