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军戍守瓦桥关的士卒按例进行换防归镇,但士卒行至贝州的时候,却接到朝廷命令,让他们留在贝州屯田。
这帮士卒本以为可以回老家和妻儿老小团聚,谁知朝廷居然让他们在贝州屯田,自然不满,这其中有位叫皇甫晖的士卒尤为牢骚不断。

魏博军要是不搞事,那他就不是魏博军了
皇甫晖是魏博军的一位普通士卒,闲来无事就在军中和其他士卒赌博,不曾想,他运气很不好,将老本都输没了,不免有些怨气,又想起当年魏博军是如何的硬气,如今却被朝廷呼来喝去,地位直线下降,加上魏博百年的“叛乱基因”,就开始鼓动周围士卒哗变,意图占据邺都和朝廷分庭抗礼,恢复当年河朔三镇和大唐之故事。
这帮士卒祖上都是当兵的,自幼也听闻祖辈们当年的骁勇,加上皇甫晖鼓动,直接挟持了都将杨仁晸,意图让他领头造反。
没想到杨仁晸倒是对李存勖很忠心,在士卒的鼓动下不为所动,甚至出言安抚。
皇甫晖一看杨仁晸不乐意,直接杀了他,又拉一个小校做首领,这小校胆子也小,坚决不肯,又惨遭杀害,随后提着两个人的人头去见裨将赵在礼。
赵在礼本不想掺和这趟浑水,但看到皇甫晖手上的两个人头,心想横竖都是死,不如搏命,就这样,赵在礼自称魏博留后,以皇甫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攻入邺都,竖起了自立的大旗。
听闻魏博军叛乱,李存勖立即命归德节度使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讨抚使,带领三千骑兵进行招抚。
元行钦也是一位老将,加上魏博军刚叛,人心不稳,让他去招抚再好也不过了,然而元行钦却久讨无功,气的李存勖打算御驾亲征,但又怕后方不稳,启用义兄李嗣源带着侍卫亲军征讨。
没想到李嗣源一到邺都城下,侍卫亲军立即哗变,拥立李嗣源为帝。
李嗣源假意答应,脱身出城,打算找到元行钦共诛乱兵,但元行钦认为他已经反叛了,直接上书朝廷,李嗣源多次想要上书李存勖表明心迹,却屡遭元行钦阻拦,为此忧惧不安。
此时,已经看清局势的女婿石敬瑭不断鼓动,想到现在的处境,李嗣源沉默不语,算是接受叛军的拥戴,而后挥师南下,直趋汴梁。

李嗣源在史书里就是被迫起兵自保的形象
得知老哥也叛了,李存勖是又惊又怒,奈何手下没有兵马,就打算逃出洛阳和伐蜀班师回来的儿子李继岌汇合,只是还没逃出来就是死于亲信郭从谦之手。
李存勖这位马上天子、后唐开国之君,享国四年不到就死于兵变,时年四十二岁。
这段历史记载于《旧五代史.庄宗纪八》里:
壬子,李嗣源领军至邺都,营于西南隅。甲寅,进营于观音门外,下令诸军,诘旦攻城。是夜,城下军乱,迫嗣源为帝。迟明,乱军拥嗣源及霍彦威入于邺城,复为皇甫晖、赵进等所胁,嗣源以诡词得出,夜分至魏县。时嗣源遥领镇州,诘旦,议欲归藩,上章请罪,安重诲以为不可,语在《明宗纪》中。翼日,遂次于相州。元行钦部下兵退保卫州,以飞语上奏,嗣源一日之中遣使上章申理者数四
初看这段历史的,一直有个疑问,即皇甫晖一个小小的魏博军士卒而已,仅仅因为赌钱输了哗变,但造成的蝴蝶效应却让李存勖这样百战百胜的马上天子失国而死。
要知道,皇甫晖本意就是学老祖宗一样,占据魏博和朝廷分庭抗礼罢了,压根就没打算推翻后唐,但最终却覆灭了李存勖一朝,属实有些不可思议。

后唐是五代疆域里最大的
而后结合《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李嗣源的表现似乎不太寻常,也并非是被“胁迫”夺位的,换句话说,李嗣源并不是什么纯臣,早就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夺权了。
李嗣源真的被猜忌?史书记载,后唐建立后,李存勖对一帮功臣很是猜忌,接连杀了郭崇韬、朱友谦一帮老臣,而一直跟随李克用且功劳不小的义兄李嗣源,似乎也是被猜忌的对象,因而在同光二年(924年),李嗣源上表乞退兵权,但李嗣源没有答应,将其从汴州节度使调任宣武节度使,让他继续统兵征讨契丹:
己巳,诏汴州节度使李嗣源归镇——《旧五代史》
己巳,命宣武节度使李嗣源将宿卫兵三万七千人赴汴州,遂如幽州御契丹——《资治通鉴》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嗣源并没有被解除兵权,尽管后面又调任镇州节度使,但也兼任北面水陆转运使一职,可见兵权依旧掌握。

