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安史之乱走向的河南之战和张巡睢阳殉国事件

惜蕊看历史 2023-02-17 19:27:12

安史之乱的主战场是唐代的河北、河南以及关中等地。在唐代,河南之地泛指黄河以南地区,范围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北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等广大地区。

河南之地,不仅是安禄山离开自己的大本营之后遇到的第一块硬骨头,更是决定安史之乱走向的关键区域。因为只要安史叛军越过了河南,就能饮马江淮,切断唐帝国东南赋税钱粮之地和关中的联系,那样的话唐帝国的灭亡指日可待。

正是因为河南之地如此重要,所以包括唐玄宗和唐肃宗在内的唐廷高层都对河南之地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叛军和政府军在河南之地的对决也惨烈凶险,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

01 唐玄宗的两个平叛战略

从全局来看,唐玄宗在面对安禄山叛乱的时候先后有两个整体的平叛安排,这两个平叛安排是一代雄主李隆基权谋计算、贪恋权柄的生动体现,并被他的儿子,未来的唐肃宗李亨所继承,基本决定了整个安史之乱的走向。

玄宗皇帝第一个平叛战略就是“以西制东”。对李隆基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在其祖母武则天的血腥统治之下长大的临淄王,权谋手段那是一等一的,在他长大之后诛灭韦氏、太平公主的两场政变中,李隆基的果决冷酷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在边疆设置位高权重的节度使这件事上,李隆基也绝非没有留下后手。根据后来的研究,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陆续在西域,西北,北部,东北设置的九大节度,本身已经暗含了相互压制的帝王平衡之术。

前期,因为唐帝国关中本位的影响,以河西、陇右为核心的西部军区实力更强大,除了河西陇右,西域的安西、北庭,乃至北部的朔方、河东等四镇都算是西部军区。但到了天宝初年,李隆基怠政加剧,边将久任、兼任藩镇节度使、营田使等事情越来越多,终于给了安禄山发动叛乱的资本。

所以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在一开始的震惊之后,唐玄宗首先采取的措施依然还是“制衡”,用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和朔方,制衡河东、范阳和平卢。于是我们能看到,在安禄山一路南下直扑河南乃至关中的时候,首先被安排出战的是安西都护府前任节度使高仙芝、现任节度使封常清,以及朔方的郭子仪以及河东的李光弼等人。

具体到河南之地,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来佐证唐玄宗的这个“以西制东”战略,那就是首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史书记载:

张介然,蒲州猗氏人也。本名六朗。谨慎善筹算,为郡守在河、陇。及天宝中,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相次为节将,并委以营田支度等使。安禄山将犯河洛,以介然为河南防御使,令守陈留。陈留水陆所凑,邑居万家,而素不习战。介然至任数日,贼已渡河。虽率兵登城,兼守要害,虏骑十万,所过杀戮,烟尘亘天,弥漫数十里。介然之众,闻吹角鼓噪之声,授甲不得,气已夺矣,故至覆败。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首先就是张介然担任营田使时候的主官王忠嗣、皇甫惟明和哥舒翰等人都来自河西、陇右等西部军区,张介然出身西部军区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点则是,“河南防御使”是河南之地军政长官,至少是军事长官。所以唐廷在安史之乱一开始就力图在重要的河南之地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够与安史叛军较量,乃至阻碍叛军西进南下的军事力量,这一个安排是“以西制东”战略的具体措施,并且一直被贯彻到了随后几年的战事中。如果这一个措施被贯彻执行,河南之地被充分调动起来,那安史之乱有很大可能提前结束,但我们遗憾的看到,这一个愿景不仅没能实现,甚至朝着相反得方向而去:河南战场成了唐玄宗唐肃宗争夺最高权力的现场,也成了各路军阀不断崛起蚕食中央权威的战场,这与设置“河南节度使”的初衷相反,事后来看让人扼腕叹息。

