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海视野 2025-02-17 13:51:20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勤于政务,常乘专列外出考察,他强调:

久居北京,思维渐僵。外出接触百姓,脑海便充实起来。

1958年8月6日,毛主席乘专列抵豫,省委书记吴芝圃陪同。伟人欲访南阳,虽遇连夜暴雨且郑宛无直达火车,旁人多劝阻,但伟人仍兴致勃勃踏上旅程。

河水暴涨冲断公路,毛主席决定步行至路旁庄稼地,询问身旁的吴书记:“南阳尚有多远?”

"150公里路程难以抵达,建议邀南阳书记魏兆铭前来,向您直接汇报相关情况。"

伟人点头应允:“也好。”

南阳书记魏兆铭加班背熟资料后赴郑州,面对毛主席提问却答不上来。对于这种情况,伟人将会有怎样的反应?

【爱提问的毛主席】

毛主席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极为重视调查研究,因此建国后常乘列车赴全国各地视察。

他常在火车上度过数月,许多当年的重大决策并非在中南海内制定,而是在其他地方完成。

火车行进中可随时停车,毛主席与地方干部就地办公,曾在城郊田间帮农民插秧并调研,老乡们称他爱提问且细致入微。

早年革命时期,毛主席常于苏区闲暇时走访群众。一次恰逢群众用餐,百姓见是毛主席,热情地拿出几碗番薯请他品尝。

毛主席接过碗时问道:

“请问,这些番薯品种中,哪一种产量最高,同时又有哪几种既美味又易于种植?”

临行之际,他特意叮嘱民众,要广植番薯,因其产量高且味美。

在苏区,伟人常告诫身边人:要脚踏实地,紧密联系群众,秉持初心,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引领正确方向。

作为干部,应深入群众,与之融为一体,并助其解决困难。不仅要动员群众参军,更要关心其劳动、生活及疾病问题,全面给予帮助与支持。

会议进行中,伟人常向与会干部提出问题:

革命前后,谷子价格几何,现今又如何?鸡鸭猪鹅及土纸等民生用品的售价,各自又有何变化。

与会干部无法回答,便匆匆前往合作社询问工作人员,获取答案后再返回向主席进行汇报。

伟人未动怒,耐心候其调查明晰,会后更屡次叮嘱干部:

共产党人应着眼基层,视各职业、各年龄段群众为师,深知无深入调查即无发言权。

毛主席“接地气,通下情”的工作习惯,让领导干部在得知其视察时充分准备。尽管他们事先详尽查阅资料数据,但到现场仍常被毛主席的问题所难倒。

【一问三不知的县委书记】

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接获通知,需亲自向主席汇报工作,他深感振奋又略感紧张。为确保汇报无误,他连夜筹备,准备了数十页详尽资料。

魏兆铭文化水平不高,但入党早且工作勤勉,基于此,31岁时即获任南阳县委书记。

郑州之行,他不仅熟记所有资料,还邀县农工部副部长惠国庆共赴会议。

11月11日,魏兆铭整理好干部服,前往河南省委第二招待所西楼会议室。

会议室朝南,人员到齐后,毛主席缓步至东侧中间位置,饮水后,先与众人闲聊家常。

会议室气氛稍缓后,伟人缓缓打开花名册询问:“哪位名叫魏兆铭?”

魏兆铭迅速起身,恭敬应答。伟人微笑,摆手示意其坐下,接着询问:“你的籍贯是哪里?”

回复主席,我籍贯山东,目前就职于南阳县委,担任相关工作。

山东是个好地方,你在南阳工作,应知晓诸葛亮乃何地人士吧?

魏兆铭愣住了,这问题超出他的资料范围。他虽针对毛主席关注的“黄河问题”备了大量水利资料,却未料到会被问及“历史问题”。

他对此毫无了解,脸颊微红,低声坦诚回答:“我不了解。”

主席轻叹后问:“诸葛亮为何前往南阳?”

魏兆铭羞愧难堪,欲寻地缝躲避。他依旧不知答案,低着头,小声说自己一无所知。

毛主席微笑,省委书记吴芝圃见状上前解围,说:

诸葛亮乃山东琅琊阳都人士,落户南阳因东汉末年随叔父投奔荆州刘表,后叔父逝,遂北上躬耕。南阳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发达,适宜生存与发展。

伟人微笑着点头,满意地表示:“

三人同行,必有可师之处,如芝圃一般。若诸葛亮未至南阳,陈寿与罗贯中便无法创作出《三国志》及《三国演义》。

伟人风趣言辞引众人发笑,魏兆铭对毛主席学识渊博深感敬佩。然而,他刚松懈下来,心还未安稳。

毛主席再次转向他,询问道:

俗话云“二十八宿走南阳”,西汉刘秀于南阳访贤纳将,集二十八宿后起兵伐王莽。试问,这二十八宿中,谁为首?

