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复兴本质上是一幻象,错过吴起变法最为可惜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7-25 16:05:49

楚国首次遭遇灭国危机,与楚昭王密切关系,但实际上又与他不是太相关。楚平王在世时,在谗臣费无忌怂恿之下,强娶了原本嫁给太子建的秦女为妻,生下了楚昭王。其后又因费无忌的谗言,楚平王逼走了太子建,并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一家灭门,迫使伍奢之子伍员带着仇恨逃到了吴国。楚平王晚年,又下出了最为致命的一招棋——任命囊瓦为楚国令尹。囊瓦是楚共王时期的名臣子囊之孙;正因为子囊忠君爱国的名声,囊瓦才会被楚平王看中,当上了令尹。

可俗话说得好,“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会飞的也不一定是天使”。

虽然是忠臣之后,可楚平王死后囊瓦的权力无人制衡,他迅速迈向了腐化堕落。执政期间,囊瓦不但无辜杀戮贤良大臣,还肆意扣押盟国国君,令楚国政局日趋恶化。另一方面,逃入吴国的伍子胥则卧薪尝胆,长时间推动吴人伐楚,最终辅佐阖闾篡夺了王位,正式踏上了复仇之旅。

公元前506年冬,吴、蔡、唐三国大军突然行动,攻入了楚国。结果,昏庸无能的囊瓦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被吴人一举击溃,势不可挡的吴军一路杀入了楚国郢都!年仅十六、七岁的楚昭王被迫逃离了郢都,惶惶如丧家之犬,尝尽了四处流亡的苦痛。

以此而言,楚国首次遭遇灭国危机,是楚平王的失政造成:不但逼走了伍子胥,还错用了昏庸无能的囊瓦。所以说,这次国难虽然是发生在楚昭王执政时期,却可以说与楚昭王不太相关。毕竟,楚昭王继位时才六、七岁,远未成年。

不过,经历过这次国难后,楚昭王却快速成熟起来了。回到郢都后,在两位兄长令尹子西、司马子期辅佐之下,楚昭王团结楚人、励精图治,最终死在了援救盟友陈国的征途上!在得知了楚昭王临终前种种行为后,连孔老夫子都对他赞不绝口:“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国君死后竟然能得到圣人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楚国政局完全摆脱了旧日囊瓦执政的阴影,开始踏上了复兴之旅。

楚昭王在前线去世,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为防止混乱,秘不发丧,迅速立越女之子章为王,是为楚惠王。楚昭王去世时,不超过三十五岁;所以楚惠王继位时,年龄肯定也不大,国事都由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二人主导。

虽然子西与子期兄弟俩对公室忠心耿耿,但由于执政理念上的缺陷,又给楚国招来了一场横祸。因为顾念兄长太子建儿子胜流亡异国他乡,子西在公元前487年将他招了回来。其后,子西又把堂侄封在楚、吴边境的白邑(今河南息县东),从此王孙胜被称作白公胜。

白公胜回到楚国后,因为太子建当年是被郑人所杀,频繁向子西请求伐郑。子西虽然满口应承下来,却迫于形势,屡屡食言。白公胜见心愿不能达成,怒上心头。公元前479年7月,白公胜借伐吴大胜的由头回到郢都,当朝发起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一度挟持了楚惠王、试图改立国君!

令尹、司马纷纷被杀,楚王又被叛党挟持,刚遭遇灭国之祸不到三十年的楚国,再度面临一场巨变!

幸好此时叶公子高挺身而出,率领楚人迅速平定这场叛乱,才没让局势继续恶化。此后,叶公一人身兼令尹、司马两职,成为楚国历史上第二位非公族令尹。

然而,传统上楚国都是公族掌权;尤其令尹、司马二职,几乎没有非公族人士担任。上次非公族人士担任令尹,还得追溯到楚文王时期的南申国战俘彭仲爽。还没去世时,子西曾亲口说:“王孙胜就像是一颗鸟卵,我像翅膀一样护佑着他成长;况且我死之后,楚国的令尹、司马之位,不是王孙胜还有谁呢?”如果白公胜没有作乱,下任令尹就非他莫属。

因此,在强大公族势力的隐隐威慑之下,叶公子高很快就把令尹、司马让给了子西与子期的儿子。

楚昭王时期的令尹囊瓦,导致了楚国灭国之祸;楚惠王前期的令尹子西,一手促成了白公胜之乱;子西看中的未来令尹,又亲手主导了一场大乱。公族出身的囊瓦、子西、白公胜,混乱了楚国;治国之才不下于他们叶公子高,却被迫早早让位——楚国的用人唯亲,可谓根深蒂固!

