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多重要?没了他唐朝难以定鼎中原

惜蕊看历史 2023-02-17 19:26:06

有人说过一句话,认识到某个人有多么重要的方法,就是去想一下没有他的世界会怎么样。这句话放在李世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加在李世民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有人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排名前三皇帝、永远的天可汗、当之无愧T0级别皇帝,也有人认为李世民只不过靠着血腥又铤而走险的玄武门之变才坐上了龙椅...

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李唐皇室隋末起兵之后占据长安,从此基本上就把其余对手一路推平,到虎牢关前一战擒两王之后,天下已经是唐朝的囊中之物了。但假如设想历史上没有了李世民就能发现,唐朝能否击败其他割据势力将要打上一个问号,李世民之于大唐帝国乃至中华民族,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困在河东还是占领长安?李渊在隋末唐初独一档的综合素质

即使没有李世民,李渊依然有极大可能率先占据长安。

首先,在隋末大乱的背景之下,身为关陇集团重要一员,李渊不可能为了隋朝卖命,那剩下的也就只有起兵这一条路了,所以李世民虽然在李渊起兵中有一定作用,但少了他不影响李渊起兵。大家略有疑问可能是霍邑之战,觉得没有李世民李渊可能打不下霍邑。

在历史记载中,这一战是李渊起兵之后的第二战(首战是派李建成、李世民进攻西河),也算是开局之战。山西地形狭长,霍邑占据南下的通道,如果拿不下霍邑,李军就要被困在山西。史书上曾经记载李渊大军因为大雨困在霍邑城下,并且有了退兵的计划,后来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劝谏而坚持进攻并且拿下了霍邑。

所以如果没有李世民,李渊是不是就会退兵返回太原了?但我认为这个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或者准确说李渊被霍邑困住的可能性不大,宋老生其人并非什么猛将良臣,霍邑也缺少雄厚的防守实力,拿下霍邑对李渊来讲问题并不大。

而从后来史料看,霍邑以南的临汾等地基本上传檄而下,绛郡太守陈叔达更是直接投降李渊,所以除了屈突通镇守的河东郡,山西地区太原以南对李渊来讲压力不大。

而且李渊后来听从了任瑰等人建议蛙跳战术绕开了屈突通进入了关中,为占据关中打下了基础,这个过程中依然还是以李渊为主导,所以李渊从河东打到关中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且从整体上来看,李渊其人在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中也是第一流的存在,在李渊起兵到占据长安这段时间中,有三件事体现出了李渊高超的政治视野和格局,远超其他竞争者。

第一件事是李渊对于人心的把握。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渊作为关陇集团的一员,从小就接受了扎实的教育,政治视野非常的开阔。在他刚决定起兵时,首先就是打开粮仓放粮收拢人心,获得了河东之地,尤其是太原附近民众的支持。同时,李渊也非常罕见的没有受到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门阀观念的局限,该赏就赏,毫不吝啬。《资治通鉴》记载:

渊赏霍邑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人同,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或谏以官太滥,渊曰:“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柰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兵乎!”

当时门阀观念还非常浓重,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但李渊对他们一视同仁,这帮助李渊大军凝聚了底层人民的人心。

第二是清晰的顶层战略。李渊在大事上是非常清醒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这集中体现在他冒险率军渡过黄河直逼长安这件事上。李渊大军占领霍邑之后,山西南边的临汾等地传檄而下,但是占据着河东沟通关中关键渡口的河东却在屈突通的镇守下抵挡着李渊。

古时候行军作战有一个巨大限制就是粮草供应,脆弱的运输线一旦被敌军切断就会让自己陷入巨大被动。但在面对河东的时候,李渊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采取“蛙跳战术”,把河东隋军留在身后,率军从黄河龙门渡口渡河,直插关中。

当时有两种意见,一个是渡河之后继续进攻屈突通,避免把脆弱的背面留给隋军,但李世民等人坚持兵贵神速,要迅速西进占据长安。最后李渊结合两方面的意见,留下部分兵力监视屈突通,率领主力西进,这也为李唐最终首先占据长安打下了基础。

第三则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姿态。虽然史书上记载不明,但许多证据都能证明李渊起兵之时向突厥人称臣,以此换取突厥的支持,这对于出身高贵的李渊来说并不容易。而更明显的例子则是李渊称李密“盟主”忽悠李密的事情。

李渊当时想招降李密,但李密觉得在中原正大杀四方,风头无两,就给李渊回了一封信,说“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意思就是本人不才,但却被天下英雄推为盟主。本来是要招降李密,却吃了个软钉子,但李渊不仅不生气,反而说到:

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

意思是李渊判断此时自己正在西线关中作战,既然李密如此自大,那就恭维他一番,好让他更加自满,替李渊挡住中原的敌人。

再加上合格的军事能力,李渊综合素质要超过王世充、李密、薛举等人,即使与窦建德相比,他所代表的关陇贵族身份在当时的时代也是一个巨大优势。

坐稳关中或被逐出长安?李唐政权危险的创业初期

占领长安问题不大,但失去李世民之后,李渊坐稳关中等地将会是一场艰苦的旅途。缺少李世民的李唐王朝,有极大可能性疆域会局限在川蜀、陇右东部、关中和河东部分地区,中原乃至河北之地很难被纳入李唐统治。

失去李世民,也就是失去了直接的战斗力和军事天花板,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李唐阵营中的角色可以浓缩成一句话,“皇子中的战神,战神中的皇子”,战神与皇子两者相辅相成。

皇子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威望,这也是他超越李靖、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的巨大优势,宋朝时寇准逼着宋真宗北上,就是为了发挥出皇室巨大的号召力,所以当你看到当朝皇帝的二儿子领军冲锋时,这给士兵加的buff那是谁都比不了的,再加上李世民以超一流的军事能力为基础,让他成为了李唐阵营中无可替代的存在。

没有李世民,李渊第一个威胁将来自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西秦。其实早在薛举举兵之后不久,西秦就迅速展开了向关中扩张的行动,意图抢先长安。从这一点来看,薛举是具备相当战略眼光的,而且在历史上薛举曾经让唐朝吃了一场大败仗,西秦集团的军事能力不可小视。

没有李世民的李唐将在长安西北与西秦陷入苦战,可以使用的将领将以李氏宗族的将领为主,包括柴进、李神通、李孝恭等人,但这批人的军事能力并没法很好的压制住薛举。

但李渊依然大概率能战胜薛举的西秦。首先是薛举早死,继位的薛仁杲残暴又没有威望,西秦集团将遇到比较严重的内乱;第二点则是李渊集团拥有远超薛举集团的政治协调沟通能力,真实历史中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第二次对决中依靠坚韧的对峙+雷霆出击击败了薛仁杲,但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助力是李渊策反了突厥人。

根据吴玉贵先生的考证,在与李渊对峙过程中,薛举重要的谋士郝瑗一手策划了西秦与突厥人和梁师都的联合。当时,西秦有兵力30万,李唐虽然占据长安,手下兵力不过13万(李世民的6万与平阳公主带来的7万杂军),而且薛举先是击败唐军八总管,后又击败窦轨、刘感、按住了李叔良的唐朝援军,如果西秦再与长安北边的突厥人以及梁师都联合,那形势对李唐将非常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丰富统治经验的李渊一下子抓住了问题关键,在继续安排李世民出击同时,让光禄卿宇文歆出使突厥,稳住了与突厥人的联盟关系,同时切断西秦联络突厥的图谋。

在没有李世民的情况下,李唐预计会陷入与西秦的艰苦对峙,但李渊同样能够实现与突厥人的联合,避免两面受敌的危险局面,只要再次拖入对峙,薛仁杲集团的稳定性将远不如李唐集团,西秦的灭亡将是大概率事件。

西秦灭亡后,李渊的对手将变成以代北为主要根据地的突厥定杨可汗刘武周。刘武周其人与薛举相似,也是乱世枭雄,刘武周起兵的代北地区,也就是今天山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民族构成复杂,民风彪悍,尤其是与突厥近在咫尺,在武德初年势力很大。

历史上,刘武周政权曾一度占据近乎整个河东地区,李渊起兵的时候安排李元吉镇守太原,被刘武周围困击败,安排救援的裴寂又不是领军作战的料,在武德二年被刘武周击败,李渊当时已经准备放弃河东之地了,如果不是李世民力主劝谏,而且率兵击败刘武周,武德二年李渊就丢掉河东了。

所以,在没有李世民的情况下,河东地区对李渊而言将非常的棘手,近乎无法处理。但事情也并非没有一丝可能性,最大的机会,就是武德二年(619)二月始毕可汗去世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600)出嫁启民可汗的义成公主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业十一年(615)秋隋炀帝被突厥人困在雁门的时候,义成公主就曾经从中斡旋解救,体现出了其作为突厥可贺敦的能量,尤其是始毕可汗死两个月后,义成公主就从窦建德手里接回了隋炀帝萧皇后,而窦建德不仅派人送回了隋朝宗室,更是把宇文化及斩首之后送于义成公主处,这一番恭敬的姿态有窦建德尊隋的原因,但更是义成公主地位的体现。

义成公主对东突厥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之前,突厥人政策是反隋、扶持多路势力,在这之后,突厥人加强了对北方各路反隋势力的整合,武德三年二月,在李世民与刘武周对峙的时候,义成公主策动处罗可汗立隋朝齐王的遗腹子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建立依托于突厥人,并根据隋朝制度建立的政权。义成公主把投奔突厥的内地人都配属给了隋王政道,而且开始要求其他附属突厥的反隋政权统一到隋王之下。

