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为何变法?北宋遗留问题严重,不变不行,富弼和司马光反对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3-02 18:31:01

宋神宗赵顼,本名赵仲针,北宋第六帝,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宋神宗赵顼

1048年,赵顼诞生于濮王宫。1063年,获封淮阳郡王。1064年,晋爵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被立为太子。1067年,登基为帝。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制,致力于强盛国家和富民强国。1070年,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理政务。1071年,赵顼废除诗赋等科目,改以经义、论、策试取士。熙宁五年(1072年),设立安化县。次年,设经义局,由王安石担任提举。1075年,新型经书完成,诏令学校教授《诗》《书》《周礼义》。1080年,赵顼推行官员制度改革。1081年,诏令进士增试律义。后来多次与西夏交战,灵州、永乐城之役遭遇重挫。

1085年,赵顼驾崩,享年三十八岁,尊谥号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葬于永裕陵。

赵顼在位十八载,始终致力于改革政务,推动了王安石变法,亦称熙丰变法。他锐意改革的精神,在官制改革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称为“元丰改制”,具有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赵顼怀揣着统一辽国与西夏的壮志,但由于军力薄弱、军制缺失,未能实现。赵顼精通史学,大力支持司马光等人修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早期经历

公元1048年5月25日,赵顼降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他乃宋英宗赵曙与宣仁圣烈皇后高氏的长子。同年8月,宋仁宗赐名赵仲针,并委以率府副率,此后三度擢升至右千牛卫将军。

宋英宗赵曙

1063年,赵顼与父亲赵曙同居于庆宁宫殿,那时他曾梦到有神人将他捧上苍穹。三月,宋仁宗驾崩,赵曙即位,封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并光国公。同年五月,赵顼受教于东宫。史书记载,赵顼容颜出众,举止卓尔不群。他天资聪颖,求知若渴,每求教必至忘食。宋英宗见状,常命内侍劝阻赵顼,赵顼却依然不改。赵顼对细节注重,不论酷暑炎夏,从不使用扇子。侍讲王陶入宫,赵顼带领弟赵颢向他致敬,显露出对师长的尊重。九月,赵顼被封为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宋神宗自幼便“知晓祖宗志在吞幽、蓟、灵武之决心,然而屡次战败”,立志“洗清祖辈之耻辱”。十余岁时,宋神宗便有着“盛大有为之志,欲讨伐西北二境之敌”的决心。父亲英宗即位时,神宗年仅十六岁,此时王安石的改革理念在社会中广为流传。韩维、孙永等人为王安石的崇拜者,他们日常所谈均对神宗产生影响,使神宗对王安石更加关注。

1064年,赵顼荣升颍王。1066年3月,娶前宰相向敏中的长孙女为妻。10月,宋英宗病危,赵顼参照宋仁宗时期旧制,请求每日至迩英阁讲学,以抚慰百官。12月,赵顼被册封为皇太子。 他崇尚法家思想,特别钟爱韩非子的“富国强兵”之道;他还阅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深感钦佩其理财治民之道。这些法家学说对神宗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论及治国路径时,赵顼常赞赏古代变革家如管仲在齐国、商鞅在秦国、吴起在楚国等,他们皆使政令畅通无阻。他们改革创新和“法”、“术”、“势”结合的增强君主专制理念,对宋神宗留下了深远影响。

神宗初政

公元1067年正月,宋英宗离世,太子赵顼继位,新年伊始,即改元熙宁,以示大赦天下之意。遣冯行己致辽告哀,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为皇太后,以宰相韩琦为山陵使。同时,以韩琦为司空兼侍中,曾公亮任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英国公,文彦博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兼中书令,富弼晋升为武宁军节度使、郑国公,曹佾调任昭庆军节度使、太傅,张昪擢升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宗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庆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欧阳修与赵概各升封尚书左丞,担任参知政事之职,陈升之升任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允弼、允良各加封太保,其弟东阳郡王赵颢封为昌王,鄠国公赵頵进封乐安郡王。

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赵顼临朝之际,北宋政权面临诸多困境:军费浩大,官僚臃肿,政务繁杂,加上每年向辽和西夏进贡大量岁币,致使北宋财政常年入不敷出。据《宋史·食货志》载,至1065年时,宋朝财政赤字已达1750余万。贫苦农民面对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与赋税徭役负担过重,纷纷举起义反抗。内忧外患俱生、财政捉襟见肘之际,赵顼对太祖、太宗确立的“祖宗之法”心生疑虑。年轻的赵顼坚信,唯有变革方能化解时局危机。

1068年四月,王安石受召入京。赵顼闻讯欣喜万分,立刻召其入宫。两人见面后,王安石抛出政治、财政、经济及军事改革的鸿篇大论,使赵顼大为震撼,认定这是实现大业的千里马。而赵顼治国强军的宏愿也深深打动了王安石,两人因为共同理想和信仰结缘。不得不说,赵顼的改革理想能在即位之初得以实践,王安石的支持功不可没。

熙宁新法

1069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专责变法。人事亦重新调配,组建新的执政团队。变法策略主要涵盖三方面:富国之策、强兵之策及选士之策。不久,新典遂逐步颁行。

