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上的,如果让你选择一位辅佐,你会辅佐哪位?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2-25 19:10:41
宋太祖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宋太宗赵炅

宋朝第二位皇帝,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赵炅在后周时荫补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开国后,拜殿前都虞候。

961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

973年,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赵炅匆忙登位。他即位后,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迫使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于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随后乘胜攻辽,试图夺取燕云地区,却兵败高梁河,自己也中箭受伤,仓皇逃走。

宋太宗赵炅

986年再度发兵北伐,亦被辽击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此外,他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等唐末以来割据的边疆藩镇的用兵亦未能成功。他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他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997年,赵炅驾崩,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后加谥“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宋真宗赵恒

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炅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恒早年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995年,被册立为太子。

997年,即位为帝。在位之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与此同时,宋朝在西部的军事退缩,促成了夏州党项政权的崛起 。在数次交战后,宋辽关系由对抗逐渐转向和解。

1004年,在宰相寇準的劝说下,赵恒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最后与辽达成“澶渊之盟”,实现两国百年间的和平。在位后期,沉溺于“东封西祀”之中,广建宫观,粉饰太平,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 。刘皇后也逐渐干政。

宋真宗赵恒

1022年,赵恒驾崩于开封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赵恒在位时期,宋代的政治制度日趋完备:“路”作为一级行政管理层次正式确立,盐铁、户部、度支三部被合并为三司,宗室受到更严格的管理,科举制、官员荐举制、官员俸禄制都得到调整与完善 。同时他蠲放五代以来欠税,引入、推广占城稻,鼓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此外,赵恒尊奉太祖、太宗的“祖宗典故”与“祖宗之法”为治国圭臬,从而构建了北宋的正常统治秩序 。赵恒喜好文学,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

宋仁宗赵祯

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其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三冗”危机更加突出;在废除郭皇后事件中,困扰北宋的党争问题开始出现。严重的边患,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宋仁宗赵祯

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1063年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

赵祯知人善用,在其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第一次兴学运动出现,科举制度不断改革,宋学勃兴,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赵祯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

宋英宗赵曙

初名宗实,后改名曙,北宋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赵曙年幼时被宋仁宗养于内廷。先是在宫中被授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迁至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

1050年,被授予右衙大将军、岳州团练使。

1059年,其父亲赵允让去世,归家服丧。守丧完毕后,推辞宋仁宗授予的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宋英宗赵曙

1062年,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1063年,继位皇帝。翌年,改元治平。

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次年,因病驾崩于福宁殿,年36岁。

赵曙即位后,继续任用宋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对一些弊政进行改革,同时,广纳人才,为国选贤,选拔了一批才行之士充实到官员队伍。另外,赵曙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

宋神宗赵顼

初名赵仲针,北宋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1048年,赵顼生于濮王宫。

1063年,被封为淮阳郡王。

1064年,进封颍王。

1066年,被立为皇太子。

1067年,即皇帝位。

宋神宗赵顼

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施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

1070年,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政事。

1071年,赵顼还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1072年,设置安化县。次年,设经义局,命王安石为提举。

1075年,新经义书成,诏颁《诗》《书》《周礼义》于学官。

1080年,赵顼进行官制改革。

1081年,诏进士加试律义。后屡与西夏进行交战,在灵州、永乐城之役遭遇大败。

1085年,赵顼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庙号神宗,安葬于永裕陵。

赵顼在位十八年,始终坚持改革朝政。支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变法。其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官制改革方面,历史上叫作“元丰改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赵顼有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尽管对军队也做了一定的改革,终因战斗力差,军制不健全,而未能如愿以偿。赵顼还擅文史,支持司马光等人编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宋哲宗赵煦

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

1085年二月,被立为太子,三月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祐。赵煦登基时年龄尚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反对熙宁变法的大臣执政,恢复旧法,主张变法的官员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改元绍圣。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后来新党内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在军事上,赵煦一改元祐弃地求和的政策,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良,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

宋哲宗赵煦

1100年,赵煦在东京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在位十五年,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赵煦亲政期间,在内政方面部分恢复熙宁、元丰时期的经济政策,但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党争;对外任用章楶等人屡次击破西夏,逼迫西夏请和,完成了开边活动。因其统治使宋朝国势有所起色,故被后人称赞为“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其早逝被认为是对宋朝进一步发展的极大损失。

宋徽宗赵佶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母为钦慈皇后陈氏。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由于哲宗无子,于是向太后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

宋徽宗赵佶

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

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

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五十四岁。

1142年三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赵佶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王希孟等一批杰出画家,其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谐》《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更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其自创书法字体,被后世称为“瘦金体”。赵佶的艺术造诣也很高,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等。

宋钦宗赵桓

原名赵亶,宋朝著名词人,宋朝第九位皇帝。

1101年,封爵京兆郡王。

1108年,封爵定王。

1115年,被立为皇太子。

宋钦宗赵桓

1125年,赵桓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1126年,金兵攻打北宋,军民要求抵抗,赵桓虽然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及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

1127年,赵桓与其父宋徽宗同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

宋高宗赵构

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母为显仁皇后韦氏。

赵构在徽宗时历封蜀国公、广平郡王、康王。钦宗时,金军第一次南下并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他一度入金营为质。

