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力,聂荣臻元帅之女,对父亲晚年的一幕场景铭记于心,难以忘怀。
坐于客厅躺椅,凝视墙上毛主席画像,时常终日不动,口中喃喃自语,不知述说何事。
她依旧敬仰毛主席,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当初,警卫员送来两幅画像:一幅是毛主席经典照,另一幅是她与毛主席的合照。
警卫员当时询问司令:“应选哪一幅画作挂于墙上?”
他选了毛主席的经典画像,即客厅墙上那幅,事后询问父亲原因。
聂荣臻表示,与主席的合影中,自己形象过于显眼,不宜展现,无法彰显毛主席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父亲后来每日必凝视这幅画像,如三餐般定时,间或拭泪,似忆起久远往事。
未亲身历经元帅之路,难以体悟其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
他们究竟有何经历?为何在毛主席逝世多年后,他们仍对他念念不忘?
【憧憬之情】
今日人们怀念并憧憬教员,主要因其过往的功绩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员乃伟人之典范,千年难遇,其出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幸,彰显上苍对我族之庇佑。
聂荣臻元帅更有幸与教员共事,亲身经历了并见证了其当年的卓越风采。
我们与教员的关系,宛若司马迁与孔子之关联。司马迁读孔子著作后言:“读孔氏书,想见其人。”
参观孔庙后,他感慨道:“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正道’之意,虽无法达到此境界,但内心始终向往。”
我们对教员怀有深厚情感,这种情感近乎且甚至超越了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聂荣臻的感受与我们不同,他铭记着与教员初次相见的那一刻,这一场景在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1931年,他早已研读教员著作,并知晓在我党发展紧要关头,教员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议。
八七会议上,他首倡“枪杆子出政权”论,随后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路径。
遗憾的是,共产国际派遣的王明、博古等人到来后,我党在苏区难以维系,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
战略转移初期,目标未明,教员尚未成为党核心。遵义会议后,情况发生根本转变。
长征途中,他多次目睹教员运筹帷幄,展现出高超的用兵策略。
四渡赤水河,巧妙调动老蒋百万大军,于重围中寻得战机,成功开辟出一条突围之路。
古之贤将如司马穰苴、吴起、孙武者,若生于今,其才略亦不过如此。
那时,他全然沉迷于教员,深信唯有教员方能拯救中华民族,此信念坚定不移。
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难以理解当时的艰难险阻。史上轻描淡写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无数难以克服的困难,以及数十万生命的消逝。
不仅聂帅,周总理当时也成为了教员的忠实追随者。他们对教员的理念深表赞同,全心全意地支持并学习其思想。
历经诸多弯路与挫折后,他深刻意识到,全党之中,教员对国家的了解无人能及。
即便曾留学海外,若理论修养无法实践,它便会成为个人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此过程中,聂帅与教员关系日益亲密,教员对这位将军颇为赞赏。被问及聂帅时,教员评价道:“聂荣臻为人厚道。”
1947年,胡宗南百万大军围困延安,为争取时间,教员决定带领中央机关暂时撤离延安。
驻扎至华北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即阜平县城南庄,位于华北地区。
聂荣臻闻讯后,即刻让出居所予教员,并调配精兵强将,专门负责教员的安全保卫工作。
某次,国民党空军在头顶上空盘旋,但教员仍未撤离。
警卫员屡劝无果,聂荣臻遂强行将教员抬至防空洞。不久,敌军炮弹即命中了教员原先的办公地点。
事后,教员感慨道:“你挽救了我的生命。”
长征期间,聂荣臻提供的陕北红军与国民党交战情报,为长征队伍指明了最终方向。
因此,两人堪称英雄相惜。但聂帅此生有一最大遗憾,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斯人已逝】
1976年9月9日,全国人民经历了一件无比悲痛之事。
毛主席于那日逝世,全国上下深感悲痛,沉浸在无尽的哀伤里。
聂帅本应为毛主席守灵,但因身体状况不佳,无法亲自前往。
他当时已七十七岁高龄,且身患疾病,这可以理解。若教员尚在,定会顾及老伙伴的病情,不忍令其前来。
对聂帅而言,无法为其守灵成为一生遗憾,因他未能亲自送别,未能陪伴走完最后一程。
他始终铭记教员嘱托,决心传承其思想,沿袭其道路前行,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叶剑英、华国锋等筹划清除四人帮时,指示杨成武秘密联络他探其立场,他回应只要利于中华民族,他全力拥护中央决策。
党内众人皆知,聂帅为福将,历经战役百余场,无论大小,均未受重伤。
因此,众人常戏言,聂帅参与的战争,往往都能以胜利告终。
1949年10月1日阅兵仪式总指挥人选考量中,林彪、彭德怀等均在列,但最终聂荣臻被选定担纲此重任。
众人知晓参阅部队中华北军区占主导,但仍认为此乃他之好运。
这位元帅虽福气满满,却仍难逃衰老与病魔的侵袭。
1989及1991年,元帅两度遭遇心肌梗死,生命垂危,虽最终脱险,但身体状况却持续恶化。
现今中国较之1976年教员在世时,已强盛数倍,他亲眼见证了这份繁荣景象。
聂力称,父亲有时会向教员讲述社会现状,此时他们关系如老友重逢,互诉家常,忘却了上下级身份。
画像中的教员静默微笑,无法言语。泪光折射下,这幅静态图像宛如水底明月,于波光中跳跃闪烁,令人动容。
过往岁月如电影镜头回放:井冈山时期的奋斗、长征路上的艰辛、延安时光的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往事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彼时他尚未显老态,教员始终以乐观无畏的精神鼓舞众人。
希望能再为他工作,期盼重逢,但岁月无情,不饶任何人。
1992年4月,聂帅虽已极度虚弱,仍坚持让人搀扶至教员画像前,凝视着这幅画像。
他时而垂泪,时而露笑,思绪难测。女儿欲语,他却轻挥手势,婉拒询问。
数十年后,我国将呈现何种面貌,实在难以预料。
他的话语蕴含期待与担忧,期盼中华民族更加强盛,同时忧虑民族可能面临新挑战,陷入新危机。
在19年的5月14日,怀揣期待与忧虑,他毅然离开了深爱的祖国。
若魂梦可相依,愿聂家后裔传递今时讯息于聂帅,述说中华民族现状,并询其这盛世景象是否满足昔日愿景。
此外,询问他对我们这代有何寄语,我们必将铭记聂帅的指导,认真践行。
我的父亲聂荣臻,相关信息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发布时间为2009年12月28日11时27分。
聂荣臻晚年,毛泽东照片伴其度过最后时光。这位老将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始终珍藏着毛主席的照片,以此铭记深厚情谊——据人民网2013年1月14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