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续宾智取湖口、梅家洲之战多惨烈?湘军伤亡数千人,太平军倍之

娇洋看过去 2025-01-22 21:12:44

咸丰七年(1857) 四月,太平军中后起之秀、英王陈玉成率军十万大举西进,入湖北后直扑武昌。陈部号称十万,实则亦有六、七万太平军,大军溯江浩荡而西,进攻目标非常明显,湘军悍将鲍超 率麾率麾下霆军和杨载福水师立即回援,与原本驻防鄂东的湘军奋力阻抗西征太平军。

两军在湖北黄梅、广济、蕲州一带遭遇,反复鏖战,谁也不能一口吞掉谁,势逞胶着状。鄂抚胡林翼自武昌匆匆赶赴黄州督师,正在进围九江、瑞州的湘军主力也先后分兵增援,一时间,鄂东地区竟成了九江外围战区的主战场。

鲍超血战意生寺,霆军损失惨重

当年六月,湘军中最能打的霆军被太平军包围在湖北东部的意生寺一带,战况尤其惨烈,鲍超军被团团包围,粮饷通道被断绝,孤立无援,还要承受太平军昼夜不休的围攻, 伤亡非常惨重,霆军“六营一统将,仅余一、二人尚在《 胡文忠公遗集》”。

这样,两军激战至八月, 陈玉成因李秀成大军失期不至,面对源源开至的清军,自己损失颇重且孤掌难鸣,方才怏怏率军退出鄂东,后辗转撤回安徽。这就是说,太平军挺进湖北,攻打武昌,以迫使围攻九江的湘军主力回救武汉的计划完全流产了。

水陆协同,一举攻夺小池口要隘

紧接着,胡林翼趁鄂东大胜之机,又令湘军加紧攻打小池口。湘军水师集结大量战船,先以西洋开花炮“日夜轰攻,片刻不停......(太平军守军炊具皆被)击碎 ,炊烟不起,已历数日,......(守军被炸得)血肉狼藉,应声而倒,不敢复于女墙上站立”《胡文忠公遗集·奏稿》。

在水师炮火的掩护下,湘军陆师随后发起猛攻,经一番激战,终于在八月中旬攻占了小池口。至此,胡林翼、曾国藩拟定的攻取九江、先北后南之作战方针的前半部分已经得以初步实现。

智取梅家洲

在湖北东部大战期间,李续宾军由于分出四千将士西援武昌,力量被削弱,只能凭借深壕高垒阻击太平军守军的出击。鄂东大战结束后,湘军水陆收复小池驿要塞之后,西援部队归建,李军实力大幅提高;而守九江的太平军仍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李续宾仍不强攻九江城,而是进一步加强围困,以彻底孤立城内守军,为此,他制定了先攻湖口,后取九江的作战计划。

此策是胡林翼先北后南,即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关键性的进攻或防守,避免主次不分、轻重缓急失当、平均使用兵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太平军自占领湖口后,不断加固城防,修葺了大量防御工事,配备了轻重火力,假如强攻伤亡必重;而且一旦发起猛攻,驻扎皖南和赣东北一带的太平军势必来援,就会陷入旷日持久、四面挨打的被动境地。

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局面发生,李续宾、杨载福等将领商定先以水陆师合力猛攻湖口和梅家洲太平军营垒,以吸引守军注意力并最大限度地牵制其兵力;李续宾则率部北上,渡江后扬言进攻宿松,却于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师至湖口后山埋伏起来,然后趁佯攻湘军水陆师与太平军守军酣战之时,突然发起猛攻,太平军腹背受敌,猝不及防,加上战损严重,残部不得不强突而走,退入九江城,湖口及梅家洲要塞遂于九月九日被湘军攻陷。

李续宾这次虽然智取大功告成,但在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下,湘军仍然付出了惨痛代价,据胡林翼在呈给清廷的奏疏中说:“水陆中伤共九百余名,血战之奇,固近年所罕觏”。

【配图源于网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