魏兆明略显沮丧,脸颊泛红,无奈只能摇头表示惭愧。伟人见状,既生气又好笑,耐心地向他解释其中缘由。

云台二十八将即二十八宿,以南阳新野的邓禹为首,邓禹乃刘秀麾下大将兼谋士,才能出众。

魏兆铭未能回答出连续三个问题,显得沮丧。毛主席为化解其尴尬,开口说道:

若历史非你所长,身为南阳官员,你应了解当前社员每月香油配额是多少。

魏兆铭对这题早有准备,他抬头自信回答:“答案是4两。”

伟人追问:“食物都能确保社员吃到吗?”魏兆铭思索片刻,答道:“根据计划,每人配额是四两。”

此回答虽无大错,却显僵化。魏兆铭非基层工作者,但仍反映出他对伟人提倡的“深入群众,调研求实”理念实践不足。

伟人平易近人,对下属问题多教育少苛责。随后,毛主席询问了经济、生产等常规问题,魏兆铭回答流畅,一一应对自如。

毛主席点头表示满意,座谈结束后特地走到魏兆铭身边,握手告别时嘱咐他。

年轻同志,临别赠言:一要学历史知识,二要多关心民生。

魏兆铭郑重点头,意识到获主席亲授教诲且有时间弥补不足,深感自己在此方面极为幸运。

作为领导干部,若不了解当地历史,不关心百姓生活,即背离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平心而论,毛主席提出的三个问题并不刁钻。他在离开河南前往山东考察时,也曾询问地方官员是否知晓鲤鱼有四个鼻孔,以此为例。

【四个鼻孔的鲤鱼】

毛主席接见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第一书记王吉德时,见众人拘谨,为缓和气氛,询问了大家的年龄、姓名及籍贯等家庭信息。

随后,毛主席敏锐地发现王吉德腿上的泥渍,断定他刚从田间赶来,便笑道:“你定是出身农家。”

王吉德点头表示惊讶,伟人随后谈及腾县历史,王吉德坦诚不知。伟人未停顿,继续讲述。

担任地方官员,需熟知地方历史。腾县毗邻微山湖,该湖鲤鱼独具四个鼻孔之特征,你是否了解这一情况?

王吉德承认不知详情,回腾县后直奔菜市场,查看微山湖鲤鱼,确认其有四个鼻孔。所有淡水鱼均如此,前鼻孔进水,后鼻孔出水,以便嗅探水中气味。

他不仅如此,为弥补历史知识短板,特地前往县文化馆探究腾县历史,并实地考察多处遗址,以深入了解。

毛主席闻此喜上眉梢,言道:

做人应知之为知之,不知则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方官员更应如此,致力于为人民办好事,此乃最重要之事。

毛主席每到一地考察,提问干部时,总会叮嘱他们要深入了解并学习当地历史。

需重视每件民生小事,视百姓小事为大事,坚持以民为本。干部需扎实调研基本功,方能作出明智准确决策。

毛主席不仅严格要求地方干部,还身体力行,其家乡亲人广泛阅读地方志,将志书作为历史借鉴。

【毛主席与地方志】

方志乃地方州府县志、山川气候、风土人情及名胜古迹之总结。然众人多仅翻阅自家故乡方志,鲜少主动阅读他乡相关记载。

但毛主席独特,他潜心研读全国地方志,每到一地必先阅其方志,以熟知风土人情。实地考察时,他能因地制宜,灵活应对。

毛主席在学生时期就已养成阅读方志的习惯,与学友萧子升外出游学时,于梅城查阅了《安化县志》。

革命时期,毛主席四处征战,渴望了解全国。为此,阅读地方志成为他掌握国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伟人视书如宝,长征红军过湘江后,总部令轻装前行。王稼祥见毛主席手提沉重铁皮箱,遂询问。

箱中书籍过多,导致重量过大,建议先行取出一部分书籍以减轻负担。

伟人神情庄重地阐述道:

除了唐诗宋词,还有许多搜集来的地方志,它们均比日常所用的饭锅、牙刷等物品更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常在列车上阅读地方志,至河南遂平读《汝宁县志》,抵安徽则阅《庐山志》。每到一地,他总问工作人员籍贯,并能详述其家乡特色或典故,对同乡名人也了如指掌。

毛主席熟读全国地方志,旨在扩充知识,更是实践“调查研究”。他重视并践行调研,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其工作习惯,亦是对共产党人的要求。

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许昌考察时,车停于郝庄村西烟田边。他下车后,步伐矫健地漫步在占地12亩的烟田中。

他出来时,衣衫尽湿,裤腿沾满泥巴。众人皆感毛主席辛劳,随行记者随即掏出相机,欲记录下这一场景。

毛主席指向不远处金黄饱满的谷子,说道:“看那谷粒,黄灿灿且饱满,实为丰收之景。”

勿照我,应照这些庄稼,使人们目睹劳动人民的辛劳。

结语:总结而言,本文核心思想已阐述完毕,逻辑清晰且条理分明。所有论述均基于准确用词,旨在确保信息传达无误。

毛主席常深入群众求教,此类事例众多。身为国家领袖,他本可享受特定待遇,但在衣食住行上,却从未有所特殊。

伟人铭记源自人民,常关心百姓疾苦,抽时间了解民众生活与需求。百姓感受到其真诚关怀,对他充满爱戴,这也是主席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原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