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八个字,却引发“春秋三传”巨大争议,齐桓公献俘于鲁是为什么?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7-26 08:47:00

《春秋·庄公三十一年》有云:“六月,齐侯来献戎捷。”这一记载,不过短短八个字。然而,就这八个字,却在著名的“春秋三传”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那这条记载究竟是说了什么事,能引发出如此巨大的争议来呢?

庄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63年;齐侯,即齐桓公;“献戎捷”,是说齐桓公讨伐山戎得胜,来鲁国献上战争所获。公元前664年,因为山戎严重威胁到北燕国安全,北燕国向霸主齐桓公求援。为此,齐桓公特意突访鲁国,到济水边与鲁庄公会面,商议讨伐山戎(天津蓟县)事宜。随后不久,齐国就出兵前往讨伐山戎。次年6月,齐国讨伐得胜,班师回国,因为鲁国也曾知晓其事,齐桓公便顺便来鲁国“献戎捷”了。

然而,齐桓公来鲁国“献戎捷”一事,却意外地引发了《左传》的严厉批评:“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周礼•天官•玉府》郑玄有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则曰‘馈’”。既然《左传》称“献”戎捷,那正说明齐桓公尊重鲁国,《左传》为何还要批评齐桓公“非礼”呢?

因为按照当时礼仪,凡诸侯讨伐蛮夷有功,就要献捷于周王;讨伐周王国内部诸侯的反叛有功,则无需献捷。各诸侯国之间,是不能互相献俘的,不合于礼。齐桓公讨伐山戎得胜,是属于讨伐蛮夷之功,可以向周王室献捷,但却不能到鲁国献捷。

正因为如此,《左传》才称齐桓公到鲁国“献戎捷”之举为非礼。

然而,作为“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却对此事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在评价齐桓公讨伐山戎之事时,《谷梁传》就不乏溢美之辞:“齐桓公内无山戎周边国家作为间谍,外无随同作战的其他诸侯国,却勇敢地越千里之地北伐山戎,这是极度危险的。这么说是有责备他的意思吗?是称赞他的。为什么要称赞他?因北燕国是周王室同姓子孙,这些年来朝廷贡赋无法送达,就是山戎阻碍所致。”北燕国作为周王国的一份子,却被山戎欺辱,齐桓公前往救济,当然是急公好义的高尚之举。

正因为对齐国讨伐山戎有高度评价,因而《谷梁传》对于次年齐桓公来鲁国“献戎捷”也给予了正面评价:“《春秋》上说齐桓公来‘献戎捷’,是把齐桓公当作鲁国人看待。不说齐桓公派人来,正是因为把齐桓公当作了鲁国自家人,所以才不说派人来。”

此外,对于“献戎捷”本身,《谷梁传》也有不同记载:“军队所得到的战利品称作‘捷’,这次齐国献上的是‘戎菽’。”所谓“戎菽”,就是蚕豆。《谷梁传》认为齐国不是向鲁国献俘,而是献上了战利品蚕豆。早在西周初,周成王举办成周之会,山戎也曾慕名参加,那时他们所献上的贡品正是山戎特产“戎菽”,也就是蚕豆。(《逸周书·王会》)因而《谷梁传》之说可与历史相互印证,可信度较高。

《左传》斥齐桓公“献戎捷”无礼,《谷梁传》却以鲁国接受齐国“献戎捷”为荣,这样的矛盾却怎么破?

“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又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对于齐桓公讨伐山戎,《公羊传》是多有否定:“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己蹙矣!’”为什么齐侯伐山戎却说“齐人”,正是要贬低齐桓公;因为公羊学派的先师司马子说过:“齐桓公追杀山戎人太过分了!”何休为之注解道:山戎人也是天地所生,原本将他们驱离就可以解北燕国之危,可齐桓公却对山戎来了场大屠杀,这有失仁义之道,所以《公羊传》才会贬低齐桓公伐山戎。

从这看来,“公羊学派”不以蛮夷为异族就特意低看一眼,颇有些“博爱”风范。反倒是对于齐桓公四处乱施霸主威风,“公羊学派”颇有些不满。

所以,对于齐桓公次年来鲁国“献戎捷”,《公羊传》又给出了另一观点:“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齐国是大国,为什么齐桓公要亲自来献戎捷?是为了威慑鲁国。他们怎样来威慑鲁国?把军旗插在俘虏身上从鲁国经过。

以《公羊传》观点,齐桓公的“献戎捷”纯粹就是不安好心,充满了对鲁国的敌意。

可见,《公羊传》对于《春秋》中这八个字的解释,又与其余二传不同。同样的八个字,在“春秋三传”却引发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到底“春秋三传”的解释,哪家才更符合史实,是历史的真相呢?真经是有,可到底哪家才是真解?