这一政策的重要性在以往被严重低估了。当时隋炀帝身亡不久,隋文帝时期大隋帝国万国来朝的辉煌还在许多人心中,隋朝依然还有一定的号召力,以义成公主、萧皇后、杨政道的身份,打出隋王旗号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而且对于突厥人而言,统筹北方的反隋势力也对其有一定好处,唯一可能产生变数的就是处罗可汗同样不会希望另一个政权和李唐一样,强大到威胁到自己地位。

但以李氏与隋朝杨氏的关系,加上李渊本人成熟的统治艺术,在武德三年他很有可能继续复制真实历史中调动突厥人两边夹击刘武周的局面,从而化解刘武周兵锋直逼潼关,威胁关中的不利局面,可我估计李渊不太可能和真实的历史中一样收复太原,而把雁门马邑留给突厥人,两方的界限应该更靠近南方。

但,缺少李世民的李唐,疆域也将在这个时候达到极限。

唐国or唐朝?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统一之路

假如李渊真的与突厥人协调好了关系,刘武周也将大概率吐出河东之地,乃至和真实历史中一样在被李世民击败后再被突厥人杀死,但这个时候的李渊也很可能达到其扩张的极限,因为剩下的局面,在没有李世民的情况下无人能处理。

从义宁元年(617)进入长安到武德三年(620)(假如)击败刘武周,李唐王朝依然会是当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政权。李世民替李唐解决了最难啃的两块骨头薛举和刘武周,而剩下的疆域基本上是传檄而定。

617年河池郡(陕西凤县)太守萧瑀归降,随后李孝恭击败朱粲进军巴蜀,三十余州归降,詹俊、李仲兖平定西南,关中与西南连成一片;618年郑元璹(音熟)出商洛,马元规进安陆(湖北安陆),河南南阳、湖北襄阳等地降唐,关中平原又和江汉平原连成了一片,李唐有了统一王朝的气象。

当然,这些行动虽然没有李世民的参与,但李世民带领下的唐军接连击败薛举和刘武周,展示出了唐朝强悍的实力也一定有巨大作用,不然这些地方不可能迅速投降。但整体上,这些地区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统治者,地形相对也比较破碎,所以李渊拿下这些地区指日可待。

但剩下的地方,长江中下游的萧銑、杜伏威、辅公袥,中原之地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乃至北方的突厥和臣服于其的梁师都等势力,对李唐来讲都非常吃力。

萧銑是李孝恭挂帅平定的,但实际操刀的是李靖。李靖作为隋末唐初一流的军事家,在李渊进入长安的时候差点被杀,还是李世民保下来的,没有李世民的情况下,李靖命运堪忧。即使能活下来,李渊、李建成父子很难驾驭他,也不会很信任他,所以萧銑打起来会比较费劲。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无疑是东部和河北局势。王世充、窦建德两个人看起来似乎轻易被李世民击败,但抛开李世民来看,李唐阵营中没人能同时处理他俩。李神通当年作为山东安抚大使直接被窦建德俘虏,李密投降之后李勣、郭孝恪名义上已经投降李渊,但一来这两个人也曾被窦建德击败,二来他俩当时还在山东地区,天高皇帝远,说实话要不是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两王,李勣还得犹豫一阵。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很可能形成一超三强的局面,突厥君临北方,李唐镇守关中,王世充、窦建德分别占据中原河北,统一对李唐来讲非常的艰难,尤其是窦建德,这个人在虎牢关前被击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他除了出身低微,综合素质方面是非常强悍的,也很有野心,《旧唐书》记载:

武德元年冬至日,于金城宫设会,有五大鸟降于乐寿,鸟数万从之,经日而去,因改年为五凤。有宗城人献玄珪一枚,景城丞孔德绍曰:“昔夏禹膺箓,天锡玄珪。今瑞与禹同,宜称夏国。”建德从之。

从“五色大鸟”到天降“玄珪”,隋唐之际谶纬之术在政治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元五凤、建国夏国都意味着窦建德已经找到了足够多的儒术人才帮他构建合法性,这对李渊来讲将是巨大威胁,几乎无法处理,李唐极有可能会陷入与王世充、窦建德的对峙中,疆域的扩张也将陷入极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缺少了李世民的李唐上限大大降低了,不仅缺了直接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缺少了一个“伯乐和吸金石”。

说实话,隋末唐初英雄辈出,将才帅才真的不少。但这个时候的英雄人物都贯彻良禽择木而栖的原则,再换、三换乃至四换的情况都大量存在,这个时候,一个有能力、有格局又有前途的皇子意味着什么?有多少人是因为李世民而投靠李唐的,而又因为李世民而发挥出巨大的能力?而这才是缺少李世民,对李唐阵营最大的伤害:

没有了一个一锤定音的人物,也没有了一个吸引驾驭最顶尖人才的伯乐,李唐的上限大大降低了,自保足以,到想要统一天下,乃至与大汉并称汉唐,几乎没有可能了。这不仅对李唐来说损失难以承受,对于经受了三百年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刚要缓过一口气再次走向辉煌的中华民族来讲,同样难以承受。

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千古一帝。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