1126年金军第二次南下之际,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折返,驻节相州,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不久,靖康之变发生,东京失守,他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他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称行在。在此期间,他一面任用岳飞、韩世忠等抵抗金军和伪齐,一面任用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负责对金媾和,最终在1141年冬达成“绍兴和议”,以放弃旧疆和对金称臣纳贡为代价,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同年,削诸将兵权,并杀岳飞,此后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

宋高宗赵构

1162年,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颐养天年。

赵构驾崩于1187年,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葬于永思陵。他精通书法,善真、行、草书,引领南宋书风。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宋孝宗赵昚

字元永,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初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父为赵子偁。

1132年,他被宋高宗赵构育于宫中,翌年改名为瑗。

1135年,受封建国公。

1142年,进封普安郡王,出宫居住。

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建王,改名为玮。

宋孝宗赵昚

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赵昚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平反岳飞,起用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惨遭败北,不得已与金朝缔结隆兴和议,恢复了宋金之间的和平状态。此后,他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1189年,赵昚以为高宗服三年之丧为由,禅位于皇太子赵惇。然而赵惇不孝,导致赵昚在退位后郁郁成疾,于1194年驾崩,享年六十八岁。庙号孝宗,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葬于永阜陵。

宋光宗赵惇

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为成穆皇后郭氏。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

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

1150年,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

1171年立为皇太子。

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

宋光宗赵惇

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

1200年9月17日,驾崩于寿康宫,享年五十四岁,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葬于永崇陵。

赵惇即位之初,连下三诏求言,但他并未从建言中梳理出绍熙之政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付诸雷厉风行的行动,反而通过废罢拾遗、补阙,削减谏官人数,重颁御史弹劾依据和准则来限制台谏对皇权的约束。同时,开启“一相去台谏以党去,一相拜台谏以党进”的先例,导致相权与台谏结党、相互勾结的痼疾。

宋宁宗赵扩

宋光宗赵惇次子,其母为慈懿皇后李凤娘,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词人。

1185年,赵扩被封平阳郡王。

1189年,封嘉王。

1194年,赵扩被立为皇太子,七月,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即位后,任用定策有功的宗室赵汝愚为相,延召朱熹入朝讲学。

宋宁宗赵扩

1206年五月,诏令北伐金朝,宋军面对金兵的反击,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最终以失败告终。

1208年,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权臣韩侂胄死后,宋宁宗下诏次年改年号为嘉定,朝政有了更新的迹象。但赵扩昧于治道,缺乏帝王之资,在用人问题上仍摇摆不定、邪正不分,再次陷入权相政治的泥潭。

1224年九月,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

史载宋宁宗的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在他统治前期,朝政由韩侂胄把持,后期则由史弥远与杨皇后控制,且在两次宋金战争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但他平时虚心好学,生活节俭,并善于听取臣下意见,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嘉定年间,南宋的人口、户口均达到峰值,官方还确立了江南禅院五山十刹的地位。 在《宋史》记载赵扩被评价为“独当事势之难,能不失礼节焉,斯可谓善处矣”。

宋理宗赵昀

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

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

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 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宋理宗赵昀

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同年出兵收复三京,但以失败告终,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约为由,全面侵宋,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晚年赵昀又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1264年11月16日 ,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仁宗,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

宋度宗赵禥

原名赵孟启,字长源。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

赵禥于1251年,封建安郡王。

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封永嘉郡王,次年,封忠王。

1260年,立为太子。

宋度宗赵禥

1265年,宋理宗死后即位。赵禥即位之初,出台了一些措施,以示将力求有所作为,并能随时听大臣讲治国之道。后又下诏要求各级臣僚直言奏事,然而,赵禥只是装模作样,少有精力打理朝政。朝政大都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当时蒙古的势力已经深入四川、云南等地,贾似道不仅无心过问此事,还谎报军情,致使赵禥更加荒淫。

1271年,蒙古忽必烈汗称皇帝,定国号为元朝,宋朝也随即灭亡。

1274年,赵禥死在酒色之中。

宋恭帝赵㬎

宋度宗赵禥次子,宋端宗赵昰弟,宋末帝赵昺兄,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1271年,生于临安府皇宫。

1273年,被授予左卫上将军,受封嘉国公。

127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此时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

宋恭帝赵㬎

1276年,元军兵至临安,赵㬎退位降元,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1288年,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后出家,从事佛经研究和翻译。

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张世杰等人曾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

宋端宗赵昰(shì)

南宋度宗赵禥长子,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赵昰早年被封为吉王,1276年正月,进封为益王,出判福州。二月,元军进逼临安时,赵昰已逃往婺州,被人藏于山中,后至温州。闰三月,其被众人奉为天下兵马都元帅。不久到达福州,得知临安沦陷,恭帝被掳往北方。五月初一,右丞相陈宜中、保康军节度使张世杰和朝臣陆秀夫等在福州府拥赵昰即帝位,改年号为“景炎”,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与赵昰一起听政,力图恢复宋朝。十一月,在元军紧紧追击下,赵昰由大将张世杰护卫逃到泉州,后又被迫逃往潮州。十二月,赵昰等在广东惠州附近海上流亡。

宋端宗赵昰

1278年三月,赵昰在逃亡的过程中,经历无数次惊吓和颠簸,于四月病死,时年11岁。

宋少帝赵昺(bǐng)

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为俞修容。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

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朝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国祚320年的宋朝至此灭亡。

陆秀夫负少帝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