找出历史真相的核心关键,就在于梳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

鲁庄公是鲁桓公与齐女文姜之子,十三岁时因为父亲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杀死,不得不紧急上位,作上了国君。从那时起,鲁国与齐国关系就显得不太正常了。齐襄公死后,鲁庄公因支持公子纠争夺君位,不幸得罪了未来的霸主齐桓公。为报复鲁国,齐桓公曾一年内两度讨伐鲁国,但都被鲁国击败。

从此,鲁、齐两国基本断绝了往来。

公元前681年,齐国在管仲改革之后日渐强大,齐桓公约鲁庄公在柯地会盟。可是,鲁庄公与曹刿却在盟会上劫持了齐桓公,逼迫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田地。齐桓公在胁迫下答应了,返还了侵占的鲁国田地。在这次盟会之后,鲁国与齐国关系才稍微走向了正常化。

然而,鲁庄公对于齐桓公的称霸,一直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很少参加齐桓公的盟会。公元前675年,因为鲁国这种冷淡态度,齐桓公还联合宋国、陈国一起攻打了鲁国。面对齐国越来越强大的压力,鲁庄公不得不忍辱负重,于公元前672年与齐国再度结盟。可是,结盟之时,齐桓公本人却不屑参加,只是派出齐国上卿高傒参与盟会。国与国的结盟,鲁国国君亲自参加,可齐国却派出一位大臣,这明显就是对鲁庄公的羞辱!

公元前670年,齐女哀姜嫁入鲁国,鲁、齐再度联姻。两国再度联姻,似乎意味着鲁、齐二国关系已完全走向正常化。可实际上,在迎娶哀姜的过程中,鲁庄公就再次遭受到齐国人的羞辱:他亲自前往齐国接亲,可是哀姜却因鲁庄公曾经承诺挚爱孟任作夫人,极度不满,居然不肯和他一起回到鲁国!前去迎亲,新娘却不肯上花轿,鲁庄公只得无奈地先回到了鲁国,成为东周江湖的一大笑话!

迫于实力,鲁庄公不得不臣服于齐。但他遭受齐人这么多次羞辱,内心却未必真正心服。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来鲁国与鲁庄公商议讨伐山戎之事,就是期望鲁国能加入,助齐国一臂之力。可是,山戎路途遥远,地理环境恶劣,这一趟出征消耗必然巨大,令鲁庄公望而却步。更何况,前一年发生的一桩意外,突然又唤起了鲁庄公对齐国的仇恨——这就是姑姑纪叔姬的去世。纪国作为鲁国盟友,当年就是在鲁庄公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地被齐国强行吞并;姑姑的死,当年那段极为屈辱的岁月又重新浮现在鲁庄公心头。因此,虽然霸主齐桓公亲自上门邀约,可鲁庄公还是当面回绝了他!

被鲁庄公回绝后的齐桓公,虽然极为生气,但却无可奈何。所以,公元前664年底,齐国不得不独自踏上了讨伐山戎的征程。由此,《谷梁传》称齐桓公此行是“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齐桓公北伐山戎,经历了千难万险,不但曾迷惑失道,还曾断水缺粮,可后来还是大难不死,最终讨伐成功。因而,在齐国军队胜利班师之时,经历了诸多苦难的齐桓公对于鲁国不肯出手相助也就更加痛恨了。

因此,虽然山戎在齐国之北,鲁国在齐国之南,但齐桓公还是命令军队特意绕道鲁国,向鲁国“献戎捷”——这当然不是向鲁国示好,而是前来示威:下次鲁国敢再不听令,山戎就是鲁国的榜样!

所以,《公羊传》之说,才更加符合史实:齐国军队将军旗插在战俘身上从鲁国过境,这样“献戎捷”方式,当然不可能是尊敬鲁国!

因为齐国的强大压力,鲁庄公抑郁成疾,于公元前662年8月病入膏肓而亡。这一年鲁庄公才不过四十四岁,只比近亲结婚而生的晋文公多活了一年!如果不是长年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鲁庄公怎么可能这么早就去世了呢?

因此这才是历史的真相:齐国来鲁国“献戎捷”,并不是尊重鲁国,而是为了威慑鲁国。《春秋》中这八个字,《公羊传》才得到了真解!
0 阅读:128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