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不过是替罪羊:赵王一句“卷甲而趋之”,送赵军入白起圈套

欲云谈史论今 2022-10-16 20:11:12

公元前261年,秦国突然发生一场严重的饥荒。刚担任相国数年的范雎得知民间灾情严重,马上向秦昭王请求道:“五苑中草木茂盛,蔬菜、橡果、枣栗都足以养活百姓,请您将这些发放给百姓。”

大灾大难面前,任何一国执政者都会发放救济,让百姓渡过难关,这也是收买人心的绝佳时机。

可秦昭王听后,却说:“我们秦国的法律,让有功的民众接受赏赐,让有罪的民众得到诛杀。发放五苑蔬果草木的做法,是让有功的民众和无功的民众都得到赏赐,这将使国家陷入混乱。所以,与其发放五苑蔬果让国家陷入混乱,不如不发而让国家安定!”

百姓正在忍饥挨饿,可秦昭王却拒绝救济——如果这番对话传了出去,不知要被多少秦人背地里辱骂?

不过,秦昭王之所以这么决绝,是因为他另有打算。

这几年来,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策略,秦国先臣服了魏国,后又数次出兵将韩国截成三段,迫使韩桓惠王主动献出了上党郡。可不想,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投降秦国,转而将上党送给了赵国。

上党,号称“天下之脊”。只要占领此处,秦国就能鸟瞰山东六国,在战略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范雎“远交近攻”数年,最重要的目的,也是要夺取这块战略要地。眼看就要吃到嘴里的“肥肉”,居然让赵国白捡了便宜,秦昭王能不生气吗?

所以,在得知赵人收下韩国上党后,秦昭王就已下定决心与赵国再次开战了。为彻底打消韩国的非分之想,秦昭王先派军攻占了缑氏(今河南登封西北)、纶(今河南登封西南),隐隐震慑韩国都城新郑。同时,秦国又派大军攻打上党,试图阻止赵人接收。

大战在即,秦昭王之所以不愿赈灾,就是要驱使秦国百姓踊跃上战场建功,这样才能赢得口粮,度过饥荒!为此,秦昭王还特意宣布,参与上党作战的士卒,有军功则全部封赏上等土地,来进一步激励百姓踊跃参战。

在秦国,饥荒都成了秦王驱使百姓上战场立功的手段。

可在赵国,赵孝成王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接收上党的巨大风险。当冯亭献出上党时,赵人大多只看到了利益:“用兵征战一年,往往还攻不下一座城池;现在坐在家中就得上党十七座城池,这可是天大的利益!”所以,赵孝成王慷慨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大将廉颇接收了上党。

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正式攻打上党。廉颇前往应战,驻扎在长平(长平故城,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二十一里处)。4月,赵军士卒与秦军斥候遭遇,秦斥候竟然杀死了一位赵国裨将。6月,秦军凶猛地突破了赵军防线,攻克了两个堡垒,俘虏了四名赵军尉官。7月,见秦军势不可挡,廉颇被迫转入防御,先在丹水以西修筑了一处壁垒(此一壁垒在丹水西,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约六里处)想在此与秦军形成长期对峙。可秦军进攻犀利无比,再次攻破赵军营垒,夺取了西壁垒,又俘获两名赵军尉官。为了让家人能在大饥荒中幸存,秦军将士人人都成了恶狼猛虎,杀得赵军连连败退。

连战连败之后,廉颇干脆彻底退守丹水东岸,又修建起一处营垒(此处即赵军东壁垒,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约五里处),再也不肯出战了。前有丹水作为天险,背靠赵国上党(今山西长子、壶关以北的上党盆地一带),又分派精兵扼守几处交通要塞,廉颇已然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至此,秦、赵争夺上党之战进入了艰难而枯燥乏味的相持阶段,长达一年。

刚遭遇严重饥荒的秦国,其实最害怕的就是战事久拖不决。长平距离赵国近,可距离秦国本土却相当遥远。如此长距离,对秦军后勤补给构成了极大考验。所以,见赵军始终龟缩在丹水东岸拒不出战,秦军上下都叫苦不迭。

该怎么来对付廉颇的“龟缩”大法?