这点先不多说,我们接着来说唐玄宗的平叛顶层构想。以西制东战略没有获得很好的结果,毕竟安禄山是以有备之军打无备之军,而且高仙芝和封常清带领的也不是安西或北庭大军,他们还远在西域。随着潼关之战高仙芝、封常清阵前被唐玄宗所杀,哥舒翰也在被强迫出战之后溃败被俘,唐玄宗对边将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加上此时被压制了许久的太子李亨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动作,唐玄宗采取了“宗室领军”的新战略。《旧唐书》记载,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

及安禄山陷东京,唐玄宗方择将帅,张垍言巨善骑射,有谋略,玄宗追至京师。杨国忠素与巨相识,忌之,谓人曰:“如此小儿,岂得令见人主。”经月余日不得见。玄宗使中官召入奏事,玄宗大悦...寻授陈留谯郡太守、摄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遂以巨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先领三节度事...巨至内乡,趣南阳,贼将毕思琛闻之,解围走。

李巨是李唐宗室,和边将不同,更加值得信任,所以唐玄宗在张垍的推荐下启用了李巨。但这里也可以看到,都已经到了叛乱的时候了,当朝宰相杨国忠想的还是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阻碍玄宗皇帝面见李巨达到一个月之久,而这一点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随处可见,充分体现出了从最高统治者李隆基开始的急剧恶化的政治生态,这也是李隆基远逊于他的先祖太宗李世民的地方。

但不管如何,虢王李巨还是上路赶赴河南了,身兼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以及岭南、黔中、南阳三镇节度使,权力可谓不小,是正儿八经的河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但在这个时候,安禄山已经领兵西进,唐玄宗仓皇出逃,结果便发生了马嵬坡之变。

马嵬坡之变可谓如雷贯耳,一代明妃杨玉环香消玉殒,给她和唐玄宗的神仙爱情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更是成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但剥开这层华丽的迷雾,马嵬坡之变是“太子集团向宰相集团的宣战”,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被禁军所杀才是更加重要的事件,这彻底宣告了唐玄宗扶植外朝宰辅大臣势力打压东宫势力计划的破产。自此之后,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未来的唐肃宗李亨,终于获得了和父皇李隆基叫板的实力。

不出意外的,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之间的这场权力争斗越演越烈,伴随着李亨北上称帝达到了高潮,并且深深影响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战场,乃至整个安史之乱的走向。

02 到底谁在争权夺利、谁在一心抗敌?

其实在虢王李巨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之前,已经有两人先后接任了张介然的河南节度使一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陈留郡(今天开封附近)被安禄山攻克,张介然被杀,朝廷的河南节度使暂时空缺了,安禄山却任命了自己的河南节度使李庭望,全权负责河南战场事宜,并且重点准备南下进攻江淮之地:

禄山以张通儒之弟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将胡骑千余东略地,郡县官多望风降走。

安史叛军建立起了自己的河南之地统治体系,而且运转的比朝廷的更加流畅,让河南的局势迅速恶化。到了天宝十四年年底(755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而河南节度使治下的叛军已经攻克宋州(也就是睢阳)、曹州(今天的曹县西北)、谯郡(今天的安徽亳州)等重要州县,江淮的帝国钱粮赋税之地,就在眼前了。

关键时刻,还是河南当地的军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在天宝十四年年底到天宝十五年年初,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的东平太守、嗣吴王李袛起兵对抗安禄山。在古代,皇亲国戚天然的拥有巨大的号召力,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和团结中心,郡县之不从贼者,皆倚吴王为名,河南之地的反抗局势为之改观。

同时,天宝十五年(756)正月,济南太守李随也带领数万大军到了睢阳,和吴王李袛一起,终于在河南之地组成了可以对抗安禄山叛军的队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后来与张巡一同血战睢阳殉国的许远,也以高要县尉的身份被任命为睢阳太守,而这个决定将在未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随和李袛作为高层官吏,在关键时候发挥了稳定人心和组织协调的巨大作用,所以先是李随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但史料没有记载李随之后的情况,很有可能李随在被任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就在天宝十五年(756)二月份,吴王李袛就被任命为灵昌太守(今天滑县附近)、河南都知兵马使,成为了张介然和李随之后的第三任河南地区最高长官。