李存勖画像
除了李嗣源,其子弟也被不断加封。
李嗣源的几个子侄李从温、李从璋、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璨先后被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另一个儿子李从臻则加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尤其是李从温,在同光四年(926年)的时候,已经担任北京(太原)马步都指挥使兼北京(太原)副留守。
北京(太原)可是后唐的龙兴之地,让李嗣源儿子担任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职位,可见对李嗣源一家的信任从未动摇过。
但为何流传李存勖猜忌李嗣源呢?自然是为尊者讳了,比如史书记载符存审屡遭李存勖猜忌,又遭到郭崇韬的嫉贤妒能,甚至让强行启用身体抱恙的符存审前往北方抵御契丹,反正就是各种迫害:
时崇韬自负一时,佐命之功,无出己右,功名事望,素在存审之下,权势既隆,人士辐凑,不欲存审加于己上,每有章奏求觐,即阴沮之
但别忘了,后唐修史,契丹人也修史,加上还有其他人的传记,几个对比一下就知道,这是符存审的捏造而已。
符存审被派往北方镇守这件事是在同光初年(923年),这一年,后梁还没亡,梁唐大军对峙,辽军趁着唐军主力在魏州、郓州前线分兵南下,除了武州,妫、儒、檀、顺、平、蓟六州全被辽军拿下,一时间,北线边防压力巨大。

梁晋争霸
而此时,郭崇韬、李嗣源都在前线,不能调动,李存勖无奈,只能强行启用身体抱恙的符存审主持北部边防,在《旧五代史》关于李存贤的传记中,也记录了这次启用的无奈:
庄宗曰:“吾披榛故人,零落殆尽,所残者存审耳。今复衰疾,北门之事,知付何人!”
至于为何在符存审传记里这么写,大概就是为了洗白符家吧,符家能从后唐一直屹立北宋初年不倒,自然是有些见风使舵的本事的,但为了家族名声,甚至为了和后来上位的李嗣源搞好关系,自然和李存勖一干人等撇清干系。
既然符存审都能将自己描绘成惨遭陷害的名臣,那当今天子,自然也会惨遭李存勖的迫害和猜忌了。
所以,一贯以来的李嗣源不断被迫害猜忌之说,不足以让人信服。
元行钦逼反李嗣源?前文说了,李嗣源之所以反叛,纯粹是元行钦逼的,既上奏其谋反又阻挠上章请罪,李嗣源这才忧惧之下叛乱,至于当时情况如何?看看下面这段:
及明宗(李嗣源)为帅,领军至邺,行钦来谒于军中,拜起之际,误呼万岁者再,明宗惊骇,遏之方止。既而明宗营于城西,行钦营于城南。
三月八日夜,明宗为乱军所迫,惟行钦之军不动,按甲以自固。明宗密令张虔钊至行钦营,戒之曰:“且坚壁勿动,计会同杀乱军,莫错疑误。”行钦不听,将步骑万人弃甲而退。自知失策,且保卫州,因诬奏明宗曰:“镇师已入贼军,终不为国使。”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嗣源打算和元行钦合军的,但元行钦直接带兵跑路,甚至直接上奏李嗣源要造反,要知道,元行钦一度是李嗣源的养子,其关系可比一般将领同僚关系亲密很多,况且,元行钦还是主动拜谒李嗣源的,也证明二人没啥矛盾。
但元行钦很突兀的头也不回走了,秘密就在于“拜起之际,误呼万岁者再”这句,即元行钦见有人喊万岁了,害怕李嗣源借合兵吞掉自己大军。
合兵吞并对方部队这才五代很常见的事情,比如十年后的晋安寨之战,董温琪和刘在明拜谒赵德钧,打算在幽州合兵,结果二人部队都被吞并,无兵的董温琪被契丹人活捉,刘在明靠着机灵逃了出来。
可见元行钦也怕啊,怕李嗣源借这个机会吞掉自己部队,那自己就啥也没有了。
那为何元行钦逃归逃,还上奏李嗣源要谋反呢?很显然,李嗣源此前就和他商议过举兵这件事,但当时可能就是谋求割据河北而非取代李存勖,但如今众人都呼他为“万岁”,这就闹大了,所以后来也阻挠李存勖派李从璟前去通问消息之事。
李嗣源举兵后,除了李从璟、李从温和石敬瑭夫人在李存勖控制下,其余家眷都被解救了过来。
所以李从璟这个长子身份分量极重,控制他,至少让李嗣源有些顾忌,所以元行钦抓到李从璟后打算让李嗣源投鼠忌器,但李从璟表示愿意回到李存勖身边当护卫,这才得到元行钦的谅解和护送。