虽然遭遇了种种混乱,可楚国的基业犹在。

此时,晋国六卿之乱后,诸侯纷纷叛离,霸业不保;吴国虽然称霸成功,但很快被越国背后偷袭,夫差身死而国灭;越王勾践灭吴后,虽然称霸东周,却无心越过江淮,向中原扩张势力。

整个东周都处在新旧势力交换的权力空白期,楚国趁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速度: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吞并了陈国;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又把迁徙到州来(今安徽凤台)的蔡国给灭了,报了当年灭国之祸的一箭之仇;公元前445年,楚国又灭了杞国(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领土越过江、淮,一直扩张到泗水边……。

如此迅速的扩张态势,看来楚国已完全脱离了春秋晚期、战国初的种种混乱局面,正式踏上了复兴之旅。

然而,接下来的历史表明,楚国复兴不过是一场幻象。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次年,楚国再度北伐,消灭了莒国。这也许是战国早期楚国最后的辉煌。

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楚声王继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位列诸侯,三晋崛起,东周局势发生了巨变。这时,楚国莫名其妙地又一次遭遇国难:楚声王继位才六年,就突然死于盗贼之手,其后楚悼王继位成为国君。

从楚简王到楚声王,共三十余年时间,楚国发展都停滞不前,在列强竞争日趋激烈、三晋异军突起的战国时代,这无疑于逆水行舟。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三晋伐楚,攻入了桑丘(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西北);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国替郑国攻打韩国,攻占了负黍(今山西阳城西南);可两年后,三晋就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中牟南)大败楚军。大梁之败,令楚国损失巨大。为避免腹背受敌,楚悼王被迫以丰厚的财物贿赂秦人,与秦国讲和!

号称东周第一大国,却对分裂后的三晋屡屡战败,这深刻地证明了楚国的大而不强。楚惠王时期楚国的复兴,仅仅是趁列强发展的间隙期欺凌弱小,并不是楚国自身的肌肉变得更加强壮了。从这一角度而言,楚国在战国初的复兴,不过是个虚无的幻象。

对比楚国,三晋虽然分裂了晋国,但分裂之后韩、赵、魏却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为应对分晋后的种种挑战,三晋的统治者积极变法图强,令新生的三晋相比笨拙的楚国,更显现出一派生机。在三晋中,魏文侯率先进行了李悝变法,坚持任贤用能,团结韩、赵二国,令魏国国力不断增强,坐上了东周霸主之位。

长期缺乏变革的楚国,面对日新月异的三晋,岂能不落下风?

楚国屡屡战败,执政的楚悼王也意识到了危机,也开始积极寻求改变。

刚好此时魏国发生大变故,魏文侯去世,其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继位后,对父亲留下的诸多大臣都不再信任。其后在公叔痤挑拨离间下,吴起被迫出走魏国。

早就听说过吴起盛名的楚悼王大喜,派人将他迎入了楚国。楚悼王先任命吴起为宛地(今河南南阳)之守;一年后,又提拔吴起为令尹,让吴起成为楚国史上第三位异族令尹。

当上令尹后,在楚悼王全力支持下,吴起果断地开始变法。

楚国的强盛,是得益于春秋初期的县制改革;但楚国的衰落,却是由于宗族势力过于强大,阻碍了大多数“楚材”的仕途晋升空间。针对这一弊端,吴起首先提出了废除公族中的疏远分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以抚养战斗之士。

其次,楚国虽然号称东周第一大国,人口众多,但楚军士卒的军事素养并不高。后世张仪曾如此评价楚兵:“士卒虽然众多,但大多容易溃败,难以打硬仗”。曾经建立起“魏武卒”的吴起,又在楚国推出了“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的强兵之策。

其三,楚国阶层固化严重,大小官员人浮于事。为此,吴起提出取消及减少各级官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员,节省下来的费用用来选拔和训练士卒。

最后,参考李悝变法的成果,吴起提倡“明法审令”,禁止一切游说之士干扰新法。

吴起变法,处处针对楚国弊端,对于逐渐显现出颓势的老牌霸主楚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吴起担任令尹期间,楚国一度北却三晋,南平百越,西伐秦,显现出复兴的态势。

眼看吴起变法给楚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最大的意外却突然降临了:吴起刚当上令尹一年,楚悼王就不幸去世。那些利益受损的楚国公族趁势发起叛乱,攻杀了吴起!楚国的变法历程,被迫中止。

吴起变法虽然意外中止,却让楚国其后三代都享受到了变法的成果。楚怀王时,楚国一度凭借实力被列国公推为“纵长”,率领诸侯与秦国对抗。

不过,从战国中、后期屈、昭、景三族左右了楚国政坛来看,公族势力已再度崛起,楚国很快就踏上了阶层固化的老路。这令楚国难以吸引到东周最为优秀的人才,在与秦国的竞争中逐渐落在了下风,再也无法抬头。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强大的楚国明显经历了数次波峰与波谷。每次波峰的到来,都让人看到了楚国复兴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波谷,却令人清醒地发现,楚国还是原来那个楚国,肌体并未发生质的变化。每次楚国的“复兴”,都是旧日腐化的公族势力在各类内外患难中被清洗、新生公族势力借机努力壮大自身的结果;一旦新生公族势力发展到了天花板,楚国随之又跌入了谷底。每次复兴都未能突破制度化的桎梏,这样的复兴,其本质就是一种幻象。缺乏了对宗法制的彻底变革,令庞大的楚国难以在县制改革成功后再上一个台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悲哀?

所以说,错过了吴起变法,楚国也就错过了自己的未来——这也许是楚人最为可惜的一次抉择吧?

1 阅读:117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