此时,河南战场的局势伴随着整个安史之乱局势的改善,也有了非常良好的变化。在关中,虽然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年底就攻克了洛阳,但西进之路在潼关被高仙芝、封常清以及继任的哥舒翰牢牢堵住,顿兵坚城之下乃是兵家大忌。

在河东之地,李光弼天宝十五年二月被郭子仪举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占据着从今天山西东行直插河北安禄山老巢的有利地位。天宝十五年三月份到四月份,李光弼便火速率领河东及朔方军过井陉口到了河北。五月份,郭子仪、李光弼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开决战,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加上以平原郡、常山郡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为代表的河北忠唐势力的配合,此时河北乃至整个安史之乱的局势都在朝着有利于唐朝廷的方向发展了。

大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河南战场形势的改观。天宝十五年的春天,李袛击败了安禄山叛军谢元同,濮阳丞尚衡和当地强人王栖曜等击败了邢超然,而惨烈的雍丘保卫战中,令狐潮等人率领的四万大军被张巡牢牢钉在了阵地上,没讨到一点便宜,河南战场显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这个时候,唐玄宗安排虢王李巨担任第四任河南节度使就显得别有深意了。

首先要承认,李巨接替李袛担任河南节度使是有李巨地位才能(史书上记载的才能)优于李袛的原因,而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南阳节度使鲁炅作战不力退到了南阳:

(天宝十五年)五月丁巳,(鲁)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太常卿张垍荐夷陵(峡州)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吴王祗为太仆卿,以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和前面三任河南节度使(河南防御使、河南都知兵马使)张介然、李随、李袛相比,李巨权力地位高的多,李碧妍老师在她的著作《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中考证,李巨其实是唐玄宗在洛阳失陷之后就在考虑的河南战场指挥官的最终人选。

但同时,李巨任命事件还有第二层含义,那就是李隆基有意通过这个任命稀释太子李亨的权力。当时,以皇子、太子身份登临大宝的李隆基深知“太子”的重要性,在他掌控局势之后,逐渐通过种种手段,比如虚名化东宫官属权力地位,逐步扩大以中书令为首的外朝中枢文官权力等多种手段,杜绝太子对其权力地位的威胁。张九龄罢相和李林甫上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这之前,唐朝的中枢重臣大多倾向于保太子,而在这之后,中枢宰相们与太子多有不和,李林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背后不是李隆基昏聩不明纵容权相乱政,更核心的原因其实是唐玄宗扩大“辅政权”以压制“继承权”。

总之,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太子李亨被两任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怼的够呛,但安史之乱打翻了既有的权力结构,太子李亨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所以,在李巨的任命背后,乃至上文提到的唐玄宗以宗室领兵镇守四方剿灭叛乱背后,最终目的就是稀释李亨权力,在天宝十五年七月份颁发的《命三王制》中明确说到:

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采访都大使……丰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虢王巨等,并依前充使。

太子李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唐玄宗的其他儿子都分领了各处重镇,虢王李巨的任命也被再次确认。我们从这里看到的,即使到了此时此刻(发布这一命令的时候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唐玄宗正在逃难途中),作为大唐这艘巨轮的掌舵人,唐玄宗李隆基心里想的依然还是那把静静立在长安城里的龙椅,要尽一切努力避免别人染指最高权力,即使对方是自己的儿子。

在这则命令之前和之后,无数人在这场惊天叛乱之中退缩了,背叛了,但也有无数人勇敢的站在了刀刃之前,忠诚于自己的使命。常山郡颜杲卿面对叛军屠刀时候的无所畏惧,李光弼郭子仪率领大军穿过井陉口进入河北,乃至拼命在雍丘抵抗令狐潮的张巡,都是如此。