新制甫一出台,即遭朝野谴责,非议从内容至效益,思想、道德亦受抨击,指王安石“变祖宗法度”,“寻绣户富国强兵之术,启迪圣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崇法典则誉商鞅,谈财利则违背孟轲,视陈腐为因循,视公论为流俗”。面对众议纷纭,王安石不为所动,高呼“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之口号,赵顼力挺王安石,称:“臣子仅能言道德,若不以功名为实,无益于事。”强调德与名并重,反对保守派空论道义、政治不作为。

在争议剧烈之际,赵顼接连罢免了持反对意见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因请求罢除新法而离任颍州;御史刘述等人以及谏官范纯仁等人因无法进言相继离去;翰林学士范镇三次上疏要求废止青苗法,最终被夺职离任;欧阳修请求退休,朝廷予以批准;富弼因反对青苗法而辞去宰相职务;文彦博进言市易与百姓争利,结果遭贬守魏。

文彦博

1070年,王安石被擢升为平章政事,手握宰相之权,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新政,如春雷激荡般浩浩荡荡,席卷天下,变法之势达到高峰。为了高效地推行新法,赵顼翦除陈规,亲自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负责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条例的制定,由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理。在此机构中,懿谨的赵顼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干新人。

变法失败

熙宁新政虽得赵顼全力相助,然而实际推行却颇为艰难。新政多方面触动特权阶级——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故此次改革自启动之初便遭遇激烈抵制。反对者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及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时,新法自身的瑕疵亦遭正直朝臣如苏辙、韩琦、司马光等人的反对。神宗之心也日益犹疑。王安石深知反动派的反对,但是改革派的内讧给他带来沉重打击。此时的神宗已不如前几年般对他言听计从,甚至有时忽视他的建议。王安石感叹道:“天下之事如同煮沸之汤,添柴后再撤水,如何能沸腾?”

1076年春,王安石因患病多番请求休养。至6月,王安石爱子中年夭折,使其身心受创,无力专注政务。神宗遂准其辞相,外放江宁府。次年,王安石卸下江宁府之职,直至1086年辞世未再涉足朝堂。

王安石两度离任,皆为赵顼向保守派退让所致。为求皇位稳固与大臣后族支持,他尽显妥协胸怀。尽管如此,赵顼的富国强兵之愿始终未改。为此,他一面安抚守旧大臣,重新起用被贬黜一时的旧派如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人,一面坚定推行改革,为新派与旧派之间寻找平衡。

元丰改制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的翌年,赵顼正式执掌国政,改年号为“元丰”,全面推进变法。然而,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失去战友,赵顼痛心不已,独自抉择压力巨大,不禁愠怒。他决定以铁腕推进新法,严惩反变法官吏。改革进程从未停滞,他的不懈努力使宋朝逐渐建立起一套更具君主专制色彩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贯穿整个宋朝,未发生重大变革。

北宋中叶,冗官困扰,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官员人数激增,然职位不相匹配,众多官吏闲置无需却身负高位;政务效率低下,敷衍了事渐成风气。如此官僚制度,势必不利于朝廷开展政务,亦无法满足改革需求。故宋神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施官僚体制改革。

首先对中央机构进行整肃,撤销那些有名无实的“台、省、守、监”官职,更换为有级别的职位,以此类推来制订俸禄标准。适当整合机构,精简官员设置,确保官职名实相符,充分发挥职能。新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集中管理中央行政事务。中书省职责发布皇帝诏命、审查臣僚奏疏、决定重要官员的任免,下设吏房等八个办事部门。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拟定之事项。尚书省作为执行机构,设宰相,分六部,掌实权。然兵部仅涉及民兵及保甲事宜,实际兵权仍在皇帝与枢密院手中。如此调整后,宋初始见的中央机构及其官职虚多实少的局面得到转变,原先“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致本务”的状况不复存在。

其次,宋神宗统一了官员薪酬制度,将原只领取薪资的虚职改为相应等级,依级别领取薪酬,便于评估和任用官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官得其责,宠禄勿失”,确保官员的职责和利益平衡。

宋神宗的元丰变法初具积极意义,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既不能也未能实现彻底的机构调整和官员裁减。因此,尽管神宗抱有良好的愿望,但无法巩固改革成果。

忧郁而逝

北宋1086正月初,皇帝赵顼遭遇西夏战役失利,病情加重。官员们焦急万分,王珪等人力劝早定太子之位。赵顼对此已有预感,勉强同意。赵顼第六子赵佣更名“煦”,被册封为太子,国事交由皇太后处理。赵顼毕生追寻理想,欲建立强大国家,重现汉唐盛世。但梦想破灭之际,赵顼亦生命垂危。

1086年4月1日,时年仅38岁的北宋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痛楚离世。年纪尚幼的九皇子赵煦即位,为宋哲宗。神宗呕心沥血的新法,在其去世不久,便被其母高太后暂时废止。然而,随着哲宗亲政,新法亦逐步复苏,众多措施延续至南宋仍在实施。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