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指导工匠做弓,暗藏邯郸大败缘由,人生得意后他做错了什么?

欲云谈史论今 2022-11-06 19:47:52

这天,秦昭王坐在朝堂之上,不断地叹气。范雎见了,马上关心地上前询问:“下臣听说,主上忧虑则是臣下之辱;主上受辱那臣下就应为之而死。今天大王临朝而忧,下臣请求治罪!”秦昭王看看了范雎,缓缓地说道:“楚国剑极其锋利,可他们的倡优却很拙劣。楚剑锋利,就意味着楚国士人大多彪悍;倡优拙劣,说明楚人思虑极远。思虑远又能用猛士,我担心楚人会图谋秦国!如今武安君已死,郑安平等人又叛国,秦国可谓是内无良将,外多强敌,这就是我忧心的事!”

武安君白起,是被秦昭王与范雎联手逼迫而死。可在邯郸战败后,秦昭王反思白起所说的种种,才猛然醒悟他的话都是金玉良言。人们都称白起为“战神”,他平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并非是因为白起拥有什么“超人”能力,而是他能清晰地判断出哪些战应该打、哪些战不应该打。可惜,秦昭王与范雎却误以为他是恃功自傲讲价钱,最终让秦国白白损失了一位大将!

白起死后,秦昭王与范雎将王陵、王龁、张唐等人轮番派上战场,结果赵人却顽强地抵抗了三年。后来,在诸侯援军有力配合之下,赵人击溃了秦军,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更令范雎难堪的是,他的亲信郑安平还在前线率军投敌,成了赵国的武阳君!

邯郸战败后,为防范雎难堪,秦昭王还特意在朝中下令:“谁再敢讨论郑安平之事,就以郑安平之罪来惩罚他!”

可现在秦昭王不但重提郑安平,言语中还在惋惜白起之死,这让范雎如何能不胆战心惊?数年前,秦昭王为了替范雎报仇,曾下令在整个东周追杀魏齐;可现在,言谈之间却处处露出机锋来刺激范雎,为什么两人的关系会恶化到这种地步?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范雎的另一位好友王稽。

邯郸之战过程中,王稽自恃背后有人,对前方军士十分粗暴。结果邯郸之战两年后,众多军士纷纷造谣称王稽造反,秦昭王因此将他诛杀!

郑安平是范雎所荐,结果战场投敌;王稽也是范雎所荐,结果又因私通诸侯而获罪。秦法规定,举荐他人而被举荐人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同罪。前一次郑安平叛国,秦昭王还能原谅范雎;可现在王稽竟也是如此,秦昭王顿时怒了,就想将范雎一起杀了!

看出秦昭王心思,范雎赶忙主动上前请死:“下臣原本是东方偏僻之地的下贱人,在魏国获罪,逃亡来到秦国。下臣没有诸侯作后援,也没有亲近的王侯朋友,是大王您将我从流亡中提拔上来,让我主持国家大事。天下人都知道我的身世,也知道大王对我的提拔。如今我遭受谗言,有人认为我与罪人王稽同声同气。但如果大王明令处死我,这倒让天下人看出大王提拔重用我是一个错误,诸侯必定会对此议论纷纷。下臣请求大王赐给我毒药,并恩准我以相国之礼下葬,这样大王既可治我的罪,又没有用人失误的名声!”

范雎这番以退为进的话,果然起效。当年秦昭王之所以重用范雎,就是为了赶走了舅舅魏冉等等权贵。魏冉等人掌权时,秦国虽然也出现过小波折,但从未经历过邯郸这么窝囊的大败战。现在重用范雎没几年,白起无辜而死、邯郸战败、郑安平投敌、王稽私通诸侯等等丑闻层出不穷,让秦昭王脸上无光。现在再公开处死范雎,不等于秦昭王公开承认自己用人失误了吗?

想到这,秦昭王马上转变了态度:“说的有道理!”于是,秦昭王并没有杀范雎,反而是继续善待他。

虽然面子上依然是君臣和睦相处,可内心深处的防范和猜忌已生,再也无法弥合。秦昭王这次慨叹楚人将会图谋秦国,就是在故意刺激范雎:“战神”白起走了后,谁还能替秦国摆平楚国?

听到这,心中有愧的范雎无以为答,只能默默地退下了。望着范雎离开的背影,秦昭王的眼神极为复杂:这位曾经的重臣,还值得信任吗?

事实上,在郑安平投降后,秦昭王就已经对范雎生出了疑心。

当年范雎刚被秦昭王重用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东扩策略,结果大获成功。为奖励范雎之功,秦昭王将应(今河南宝丰县南)分封给他。从此,范雎又被尊称为应侯。可秦军邯郸战败之后,一时间山东合纵势力大增,韩国也趁机对秦发起进攻,攻占了汝水以南的大片土地。而应,恰好就在汝水之南。

得知此事,秦昭王就问范雎:“您丢失了封国,现在发愁吗?”