就在秦军上下都叫苦不迭之时,赵国内部也对廉颇生出了不满。

上党位于在太行山上,赵军的补给要通过蜿蜒曲折的山路,运输难度极大。自接收韩国上党郡以来,赵国已在此地耗费了太多资源,国力也难以承受了。眼看在长平战事久拖不决,赵孝成王也沉不住气了,多次派人去指责廉颇,督促他尽快出战。可廉颇却自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始终不愿冒险出战。

战事之初,廉颇就屡屡受挫;现在战事又陷入僵局、打成了消耗战,是不是因为廉颇太老、不能再战了?

此时此刻,赵孝成王终于有些后悔了:早知会引来这么大麻烦,当初就不该接收上党!

究竟该如何破解这一僵局?

为此,赵孝成王特意找来楼昌和虞卿,商讨下一步的计划。赵孝成王这次没有再找平原君和平阳君商议,想来他俩也是束手无策了。

见到两人后,赵孝成王先开口问道:“军队没能打胜战,还死了一名都尉,寡人想派全部兵力与秦军决战,两位怎么看?”在赵孝成王看来,与其长期消耗,还不如速战速决。

楼昌立刻起身反对:“这可没什么好处,不如派出一位尊贵使者前往秦国议和。”

一旁的虞卿听了,却不赞同:“那些主张讲和的人,是认为不讲和赵军一定会败。然而,现在的局势,决定和与不和的权利是掌控在秦国手中。况且,以大王来看,秦国是想彻底击溃赵军还是不想?”

赵孝成王毫不犹豫地回答:“秦国当然想不遗余力地击跨赵国。”

虞卿这才继续说:“那大王姑且听从下臣,派使者携重宝去结交楚、魏二国。楚、魏想得到大王的宝物,一定会接纳赵国使者。赵使一旦进入楚、魏,秦国就会怀疑天下又将合纵,必定会生出惧心。这样,才可以操作与秦议和之事!”

赵孝成王刚即位时,虞卿曾舍弃相国之位,与魏齐一起逃离了赵国。虞卿这么做,使得赵孝成王不得不单独面对平原君被秦扣押、秦军大举入侵的困局。如今事情已过去六、七年,可赵孝成王还是对虞卿心存芥蒂。况且,虞卿之计需要数月时间来实施,赵孝成王也确实是等不起了。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马上向秦求和。

为此,赵孝成王与先前反对接收上党的平阳君赵豹多次商议,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秦人似乎也没有关上议和的大门,接纳了郑朱。

赵孝成王有些欣喜地对虞卿说:“寡人派平阳君主导议和,秦国已接纳了郑朱。您以为如何?”

可虞卿却依然不太乐观:“大王必定无法得到秦国的议和,赵国军队也必将大败,天下诸侯祝贺战胜的人都将去秦国了!”

见赵孝成王不太相信,虞卿继续分析道:“郑朱,是赵国的贵人。他进入秦国议和,秦王和应侯一定会把此事展示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二国以为赵国将与秦议和,就一定不会援助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无人援助大王,那么这次议和就注定无法成功!”

长平的巨大消耗,让秦国也有些承受不起了。可郑朱一来,就让秦昭王和范雎看出赵国此时也是外强中干,怎么还会答应议和?结果,郑朱在秦国空等了许久,却始终没能与秦人达成议和。

秦国不同意议和,战事就得继续下去。

为此,赵孝成王又向齐国请求粮食援救;可在秦国威胁下,齐国根本不敢援助赵国。

外交上四处碰壁,这让赵孝成王再也难以忍受了:廉颇虽然是赵国最资深的战将,却不是唯一的战将;既然廉颇无法取得突破,就该让其他人去试试。刚好此时,秦国派人到赵国到处散布流言:“秦人最为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当年阏与之战,包括廉颇在内的众多将领都说不可救,可赵奢却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突然长途奔袭一举而战胜了秦军。如今赵奢虽已过世,可他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连赵奢生前都无法难倒他。虽然赵括从未取得大战功,但虎父无犬子,为何不让他一试?

