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处理光绪的后事,下午删改遗诏穿上了寿衣

四海视野 2025-02-11 17:38:06

1908年11月15日,紫禁城内氛围极度沉闷,令人窒息。

光绪帝骤逝,皇宫上下慌乱不已。此时,权势滔天的慈禧太后亦预感命不久矣。

这个女人掌权大清朝政四十余年,现今虽仍紧握权力,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虚弱。

【继承人的安排】

光绪帝驾崩前已有病重之兆。那几天,慈禧已觉局势危急。

光绪与慈禧关系非亲密,虽由慈禧扶上位,但戊戌变法失败后,两人裂痕渐深。

光绪欲以变法拯救大清,然慈禧以其行动过激为由反对。

她为确保权力不受威胁,将他囚禁瀛台,全面剥夺其实权,此举深刻动摇了他的权力基础。

自那时起,光绪沦为傀儡皇帝,有名无实,其宠爱的珍妃亦遭慈禧处死。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病重垂危,御医无能为力,遂将病情上报给慈禧太后。

光绪帝无嗣,其崩后皇位悬空,将成为大清重大隐患。

慈禧体渐衰,却深知须于临终前定皇位继承人,以防大清动荡。

慈禧召集重臣,商讨选定下任皇帝之事。

庆亲王首先提出,溥伦身为光绪帝亲属,按理应当被确立为下一任皇帝。

然而,慈禧对此保持沉默,犹如旁观者,未置一词,心思难测。实则她早有筹谋,欲立溥仪为皇帝。

溥仪当时年仅三岁,是她胞妹之孙,此举意在亲上加亲,确保家族利益不外流。

这位年幼的孩子,既符合宗法制度,又能凭借摄政王载沣的力量掌控政权。

载沣为溥仪之父,慈禧早有意图,欲使其任摄政王,辅佐年幼君主,确保朝廷稳定。

慈禧为保事宜顺利,即刻决定溥仪即位新帝,同时册封载沣为摄政王。

皇位的继承事宜经她数语便得以明确,一切纷争随之平息。

光绪帝当日下午6时含恨逝世,终其一生饱受屈辱。

此刻,慈禧依旧未显露过多情绪。

她任务未竟,需为大清妥善安排最终传承。即便生命将尽,她亦不容许丝毫失控。

【光绪的死因之谜:真是慈禧毒死的?】

关于光绪皇帝逝世的缘由,宫廷内外纷纷开始揣测。

有人认为光绪因砒霜中毒而亡,且幕后指使者为慈禧。

虽无确凿证据证明慈禧直接杀害光绪,但临终前的慈禧确有此动机。

光绪病危前,慈禧决定立溥仪为新帝,确保光绪无复辟可能。

若光绪帝生命得延,慈禧逝后,他必将重夺大权,并对慈禧及叶赫那拉氏实施报复。

慈禧或为保全叶赫那拉家族利益,提前采取行动,导致光绪帝生命终结。

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忆述,光绪帝临终前几小时,饮用了源自慈禧宫殿送来的酸奶。

随后,他突发剧烈腹痛,症状持续加剧,直至面色黯淡无光,最终呈现出凄惨的死状。

因此,众多人士推测,光绪之死系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事件。

但这些仅为孙耀庭的个人陈述,历史的真实情况已随慈禧与光绪的逝世而深埋,无从考证。

时至今日,尚无人能准确揭示光绪皇帝的死因。

【权力无法让人逃离死亡】

慈禧太后生命终焉之日初始,一切看似平常无异。

11月15日晨初,宫女们依例为她备妥热水及保养用品。

年逾七旬的慈禧仍极重外貌,每日早晨皆遵循一套繁复的护理流程。

洗脸后热敷,接着涂抹护肤品,此外,梳头也是日常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慈禧梳头的宫女深知,此非仅技艺之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

禧的发量日减,她要求发型须显饱满圆润。稍有不如意,轻则扣罚俸禄,重则打入大牢。

慈禧直至生命终结,仍坚守如初,未曾改变。

梳妆完毕后,慈禧照例离开宫殿,踏上散步之路。

尽管步伐已不如往昔稳健,她仍坚持每日进行这项例行活动。

她身后跟着大批宫女太监,排场不减,全然未见太后已近生命终点的迹象。

然而,侍奉慈禧的太监与宫女皆明了,她现已如风中摇曳的残烛,生命垂危。

她脸色苍白,偶尔伴有轻咳,这些迹象显露出她身体状况的虚弱。

散步结束后,慈禧即用早膳。

宫女们呈上丰盛早餐,珍馐美味样样俱全,慈禧却仅浅尝辄止。

过去数年,她胃口明显减退,却从不承认衰老,仍坚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

中午时分,慈禧突感腹部剧烈疼痛,肠胃不适骤然加剧。

宫女急召御医,然御医无解,唯施汤药以图暂缓其症。

禧躺于床上,猛然觉悟,自己或已濒临生命尽头。

即便生命即将终结,她依旧保持冷静,展现出卓越的决策力。

她命太监李莲英取出预拟遗诏,慈禧亲审并修改,以确保一切依其计划无误。

遗诏涵盖对溥仪的安置及对大清前途的期许。

她着重指出,自那以后,女性禁止参与政治事务。

慈禧所言颇具讽刺,她上车后竟命人将车门焊死,此举与言辞相悖,逻辑矛盾显而易见。

然而,这些已无关紧要,因为大清王朝即将在数年后走向覆灭。

慈禧删改遗诏部分内容,确保载沣作为摄政王拥有实权,隆裕太后仅形式监督,无权干预实际政务。

修改遗诏完毕,慈禧心满意足,命宫人更衣,随后躺于床上,平静离世。

【慈禧的最终归宿:暴尸荒野】

慈禧太后自入宫始,即显露卓越政治才能,手腕高超。

慈禧自兰贵人起,历懿贵妃,终至垂帘听政,一生精于权谋,主宰大清朝政近半世纪。

古代封建社会乃男权主导,而能在此环境中执掌大权者,历史上唯有武则天与慈禧两位女性。

慈禧生前权势再盛,亦无法扭转大清朝的衰运。

中国近代衰落原因复杂,不能单一归咎于慈禧太后,此观点有失偏颇。

此非为慈禧太后辩白,其德不配位之事实,确凿无疑。

客观而言,当时大清在科技与制度方面,已远落后于世界数百年之久。

这几百年的落后非慈禧一人之过,根源在于乾隆时期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

若非慈禧掌权,大清能否振作?答案未必肯定,因国家兴衰非一人所能左右,需多方合力方能成就。

只要腐朽封建王朝未被推翻,任何改革、变法及洋务运动均无法使中国实现真正富强。

慈禧逝世后,溥仪登基成为宣统帝,然而大清的结局已无法改变。

三年后,辛亥革命发生,导致清朝覆灭。

慈禧力保的封建王朝体系,在历史洪流中终被倾覆。

她所建的奢华陵寝于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掘,夜明珠被窃,遗体遭遗弃。

此为昔日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之最终安息之所。

0 阅读: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