元行钦追随李存勖而死
而后李存勖眼看保不住政权,就派李从璟去李嗣源那边询问,有点求和的意思,但对于元行钦来说,送李从璟过去,就是放虎归山,因而直接杀了他。
而处死李从璟的这段时间,正是李嗣源渡黄河来京争夺皇位了,甚至号召房知温、安审通、符习、王宴球一起起兵南下,彻底向天下人宣告夺位之心。
此时元行钦处死李从璟,也有坚定军心之意在内。
魏州兵变,李嗣源充当什么角色?在看看魏州兵变,魏州兵变的起因就是输钱不满,然后利用士卒的怨恨哗变,其目的,就是要恢复魏博自立将帅的传统,没有造反取天下的心思:
赵在礼献羊酒劳军,登城遥拜行钦曰:“将士经年离隔父母,不取敕旨归宁,上贻圣忧,追悔何及!傥公善为敷奏,俾从涣汗,某等亦不敢不改过自新。”
然而,李嗣源一进入魏州,形势就变了,第一次入城,打算和赵在礼谈条件,但赵在礼只想恢复魏博自立将帅的传统,不想和李嗣源闹腾,李嗣源这才出城,不过这段在史书里是“迟明,乱军拥嗣源及霍彦威入于邺城,复为皇甫晖、赵进等所胁,嗣源以诡词得出,夜分至魏县。”
想想,都被拥立为帝了,怎么可能轻易放他出城?唯有主动出城才能理解。
当然,和李嗣源一起入城的还有霍彦威,霍彦威此前击败在邢州的叛将赵太,邢州已经为李嗣源所得,因而李嗣源私自让侄子李从璋为邢州留后。
随后,安国镇下的洺州刺史米君立、磁州刺史刘彦琮也先后投靠了李嗣源,换句话说,此时的李嗣源掌控了邢、磁、洺三州。
不仅如此,李嗣源的部将王建杀了镇州监军,护卫了李嗣源家眷。
而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和李嗣源是儿女亲家,幽州境内的奉化军安审通也依附于李嗣源,可以说除了义武军的王都和棣州张锡外,大半个河北都被李嗣源控制和掌握。

李嗣源掌握的地盘
但如果李嗣源要南下,河东必然会威胁河北,因而必然的拉拢河东太原尹、北京留守张宪以及巡检符彦超,即便拉拢不过来也要确保张宪中立,这才有史书记载赵在礼引诱张宪之事。
但赵在礼第一次遣使就被张宪所杀,但很快有人劝张宪带整个河东投靠李嗣源,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担任北京(太原)马步都指挥使兼北京(太原)副留守的李从温。
而除了李从温,北京(太原)左右厢指挥使安金全是安审通的叔父,安审通投靠李嗣源,安审通自然在立场上偏向李嗣源,而北京(太原)飞胜五军都指挥使石金俊不仅是石敬瑭的亲族,也是李嗣源的故交,一帮人威逼利诱,但张宪就是不为所动。
直到符彦超确认李存勖了,才驱逐了张宪,彻底倒向了李嗣源。
可见当时的李嗣源牌面还是不小的,占据河北的安国军和成德军,周围的横海军和卢龙军是依附于李嗣源的,哪怕是龙兴之地河东,也有不少李嗣源的人,虽然和赵在礼谈判失败,但对于赵在礼来说,李嗣源夺位利好魏博军自立将帅,自然不会阻挠。
占据河北的李嗣源进可逐鹿中原,退可和契丹联手割据河北,不管如何,都是赢,而一旦李存勖不能立即平定陷入僵局,下场更不会好,毕竟在李存勖此前的一手操作下,河东将帅和投降的后梁将帅早就对其不满了。
坐在火药桶上的李存勖李存勖灭后梁并非一城一城下,而是直取汴京,为了安抚后梁君臣,不少重要的节镇都是交给后梁投降将帅担任的,可以说后唐各个藩镇是由河东老将、原河北将帅、后梁降将构成。
这种脆弱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削弱的李存勖的统治基础,更别说李存勖还有意打压河东老将自己这个基本盘。
虽然李存勖对后梁降将们也不放心,但短暂的统治让他基本没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唯一的措施大概就是用太监和伶人为刺史意图掺沙子。
只是这么一来,原本跟随李克用父子征战的河东勋臣们待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得到打压,除了少数几位可以担任节镇,但大部分功臣都是都是名位不进,更别说任用太监和伶人为刺史,阻碍了一帮中下层军官升迁的路子,早已引起大量中下层军官不满。
郭崇韬就曾劝谏过:“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但李存勖不听,算是彻底得罪了这些人。

李存勖也很喜欢打马球
所以,李嗣源一举旗,大量不满李存勖的人闻风而动,要么想要捞取功劳,要么向浑水摸鱼,但几乎就没有几个真心帮助李存勖的,可这一切,坐在火药桶上的李存勖一点都不知道。
别人在李存勖这边失去的,必然会趁乱靠武力夺回来,但也从这里看出,李嗣源从来就不是一朵白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