于是,在公元前259年,赵孝成不顾众人劝阻,启用赵括为将,准备放手一博。

赵括一到前线,就秉承赵孝成王速战速决的意旨,改变了廉颇的兵力部署,完全放弃了赵军后防线上的各处重要关塞,将全部兵力都集中到长平前线,准备与秦军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在赵孝成王和赵括眼里,只要能发挥赵奢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精神,赵、秦正面对决的胜负就是五五开,谁还怕谁?

得知赵括取代了廉颇,秦昭王却秘密下令白起赶到长平前线,取代王龁而成了秦军主将。为防泄密,秦昭王还特别强调,谁敢泄露白起为主将、杀无赦!

等全部主力到达前线后,赵括立即下令赵军渡过丹水,主动出击、攻打秦军。见赵军来势汹汹,白起将计就计,先命秦军诈败而退,放任赵军夺回了之前廉颇修筑的西壁垒。夺下西壁垒后,不知深浅的赵括又命令渡河部队继续追击,前往攻打秦军大本营。在此,赵军遭遇秦军顽强抵抗,再也无法前进半步。

趁着赵括只顾进攻,白起却暗中另派两支奇兵共二万五千人,分别绕道长平之后和赵军侧翼,轻松攻占了赵军空虚的后防线,截断了赵军退路。趁着赵括还没反应过来,白起又派骑兵五千人,沿着丹水河岸不断发起冲击,阻止赵军渡河,把赵军位于丹水东、西两岸壁垒的联系也彻底切断了。

白起当然不会如赵括所愿,与赵军展开正面决战,他只想瓮中捉鳖!

得知白起成功包围了赵国大军,秦昭王大喜,立刻赶往河内(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之前为韩国领土),赐予民众爵位各一级,征召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奔赴长平前线,彻底阻断赵军援救和粮道。

战局至此,赵括大军彻底落入了白起圈套,再也难以脱身。

被围困四十六天后,断粮的赵军士卒被迫残杀同伴来当食物。此时,赵括再也坐不住了,指挥大军分四路连环冲击,想突破秦军防线,却被秦军射杀!

主将一死,赵军顿时丧失了斗志,全部投降了秦军。最终,秦军包围圈内的四十万赵人,包括军队士卒和后勤人员,大多被白起坑杀在长平,仅有二百四十位较为年幼的人被放回了赵国。

赵括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发挥父亲那样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精神,积极寻求与秦军正面对决,长平之战的胜者就未必是秦国。可关键在于,“战神”白起根本就不屑于打这种没把握的正面大决战。他反倒是利用赵括这种急于求战的心态,顺势设下一个陷阱,诱导赵国大军钻入了秦军的包围圈,成功实现了瓮中捉鳖!

然而,长平之败是该怪罪赵括的指挥不利吗?

早在与楼昌、虞卿等人商议时,赵孝成王就已提出,要“卷甲而趋之”与秦决战;赵括不过是他这一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以此而言,赵孝成王才是将赵军送入白起圈套的罪魁祸首,赵括不过是他的替罪羊。

1 阅读:350
评论列表
  • 2022-10-26 11:30

    背锅侠吗?赵括熟读兵书之人,将者为兵而生,他把兵带入死地,作为前线最高军事主官大军覆灭他有百分之百的责任,放到哪个朝代都是诛族之罪。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回复:
    先秦时期,有被冤杀的,有不战而逃被杀的,有战败自杀的,但是,没有一个因为战败被处死的,更没有被族诛的
  • 2022-10-30 01:13

    背个屁锅,丹河东简直是天下最佳防线,秦军来再多人,都属添油。因为秦军没法在丹河西岸集结优势兵力攻打丹河东防线。

  • 2022-10-23 22:20

    赵括应该是背锅侠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是的。。
  • 2022-10-31 11:26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攻上党的时候,赵王犹豫不决。平原君说,没事,秦国不敢来打,结果秦军来了。长平之战,赵王犹豫,平原君又说,必须用廉颇,不能用赵括。你要是赵王,你还敢信平原君么?[得瑟]

  • 2022-11-15 14:04

    可惜这时的李牧还没资格独挡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