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法律体系源于大陆法系,属于成文法。这种特性使得在应对证券市场的快速变化时,法律体系的调整往往显得滞后。修改规则所需的漫长周期,难以跟上证券市场瞬息万变的节奏。因此,行政体系在证券市场治理中发挥着更为及时且有效的作用。
自2020年起的两年间,证监会大力推动证券市场的治乱进程。如今,证监会认为治乱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重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市场仍存在诸多乱象。当下工作重点已转向提质,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业绩差的壳公司,探讨如何通过重组、资产注入或退市等方式妥善处理;二是针对盈利良好但市场估值偏低的国有企业、央企,研究如何提升其活力与市场估值;三是关注科创类企业的创新能力,期望其能突破国家面临的技术瓶颈,实现国家战略与上市公司利益的匹配。
优质企业培育的关键举措与挑战要使优质企业变得更强,这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在企业上市的入口端,中国特色的注册制兼具政府政策指导功能。虽然注册制原则上符合条件即可申请上市,但不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仍可能被拒之门外。当前,具有创新性、技术含量尤其是硬科技含量的企业,如专精特新企业,即便盈利能力欠佳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也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除注册制外,A股主板仍沿用传统制度,尽管证监会计划将其改为注册制,但目前进度有所延迟。在入口端,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严格把控。一方面,对于因特殊原因短期盈利良好但持续性存疑的企业,以及存在社会道德问题的企业,应谨慎审核。另一方面,A股市场中IPO公司存在两个特殊现象:一是上市后股价涨幅过快,IPO定价与上市后定价差异巨大;二是新股上市后,往往经历几个涨停后长期跑输大盘。这可能源于企业上市前的盈余管理,以及在行业周期较好时择机上市。
此外,保荐机构在企业上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当前对中介机构、保荐机构的处罚力度较大,但对于企业在规则范围内或踩边界的行为,保荐机构有时也无能为力。而且,企业融资金额与保荐机构利益相关,如何在治理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仍需不断摸索。
公司治理与监管协作的深化路径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公司治理的深层次问题,致力于夯实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基础。在健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方面,自康美药业事件后,独立董事的责任与压力剧增。例如,广东紫金技术的会计专业独立董事被处以与公司内部高管相同力度的处罚。这使得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议案审核更加警觉,但由于独立董事难以接触到底层资料,仅通过报表审核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
目前,证监会规定独立董事每年需在上市公司参与工作15天,但这对于深入了解公司业务层面略显不足。未来,需要在制度上赋予独立董事更多参与公司业务的权利,实现权责匹配,同时合理调整薪酬,实现权责利匹配,以提高独立董事参与公司治理、发现负面问题的积极性。
在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机制方面,A股上市公司以大股东主导的治理结构与美国不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公司治理的焦点。证监会通过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诚信义务,完善法律规则与责任追究,独立董事则代表中小股东在董事会中制衡大股东。对于认识不清、站在大股东立场的独立董事,监管层应采取相应措施。
证监会提出加强协作联动,以形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由于证监会在行政权力架构中并非强势部门,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发改委、工信委、国资部等其他部门的协作。同时,面对5000多家上市公司,仅靠政府部门监管远远不够,还需要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投资者的共同参与。当前,A股市场存在上市公司负面信息难以曝光的问题,未来证监会需激励新闻媒体公正地挖掘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同时可通过奖励措施鼓励上市公司内部人爆料,从而有效防范爆雷风险。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各方协作,以实现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文本来源@陈欣教授谈财经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