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荣耀CEO赵明的去留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在经历传闻、辟谣、官宣等一系列戏剧性转折后,赵明确认将离开荣耀。
2003年,凭借在通讯设备领域的斐然成绩,华为开始涉足手机终端设备领域。早期,华为主要生产ODM小灵通设备与3G网络测试终端,彼时其定位仅是配套供应商。此后,华为在是否全面进军手机市场这一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
2008年,华为甚至计划打包出售终端公司,好在因全球金融危机,该计划未能付诸实践。直至2010年,华为内部正式拍板决定进军手机市场。余承东主动请缨,辞去欧洲战略和市场总裁一职,并于2011年回归,负责华为终端业务。从这以后,华为开始大力增加对手机终端的研发投入。
华为早期推出的手机产品并未达到预期效果。2012年推出的SMP1以及2013年发布的RCMmate1,尽管华为投入大量精力,销量却始终差强人意。同一时期,小米秉持“为发烧而生”的理念,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仅在2012-2013年,销量就逼近6000万台。与之相比,华为SMP的销量不足百万,还不到小米的十分之一。
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华为迅速调整策略,于2013年推出荣耀子品牌,实施双品牌战略:华为主攻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荣耀品牌则聚焦30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主打线上性价比。
2014年,荣耀更换品牌logo,进一步将目标群体锁定为年轻人群体,提出“勇敢做自己”的口号。2015年3月,时任华为西欧地区副总裁的赵明正式接任荣耀总裁,全面负责荣耀手机业务。赵明是华为高管中较早开通微博的,他始终保持着谦虚积极的态度,在网络上与网友积极互动,广泛听取大家对产品的意见。
在他的带领下,荣耀手机迅速崛起,成绩斐然。2015年,荣耀手机销量突破4000万台,销售额达60亿美元。到了2019年,荣耀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13%,位列第四。2020年,凭借荣耀30pro和V30的出色表现,荣耀在中国市场的排名一度跃居第二,仅次于华为。
后来,由于制裁原因,2020年10月中旬,荣耀正式从华为独立出来,华为不再持有任何股份。华为曾发表声明,强调此次由三十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联合发起的收购属于自救行为,并表示“荣耀使命仍在,我们江湖再见”。
独立初期,荣耀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但在赵明的带领下,荣耀迅速恢复元气,重新跻身国内手机市场第一梯队。在此期间,荣耀推出的Magic50、V2、V3等产品成绩出众,其折叠屏产品同样十分优秀。
上个月,我在机缘巧合下于线下见到了赵明,当时他正在接受采访,认真且耐心地介绍荣耀AI的新功能。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相当不错,完全看不出有即将离任的迹象。当下正值春节换季的黄金销售期,再加上全国各地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对所有手机厂商而言,无疑都处于极为关键的决战时刻。
然而,就在这关键节点,赵明于昨天通过微博正式宣布,因身体原因决定辞职。与此同时,荣耀中国区销售部部长郑树宝也传出离任消息。我并未掌握任何内部消息,也无意探讨所谓的阴谋论。
今天,仅基于公开信息,客观理性地分析思考:荣耀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赵明的离任对荣耀会产生哪些影响?荣耀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何方?
不可否认,赵明的离任,除了公开的健康原因外,必定还存在内部和外部的其他因素。
当下,荣耀面临的外部压力首当其冲。
根据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全年出货量达2.85亿部,在经历两年下滑后,开启全面复苏周期。其中,vivo以17%的份额领跑全年,出货量达4930万台;华为排名第二,出货量达4600万台,同比增长37%,表现十分亮眼;苹果、OPPO、荣耀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均在15%左右,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显然,脱离华为四年后的荣耀,原本已步入上升通道,甚至有望接手华为留下的部分高端市场份额。但谁都未曾料到,华为的回归如此迅速。
华为手机终端业务不仅未因芯片断供而衰败,反而在短短三年后,凭借麒麟9100、Mate60强势回归,其战斗力较以往更为惊人,着实令人始料未及。荣耀对此的应对显得有些仓促。
简而言之,华为的强势回归,究竟谁受到的冲击最大?市场表现往往是最具说服力的数据,答案显而易见,华为手机的回归,对荣耀的高端产品线造成了巨大冲击。
据我所知,荣耀的三折叠屏手机其实很早就开始研发。但由于华为率先推出MateX5并惊艳全球,而三折叠屏手机市场本就小众,荣耀想要入局变得异常艰难。在华为回归前,对于立志接手高端市场份额的荣耀而言,面前的阻碍只有苹果,未来发展存在较大想象空间。
但随着华为回归,荣耀在市场控盘逻辑、产品布局、定价话语权、硬件护城河乃至底层战略等方面,均出现严重的松动与矛盾。或许有人会问,荣耀能否继续在终端市场发力?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简单吗?
