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一句谣言,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罪人不是齐桓公而是他!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7-13 20:09:40

公元前644年冬,山东半岛上一小国鄫国突然向霸主齐桓公发出求救信号。鄫国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兰陵县境内,为夏朝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边缘,临近淮河流域,鄫国时常都受到淮夷威胁。

作为江湖“带头大哥”,小弟有难,当然不能不管。这年12月,齐桓公专门召集诸侯在淮水边开会,准备救援鄫国,且讨论诸侯国向东发展的策略。同时,齐桓公也召募了大量人力为鄫国筑城,以加强其防御能力。

然而,此时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某天夜里,突然有人登上一处小山丘,大喊一声:“齐国动乱了!”瞬时间,诸侯们都人心浮动,议论纷纷。齐桓公也被这声高喊吓得不轻,急忙解散了诸侯盟会,赶回齐国去查看究竟。为鄫国筑城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

以《左传》记载,所谓的“齐国有乱”,纯粹就是一句谣言——齐国此时根本就没有发生动乱。这是当时参与筑城的役人忍受不了寒冬腊月劳作的辛苦,所以才不惜造谣生事。

这么一句毫无根据的谣言,就令诸侯盟会突然解体;更为关键的是,次年齐桓公就去世了,淮水之会也就成为齐桓公生前最后一次诸侯盟会,某种程度上也就是齐国霸业的终点——黑夜中的一句谣言,就能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究竟谁才是罪魁祸首?

传统上,人们都认为这是齐桓公本人的过错。

在管仲即将去世之时,齐桓公前往探望,问他:“仲父您的病情恶化了,还有什么嘱托想对寡人说的吗?”管仲回答:“即便您不问,我也有话禀告。不过,恐怕您做不到。”

齐桓公觉得有些惊讶:“仲父让我往东就往东,让我往西就往西,仲父对我说的话,我怎敢不听?”见齐桓公如此,管仲才正容回答:“我希望您把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辞退掉!”

易牙,是专门负责齐桓公膳食的大厨:齐桓公曾经感叹没有吃过人肉,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烝了再献给齐桓公;竖刁,是替齐桓公管理后宫的阉人:因为听说齐桓公好色且妒忌心重,他干脆自阉了替齐桓公管理后宫;公子开方是为国人,来到齐国当大夫:虽然卫国与齐国是邻国,但他到齐国后十五年都没回家探望过父母;堂巫则是专门替齐桓公调理身体的私人医生,齐桓公更是时时刻刻都离不了。

管仲认为,杀儿子、自残、十五年不探亲等等都是违背人性之举,这些齐桓公身边的宠臣在人品上都有重大缺失,所以他才会在临终前郑重其事地让齐桓公将这四人辞退。

对于仲父的临终遗言,齐桓公当然不敢怠慢,当即照办。可是,堂巫被驱逐之后,齐桓公立刻身体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小毛病不断;易牙离开了后,齐桓公的饮食就不调;竖刁走后,后宫天天混乱不堪;公子开方被罢黜,整个朝廷都没了条理……。离开了这四人,齐桓公顿时万事不顺;没办法,他不得不重新启用了这四人。

一年之后,这四人作乱,将齐桓公包围在宫殿内不得外出,饮食都无人侍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一位宫女从狗洞爬入宫殿去见齐桓公,齐桓公问她为什么没人倒水送饭,这位宫女回答:“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已瓜分了齐国,道路已十天不通。公子开方已把七百社的齐国土地送给卫国,哪里还会有东西送来?”齐桓公听了,后悔不迭,说:“咳,原来如此!圣人原来却是有远见啊!死后无知也就罢了,万一死后有知,我哪还有脸面去见仲父于地下啊!”

随后,他惭愧地蒙面而死……。(《管子·小称》)

《管子》中的这个故事,应该不是史实,但却揭示了齐桓公晚年误用小人乱政,是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根因。这一结论被后人接纳,太史公也将其作为定论,记入了《史记》。

可作为春秋时代最早称霸的诸侯国,姜齐在春秋剩余的两百多年时间里都没再称霸过江湖,把责任归结为齐桓公晚年的怠政、乱政,似乎也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春秋时代的两大强国晋国和楚国,时不时都出现昏君乱政的现象,但却没像齐国这样一蹶不振。况且管仲号称圣人,在齐国推行了这么多重大改革,难道他的改革之利还抵不过齐桓公晚期数年的乱政?