可我们遗憾的看到,那个最应该解决这一切的人,却依然把权力摆在了最重要的地方。而这也大大破坏了整个平叛的进程。

03 睢阳殉国,张巡和许远悲壮的最后抗争

唐玄宗逃难途中还不忘要把河南战场安排好,而天宝十五年(756)七月份发生了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就北上朔方,不久之后便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这一点进一步加剧了唐朝中枢的争权夺利,严重影响了平叛的进程。

756年前半年唐廷的良好势头因为哥舒翰潼关大败而被彻底扭转,潼关大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率军退回了河东,甚至到了至德二年(757)年,叛军兵锋都进逼了河东藩镇首府太原城了,足见756年局势扭转之后唐廷的被动。756年下半年,当时不得不分兵北上控制河北地区局势的安禄山大军,得以在李光弼等人退回河东之后再次南下,进一步恶化了河南局势。

(756年10月,)尹子奇将五千骑度(渡)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会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入援,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子奇闻之,遽引兵归。

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政府军没有把握住优势,而当安禄山大军再次占据优势的时候,唐军的心理压力就大了很多了。尹子奇等人这次率军南下,首先就攻克了颜真卿的平原郡,而且直接攻到了河南东部的北海郡(今天潍坊昌乐附近,胶莱平原地区),如果不是回纥人救援,尹子奇的大军很可能就直插鲁中山区,形成对中原地区的围攻之势了。

这波叛军的反击,受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张巡。从755年年底对抗叛军开始,张巡已经在雍丘等一线以绝对劣势兵力对抗李庭望、令狐潮等人十个多月了。仗打的分外艰苦,不过也正是因为张巡的努力,叛军始终没法跨过雍丘-睢阳一线南下江淮,江南的粮草赋税得以源源不断走汉水送到关中的大后凤翔,一直给唐王朝续命。

但随着尹子奇稳住范阳河北,安禄山集团得以再次安排精锐部队加入河南战场,虽然张巡在雍丘打的很硬,但侧翼乃至后方却先支撑不住了,导致张巡的处境越来越被动。当时,尹子奇在756年10月攻克了河南战场东部的北海郡,同时,河南战场西部的颍川郡也因为被围太久而没有援军,终于被阿史那承庆攻克。在河南中部,情况也越来越危险。到了至德元年(也就是天宝十五年,756年)12月,兖州、东平和济阴等地都被攻克,河南节度使李巨没做其他安排,而是直接率军退到了更南边的临淮等地,张巡死守的雍丘越来越像一个突出部。

更危险的是,因为令狐潮等人久攻不下,叛军终于改变了战略,准备利用雍丘侧翼被打穿的有利时机,直接绕过雍丘进攻宁陵等地,断绝雍丘的粮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叛军这一战略实现,雍丘就成了死地。张巡不得不退到了宁陵,开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同抗敌,与安禄山部将杨朝宗再次陷入了苦战:

是日,杨朝宗至宁陵城西北,巡、远与战,昼夜数十合,大破之,斩首万余级,流尸塞汴而下,贼收兵夜遁。敕以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巡以将士有功,遣使诣虢王巨请空名告身及赐物,巨唯与折冲、果毅告身三十通,不与赐物。巡移书责巨,巨竟不应。

前线拼命作战的张巡大战之后向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申请一些空名告身和赏赐。空名告身就是没写名字的任命书,大战之时多用来鼓舞士气,可经过了一年血战的张巡等来的,却是折冲和果毅等低阶告身,赏赐一点没有。张巡气不过,写信质疑李巨为何在这样的时候还吝啬金钱赏赐,被称作有才能的李唐宗室李巨却一直没有回应。也许在他眼中,张巡还有他那些泥腿子士兵,不值得什么赏赐吧。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一整年血战之后换来了这样一个结果,但张巡心里想的最多的,却还是觉得对不起手下的一帮兄弟:

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我张巡深受国恩,在这里坚守是我的职责,死不足惜。但一想到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命丧沙场,马革裹尸,却换不来一点能够匹配你们如此功劳的奖赏,我张巡心痛。这番话今天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即使受了这样大的委屈,但张巡依然决定坚守下去。可河南战场的形势却越来越恶劣了。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取而代之。但叛军内部的这次内斗不仅没有减弱河南战场的压力,反而给唐军带来了新的危机。安庆绪以尹子奇代替李庭望为河南节度使,随后李庭望率蕃汉大军十三万进逼睢阳,而此时张巡和许远合兵不过七千人。但正是这支军队,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叛军,坚守睢阳城整整十个月,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睢阳城中,许远自认为领导能力不如张巡,所以推选张巡担任主帅。张巡心如铁石,坚韧非常,加上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军事能力,在睢阳保卫战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新唐书》记载:

至德二载,禄山死,庆绪遣其下尹子琦将同罗、突厥、奚劲兵与朝宗合,凡十余万,攻睢阳。巡励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因出薄战,子琦败,获车马牛羊,悉分士,秋豪无入其家。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远侍御史,訚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是非常清要的高层文官,但此时比官职更重要的是外部援助,可惜这些都没有。随着睢阳被围时间越来越长,城内缺吃少穿,情形越来越也严峻,甚至到了张巡许远杀死自己的妻妾和奴仆以供军食的事情。即使这样,两人乃至守军还在坚持,可是唐廷的援助迟迟不来,反而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明争暗斗相互角力却越发明显。大概在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唐肃宗也安排了一任河南节度使,原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贺兰进明当年在北海郡的时候曾经与颜真卿合作抗敌,他是个颇有心机又没什么军事能力之人。此时他受唐肃宗安排,要来接替唐玄宗安排的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

李巨倒是没怎么为难贺兰进明,但也带走了自己的精锐。此时的河南战场,睢阳越来越危险,但唐廷的军事力量却还有不少。前面已经说了,李巨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支部队,所以他是有兵的。而贺兰进明也不是空手而来,当时他进攻密州、琅琊的时候“杀敌两万人”,那他手里至少也有几万人马。除此之外,灵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麾下精锐”,彭城尚衡、谯郡闾丘晓都有不少军队,但在整整十个月的睢阳保卫战中,他们都没有出战。

到了至德二年八、九月间,张巡让南霁云死命出城向贺兰进明、许叔冀求救的时候,他们依然没人出兵,《新唐书》记载:

巡复遣如临淮告急...既见进明,进明曰:“睢阳存亡已决,兵出何益?”霁云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请以死谢大夫。”叔冀者,进明麾下也,房琯本以牵制进明,亦兼御史大夫,势相埒而兵精。进明惧师出且见袭,又忌巡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霁云壮士,欲留之。为大飨,乐作,霁云泣曰:“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因拔佩刀断指,一座大惊,为出涕。卒不食去。抽矢回射佛寺浮图,矢著砖,曰:“吾破贼还,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南霁云,杀人的修罗,沙场的恶煞,但他来到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军中求救,却换不来一兵一卒,看到贺兰进明帐中的山珍海味,又想到了睢阳城中兄弟父老数月无粮,不禁潸然泪下,什么东西都没吃下,反而一刀斩断一根指头,当做他南霁云曾来求救的证据,而后便扭头而去。

更令人心寒的,依然还是那个问题,在生死存亡之际,到底谁在争权夺利、谁在一心抗敌?贺兰进明因为和唐肃宗当时的宰相房琯有矛盾,房琯便故意在贺兰进明的任命之后,把当时河南战场上另一个实力派许叔冀任命为与贺兰进明同等的御使大夫,以此来牵制贺兰进明。这和唐肃宗委任贺兰进明代替李巨以分唐玄宗的势力,乃至唐玄宗《命三王制》稀释唐肃宗李亨的势力如出一辙,但这一切,都被张巡许远,以及百姓所承担。到底谁在一心抗敌,谁在明哲保身、乃至争权夺利明显非常。