随着雷军在小米SU7上取得巨大成功,小米今年在产品力和品牌力方面爆发出强大势能。如今,小米在4500元档的中高端市场已站稳脚跟。而vivo在线下市场的表现依旧强劲,产品一如既往地稳健。OPPO在经历短暂调整后,随着创始人陈明永的回归,FindX8和Reno13等产品在线下销售火爆,展现出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一方面,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强势回归,对荣耀的高端产品线形成上行压力;另一方面,小米、OV等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快速扩张,对荣耀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建设产生向下拉力。在这双重挤压下,荣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至于内部问题,简单来说,荣耀既需要长远发展的理想,更需要尽快实现上市。
赵明身上有着深厚的华为基因,他提出的“笨鸟不等风”管理哲学,激励着团队成员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本质上,赵明的“笨鸟精神”体现了一种长期主义,他期望通过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打造出类似华为的繁荣局面,构建从硬件到软件再到AI生态的全方位技术护城河。
赵明曾多次表示,荣耀的竞争对手始终是苹果,而非其他国产品牌。从研发经费的投入上,便能明显看出这一点。近年来,荣耀的研发投入一直维持在11%以上的高位,仅在AI领域的累计研发费用就超过100亿人民币。作为一家硬件制造商,这一比例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金额也相当可观。
然而,新荣耀与华为在发展历史、背景、路径以及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华为实行员工持股制度,核心高管拥有较大话语权,能够着眼长远发展。
但荣耀的管理结构较为复杂,其股东构成包括深圳国资、供应链上的核心供应商、第三方资本等,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结构。这就导致供应商、核心员工、股东以及高管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短期内,一旦研发成本过高,且市场出现波动,研发成本便难以摊销和转化。
说实话,从团队战斗力来看,许多荣耀的老员工来自华为终端。其中,部分年轻员工渴望在新荣耀大展宏图,而一些曾在华为取得辉煌成绩的老员工,心态却相对懈怠,一心期待荣耀上市后实现财务自由。长期主义与现实利益之间,有时确实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CEO究竟该对谁负责?是员工、消费者,还是社会?答案无疑是股东。因此,在荣耀即将上市的关键时期,营业表现、盈利状况和增长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的荣耀,既需要情怀支撑,更需要利润来保障生存。
赵明作为荣耀的领航者,自2015年起,为荣耀拼搏了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他为荣耀付出了青春与汗水,如今因健康问题需要休息,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理解与诚挚祝福。
最后,简单探讨一下荣耀的未来出路,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荣耀品牌及其团队基本是由赵明一手培养起来的,荣耀各业务线的核心干部大多也由赵明亲自提拔。可以预见,接下来荣耀可能会面临较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因此,荣耀务必缩短这一震动期和阵痛期,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恢复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心。
第二,从品牌定位和产品规划角度出发,荣耀必须认真重新规划,摆脱一直以来处于华为影子下的局面。过去四年,这个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作为消费者,我不得不承认,选择荣耀有时是因为预算有限,希望找到一款性价比高的华为替代品。但随着未来鸿蒙系统的不断完善和麒麟芯片的持续升级,荣耀必须深入思考自身的定位。既要向华为学习,更要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第三,荣耀新的CEO是李建忠,这或许意味着未来荣耀会将重点放在海外市场拓展上,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关键节点,中欧关系虽在逐步恢复,但全球贸易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海外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荣耀而言,提升产品竞争力、赢得消费者认可和加强品牌建设,依旧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老用户,衷心祝愿荣耀未来能够越做越好,再创辉煌。
文章素材来源@白呀白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