所以,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罪人,应该不是齐桓公。

罪人既然不是齐桓公,那么又该是谁呢?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齐国霸业这么快就结束,根因就在于管仲改革。管仲,才是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罪魁祸首。管仲庞大而复杂的改革方案中,至少有两项对齐国长期发展造成了致命伤害。

管仲第一项改革重大举措,就是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这项改革举措,加强了不同工种职业化程度,可以说是开春秋时代士兵、农民、工匠、商人职业化之先河。同时,由于四民分业定居,这四大工种人群世世代代都集中居住,让这些人群的后代从小耳濡目染,职业培训成本也大大降低,更加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工种的发展。

然而,长期来看,管仲这项改革却给齐国的发展带来了致命伤害。

管仲四民分业定居的措施,是期望让四民走向更为职业化的道路,其目的确实达成了。但是,管仲让“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做法却是过分了。这意味着,整个齐国社会阶层基本已高度固化,农民之子只能世世代代为农,工匠之子只能世世代代为工匠,商人之子只能世世代代经商。齐国社会阶层之间缺乏流通,事实上就剥夺了底层人群争取更美好生活的权利。

齐桓公在位共四十三年,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政策也至少执行了四十三年。这意味着,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工、商三大阶层,几乎有两代人都没了向上发展的社会通道。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一旦无法实现更高阶层次的需求,必然就会从内心产生不满。阻挡底层民众实现更高阶需求的障碍,还是来至于齐国社会制度本身,当然他们对齐国政府的不满程度也就更高了。也许,鄫国筑城之时黑夜中传来的那句谣言,就是齐国底层民众长期处于压抑之下的呐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然史书中未留下齐国底层民众暴动的记载,但是齐国长期践行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必然会带来社会阶层的高度固化,长远来说对齐国稳定就形成了致命伤害。

管仲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官山海”,核心思想就是政府垄断各类民众生活必需商品,通过控制商品价格的涨落,来实现高额的垄断利润,以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管仲如此评价“官山海”政策的效果:“假如国君要对全国民众征税,一定会引起全国百姓的强烈反对。现在利用官营盐铁之利,就会得到百倍于征税的收入归于君主,百姓还无法逃避,这才是征税之法。”

管仲“官山海”之术,古人说不是征税,其实现代人看来这不算是直接税,却相当于征收了间接税。这种征税之法,始创于周厉王,闻名于管仲,在汉武帝期间大放异彩,成为后世历朝历代维护中央集权的必用手段。

春秋时代的周王室也好,各诸侯国也好,分封制都导致了分权势力过强,以致中央集权长期处于弱势。楚武王看到了分封制这一弊端,为增强中央集权,他率先在楚国创立了县制。在齐国,管仲也看出了分封制下中央集权的弱势,他觉定师从老祖宗周厉王的“专利”思想,实行“官山海”改革。

垄断经营各类民众生活必须的商品,能快速地获得垄断利润,当然能增强齐国政府的经济实力。齐国称霸江湖多年,对外战事频繁,给诸侯还礼也是“轻致诸侯而重遣之”(《国语·晋语二》:“让诸侯空囊来而满载而归”),如果齐国经济实力不强,齐国霸业早就无法维持了。因此,“官山海”之术对齐国霸业而言,可谓是必不可少。

然而,齐国霸业越兴盛,所消耗的物资也必然越巨大。这就意味着“官山海”从齐国民众所抽取的“间接税”也就越重。管仲治国思想中,还有一重要理念:“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侈靡》),意思是“(百姓)过于富有,就无法驱使;过于贫穷,就不知廉耻”。也就是说,管仲治国,不会让百姓太过富有,也不会让百姓过于贫穷。这一切,都是依靠“官山海”之术来调节。但是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平衡,即便是到了现代,都相当困难。

齐国称霸过程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战事频繁。《管子·参患》:“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称霸所带来的巨大物资消耗,与维持齐国底层民众生活恰当平衡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特别在管仲过世后,齐国后继乏人,维持这种平衡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到了后来,虽然管仲也再三强调不要过度消耗民力,但齐桓公称霸雄心驱使之下,齐国民众的负担必然越来越沉重,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在消耗光底层民众的潜力后,齐国霸业难以为继,也就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齐国霸业的终结,虽然传统史学家都其将归罪于齐桓公的晚年昏庸乱政,但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应该是管仲。鄫国筑城时,夜空中飘来的谣言,虽然只不过是谣言,但却喊出了齐国底层民众不堪受压迫的心声!管仲改革,让他们失去了社会上升通道,又让他们生活逐渐陷入困顿;齐国底层民众因而而离心离德,这才是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真正原因。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