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哥哥上三年级转学到公立学校后,我在隔壁号写的学科启蒙、素质教育、教育规划和国内教育体制的信息差越来越多。
时不时也会收到一些评论,比如这么卷有意义吗,他只想要一个快乐的童年。

还有人发现我孩子9岁过FCE10岁过CAE,告诉我我孩子将来的初中理科会一塌糊涂,因为过早开发了孩子的大脑。
有一次哥哥弟弟来玩我电脑,刚好看到这条留言,哥哥一脸纳闷地问我:“妈妈,她都不认识我,怎么可以怎么诅咒我呢?”
我当时想了想,跟他怎么说来着。
我说她确实也不认识你,也不是故意针对你或者诅咒你,毕竟犯不着。
但她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率是因为她可能深陷其中,她的生活中或者养育中遇到了这方面的烦恼,所以让自己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维谬论里。
孩子:那什么是“非黑即白”呀?
非黑即白便是,要不全盘接受,要不全盘推翻,要不完全支持,要不完全反对,没有任何中间地带。
“鸡娃”的反面就是“放养”。
“鸡娃”=“痛苦”。“放养”=“快乐”。
不鸡娃,就是放养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拥有快乐。
相反,鸡娃就是让孩子陷入痛苦,就是万恶之源。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会阻碍一个人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应对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会让人难以适应变化和复杂的现实情况。
当一个人总担心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唯一正确的时候,就会让人寸步难行,时刻有束缚和无助之感了。
孩子:那怎样可以让自己不“非黑即白”呢?
其实,理性一点去看待问题,就好了。
100%放养也好,100%鸡娃也好,它们中间隔着很长很长的路呢。
而且,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事情。
比如我一上市公司的朋友他的烦恼是如何让孩子读更好的美高,现在六年级的儿子就已经在为去爸爸公司实习而做准备了。
我既没矿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给孩子去继承。所以我会告诉孩子:你的人生和方向,是你们为自己兜底,而不是我们为你们兜底。
我不会因为没有办法给孩子一家上市公司而自卑,但我觉得孩子有必要了解这些,因为这也是他的现实议题。
每个孩子都无法选择父母,出厂配置如何也不是他定的,我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他早点清楚对他也是好事。
因为无论选什么赛道,都需要家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和孩子齐心协力、全力托举。
02听过一些言论各种吐槽国内教育体制,但我跟孩子说,国内教育体制有几点我觉得挺好的。
一是国内发展速度快,互联网和资源整合速度也在加快,新事物多探索空间广,足够孩子们去探索和飞速成长了。
二是国内制度看重标准化、流程化,很合适做“以终为始”的教育规划和学业规划,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孩子完全可以凭实力书写画卷。
三是大部分教育都是普惠和公平的,在教育公平制度的推行上,你可以看出从上至下的决心。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和经济地位如何,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机会。
同样,任何事情都是多元和复杂的,国内教育体制的模式,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就是——
目前的社会大趋势已经不是靠孩子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能跑出来的,家长在后面的理性、全力的托举,相当重要。
这里也包括了对如今鱼龙混杂信息的过滤,单靠孩子自己去分辨是很难的,需要父母的判断和把关。
比如我一个朋友,她孩子语言演讲能力强,但孩子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官方赛事,都是商业赛的奖项,最后六年级学校推优落选,孩子很憋屈,觉得自己明明很强但为什么选不上。
你说这样子的情况,是孩子真的能力差吗?不,其实是家长没有在最开始做好资源分析的失误,大概率是被孩子报名的机构忽悠并且花了高价钱报了一个一个昂贵但没有“含金量”赛事的结果。
最后朋友来跟我吐槽说“学校推优不公平”,我说你别这么想,你自己没做好功课不要怪标准。官方推优哪有不看重官方赛事的,机构花里胡哨推荐的时候你就应该警惕,多做做调查。
后来朋友的孩子去参加了一场官方赛事,初赛就落选了。姑娘更郁闷,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在一堆优秀的孩子面前,原来连晋级都难。
所以朋友又烦恼了,因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青春期孩子更敏感,都不知道如何开解才好。
我说这反而不难,你不要让孩子单打独斗去准备一场比赛,陪孩子好好做复盘,重新拉一个新计划,下一年就不一样了。
多点拨点拨孩子,多点燃点化孩子,让他自己有“掌舵人生”的实操和方向感,这也是托举的第二层要义。
所以我上周分享《专栏|养育就是,点燃、点拨、点化》时,我觉得我们作为家长,能认真做好这三点,已经很不容易:
如何点燃孩子,让孩子的好奇心持续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提供燃料?
如何点拨孩子,让孩子在关键时刻能得到适当的建议和方向?
如何点化孩子,让孩子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沉淀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自己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一边用这些大的养育原则来提醒自己,一边在现实生活中谨慎地边思考边往下走。
我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会让自己放空,跟孩子聊自己也没想明白的事情,然后多看多想,多思多行,允许自己不会,但也保持持续的观察。
我会允许自己犯错误,谁不是第一次当父母,哪能什么都不出错;我会允许自己不明白,现在社会趋势变化那么大,哪能什么都懂;
没关系的,真的没关系。
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把父母也当成完整的人。
不要用单一标准去评判,也不要去以过高要求苛责。
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一点点进步。
不会就去学,不懂就去问,然后陪孩子坚持。
日积月累,一定会不一样的。
03很喜欢的这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它告诉我们哪怕角落里的苔藓花朵只有米粒那么小,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像牡丹一样迎春绽放。
我见过很多孩子,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一样可以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我也见过很多家长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托举孩子。
我见过逆袭的故事,见过静待花开的美好,见过坎坷曲折的成长。
心理学的修行让我相信,人的可贵和可塑性。
在这个社会里,大部分的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之一,我们是没有办法逃脱宇宙的万物法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标准,这是社会法则。
世界变化太快,也很容易裹住里面的每一个人,让人感觉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所行所想是对是错。
但是养育往往大道至简,努力记住这些大原则,一切就会越来越好。
期待新一周继续保持新能量,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