郑安平投降后,范雎早就是天天如履薄冰,哪里还敢说真心话,答道:“下臣不发愁。”

秦昭王有些不信:“为什么呢?”

范雎没有直接回答,却讲起了一个故事:“魏国有位名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夭亡,他却丝毫都不哀伤。他的家宰问:‘您疼爱自己的儿子,可谓是天下少有。可现在您的儿子死了,您却一点都不哀伤,这是为什么?’东门吴答道:‘我原来是没有儿子的人,没有儿子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忧伤;现在儿子死了,就和没有生儿子时一样,我又有什么可忧伤的呢?’我当初也是平民百姓之子,当平民百姓之子时没什么忧愁;现在失去了汝南的封国,心情就和失去儿子的东门吴一样,我为什么要发愁呢?”

范雎这番话,看似洒脱,可却违背人之常情:哪有自己儿子死了一点都不悲伤的人?易牙等人做非人情之事,遭到管仲怀疑;乐羊为非人情之事,又遭魏文侯怀疑。范雎这么一类比,秦昭王的疑心病反而更重了。

于是,秦昭王又找来大臣蒙傲,对他说:“秦国要是有一座城池被围,我都会寝食难安。可现在应侯失去了封邑却说不发愁,这是真心话吗?”

蒙傲,即蒙骜,原本是齐国人,为后世秦国名将蒙恬的爷爷。见国君怀疑范雎,蒙傲毫不含糊地表明了立场:“请让我去探听一下他的真情。”

蒙傲见到了范雎,故意夸张地对他说:“我想去死!”

见蒙傲如此,范雎有些莫名其妙:“你说的是什么啊?”

蒙傲装出沮丧的样子说:“大王尊您为师长,天下无人不知,何况是秦国之人!如今我蒙傲被任命为秦将,统率着秦兵,我原以为韩国弱小,没想到他们竟敢违逆秦国,抢占您的封邑,这样我还活着干什么?还不如去死!”

听到这,范雎才明白过来,蒙傲这是来表忠心的。因为郑安平的投降,范雎如今在朝中饱受猜忌;难得有一名武将主动来投靠,范雎心里倍感安慰。于是,他主动下拜,对蒙傲说:“希望把这事委托给您!”

从范雎府邸一出来,蒙傲就把这事告诉了秦昭王。

从此以后,每次范雎一谈到韩国之事,秦昭王都不听信,总以为他是为了夺回自己的封地。虽然范雎还是秦相,但他与秦昭王之间的芥蒂就已经产生了。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时,秦昭王对他无话不听;到如今君臣却猜忌甚深,范雎到底是做错了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范雎上下其手害死了白起。后来邯郸战败后,秦昭王意识到白起是被冤杀,所以才会对范雎起了疑心。然而,由于白起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来,两人关系异常密切。对舅舅甚为忌惮的秦昭王,未尝就不想除掉白起以绝后患。

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邯郸之败证明,范雎对秦国已失去了价值。

邯郸大败前,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让秦国获得了巨大利益;长平之战的胜利,更是让范雎的人生到达了顶峰。为什么秦国仕途的最初几年范雎能取得巨大成功?

核心就在于他能发挥自身在战略眼光上的特长,对穰侯时代的政策进行纠偏,让秦国的东扩进程重新踏上了正确道路。

可取得成功之后,范雎的心态却发生了巨变。

一次,范雎见工匠在制弓,就上前进行指导:“弓被折断,一定是在它制作接近完成时,而不是在制作开始之时。工匠在制弓时,都是先把弓弩放在校型工具中定型三十天后才上弓弦,然后不等一天就开始射箭,这是开始时缓慢而使用时却急促,怎么能不折断?我这次做弓不能这样。先用校型工具定型一天,上弦后三十天才可以射箭,这就是开始时急促而最后有节制。”面对相国,制弓匠人不敢辩驳,老老实实地按照范雎要求去做。结果,这批弓在后来使用时全都折断了!

人生得意之后,范雎心态急剧膨胀,任何事务,不管懂不懂,都想插手。连制作弓箭这类高度专业化的事务,范雎都强行要求别人按自己心意行事;而盲目插手自身不擅长领域的事务,这才是他遭遇人生滑铁卢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范雎指导工匠做弓一事,就暗藏了秦军邯郸大败的缘由——如果邯郸之战前能虚心听从白起这种军事专门人才的意见,范雎又何至于失败?

因此,秦昭王之所以对范雎产生疑心,不是因为误杀白起,根本还是因为范雎无法再为秦国创造更大的利益。

0 阅读: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