至德二年十月初九,睢阳城破,张巡、许远、南霁云和雷万春等三十九人被叛军杀害,张巡时年四十九。

04 张巡死后的河南战场

至德二年八月份,也就是在张巡死之前两个月,唐肃宗再一次任命了新的河南地区军政长官,平章事张镐代替贺兰进明,兼任河南节度使。按照史书记载,这次任命似乎是真的为了解决河南战场,准确说是睢阳战场的问题了。

张镐其人来历颇有传奇色彩,他是依靠着杨国忠起家的,当时曾经向杨国忠推荐了后来的名将来瑱,后来他又被唐玄宗送到了朔方李亨处,结果也颇受唐肃宗李亨的赏识,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这一清要文官,随后更是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带平章事衔在唐代就是拜相的含义,唐朝没有宰相,都是以同中书门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使职差遣的形式拜相)。

至德二年八月,李亨终于认识到了河南战场的危机,所以把文武兼备的张镐任命为河南节度、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此时张巡告急,张镐不同于贺兰进明,被任命后快马加鞭赶往睢阳,同时严命河南周围各处兵力立刻救援睢阳: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但遗憾的是,等到张镐到的时候,睢阳城刚刚陷落了三天。张镐到了睢阳城外,看着一片狼藉的大地,不仅怒火中烧,命人把推迟不进的闾丘晓直接杖毙,但对其他地方实力派,连他也无可奈何了,因为后面的战争,还需要这些逐渐做大的地方军阀的支持。

而安庆绪的叛军在睢阳城下被阻挡了足足十个月,一直无法切断江淮唐帝国的赋税钱粮生命线,导致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最终被生生拖死。睢阳城陷落十天后,未来的唐代宗李豫和郭子仪、回纥大军收复洛阳,势头再次回到了朝廷一边。到了十月,尹子奇在陈留被当地军民杀死。十一月,张镐率鲁炅、来瑱、吴王祗、李嗣业、李奂等五节度收复了河南大部分郡县。十二月,史思明率领高秀岩以范阳和河东等地来降。到了次年二月,安庆绪所署北海节度使能元皓举所部来降。至此,河南、河东、河北名义上已经全部归顺唐廷。

此时,距离张巡、许远睢阳殉国不过过去了四个月。如果张巡许远能活下来,他们也能以节度使之名,率领经过两年血战的士卒跨过黄河直逼河北,也许那是他们心中最为期盼的一刻吧。

张巡,是安史之乱中唐朝朝廷阵营中的一个标杆性的人物。安史之乱主要现场就是河北河南关中等地,但当我们回想这场持续七年的大战的时候,河北河东的郭子仪、李光弼,关中潼关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而河南战场,似乎也就只有一个张巡了。

围绕在张巡身上的,有无数让人唏嘘不已的传奇故事,他是如何以决绝之心面对滔天巨浪一般涌来的范阳铁骑的,他是如何在外无援军困守孤城时抵挡叛军进攻的,还有那草人借箭的智慧、雷万春中箭岿然不动的勇气。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滚滚向前,有的人确实好像赢了,比如贺兰进明、许叔冀等人,他们依靠着精明的计算,保住了自己的权势地位和生命。而张巡似乎是输了,他经历了黎明之前最残酷的黑暗,结果倒在了胜利的前夜。但正像有句话说的,人只会死一次,那就是他被人遗忘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巡赢了。

最后就用唐朝大历年间著名诗人李端的一首诗结尾吧:

睢阳陷虏日,外绝救兵来。

世乱忠臣死,时清明主哀。

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

欲为将军哭,东流水不回。

(欢迎关注,带你体会历史的魅力)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