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说服建立在操控认知之上,而高明之下却埋藏着祸患

王老讲鬼谷 2024-08-19 16:26:32
没水平的一把手赵王武臣与张耳、陈馀在燕国边界处夺取土地。武臣抽空悄悄外出,被燕军俘获。 当时,赵王最应该干什么呢?把腰带解下来,勒死自己算了。 赵王到边境是来干什么的呢?夺地。这么重要的任务,赵王当然应该坐镇中军大帐,谋划、决策事务,听取工作汇报与各种意见。 一把手该干什么却不干什么,而且还悄悄外出,真有必要吗?人身安全是帝王的首要大事,能有什么事超过帝王的人身安全呢?这就表明武臣的认知存在重大问题,他不适合做王,做事欠考虑,谋划不周全,为人不谨慎。 究竟有什么事有这么大的魔力,还要悄悄外出呢?史书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但是…… 人性千年不变,男人外出不外乎几点,或者游玩,或者吃喝,或者泡妞,或者赌博,或者赵王有什么奇怪的癖好。但是这些事都不是武臣在这时应该干的事,第一要务分不清楚。 不能把精力聚焦于当前的任务,不能全心投入眼前最应该做的事,当然就不能做好。 你是不是也经常如此呢? 经过短视频平台的驯化,人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对于碎片化信息的追逐越来越强,绝大多数人已经上瘾,专心致志的能力越来越差,专注力保持的时间越来越短,做事的效果当然也就越来越差。 通过杀人创造筹码,拉高筹码燕国将赵王囚禁起来,想以此要求赵国割让土地。赵国使者赴燕请求放人,都被燕国杀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时,这也算是默认的规则,为什么燕国要杀了赵国的使者呢? 反常行为的背后,一定另有目的。在谈判过程中,燕国其实想加大筹码,开出高价。 实质上,燕国杀赵国使者是最为激烈的拒绝方式,也就是不同意使者带来的条件,也说明使者带来的条件不能满足燕国的欲望。 每杀一个赵国使者,就可以把价码往上加一次,赵国必须想要赵王回去,不由得赵国不答应。 不答应就继续杀赵国的使者,继续扣押赵王,直到赵国同意,此时,赵国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其实,燕国的做法也有问题,拖延的时间一长,会增加变数,有可能赵国内部要出问题。如果赵国内部变动,另立赵王,燕国手握的筹码立刻价值为零。 为什么要用问题开场说服呢?这时,赵军有一个火夫跑到燕军的营地,进见燕将说:“您知道陈耳、陈馀想要什么吗?”燕将答道:“只是想要得到他们的国王罢了。” 说服过程的开始,先用问题制造疑问和思考。 一旦人想要回答问题,就会放松戒备,放弃抗拒,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心理防线。 而被问题引诱激发,大脑的思维会被激活,一旦开始思考,就进入了说服者设定的引导轨道。 火夫的问题极其巧妙,因为没有人想过这个角度。燕国想要的是割地,使者们想要谈的是赵王回国,以及具体的条件。而 询问张耳、陈馀的意图出乎意料,激发了燕将的好奇与回答欲望。而燕将给出的回答是普通人都能想到、都能给出的答案。 这个回答应该在火夫的算计之内,而火夫要做的是颠覆认知。 颠覆认知的目的是在思维的盲区打开缺口,将人的思维引导至从未想到过的空间,刷新认知。 当然,这是火夫设定的说服轨道,一旦进入,就会被诱导到火夫想要让燕将形成的认知上,从而达到自己说服的目的。 用问题诱导燕将说出答案,表明认知,这是探测,火夫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极其高明的说服方法,隐微而巧妙。 选择角度、设定轨道、多步引诱、输入认知都是你我都应该学习的说服方法。 颠覆认知,制造危机,消除危机赵军火夫笑着说:您并不知道这两个人所要的是什么啊。武臣、张耳、陈馀,持马鞭,唾手攻克故赵国的数十城,张、陈二人也是各自想要面向南称王,哪里会甘心于一辈子做将相啊!不过是因为大势初定,不敢即三分土地自立为王,故暂且按年龄的长幼,先立武臣为王,以此安定赵国的民心。现在赵地已经平定顺服了,这两人便也想分赵国土地而称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罢了。而今您正好囚禁了赵王,此二人名为求释赵王,实则想让燕国将赵王杀掉,以使他们俩分赵国而自立。一个赵国尚且不把燕国放在眼里,更何况两个贤能的国君相互扶持,来声讨您杀害赵王的罪行啊。如此,灭掉燕国是很容易的了! 燕军将领于是便归还赵王,由那位火夫驾车送他返回了赵国。 燕国想要的是割地利益,而火夫的目的就是给燕国制造危机,让割地变得不能实现。 火夫的说服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否定燕将的回答,然后颠覆他对事件的认知。 第二,颠覆燕将对张耳、陈馀意图的认知,指出另一种可能性。张耳、陈馀想要自己称王,那么他们必然希望赵王不能回到赵国。 这就一下刷新了燕将的认知和三观,不得不说,真的存在这种可能性。毕竟赵王武臣是自立为王,燕王韩广也是自立为王,凭什么张耳、陈馀就不能自己称王呢? 第三,指出时机未成熟。当初,大势初定,民心不稳,不存在时机。现在,赵国已经平定,民心顺服了,距离时机成熟只差一步,就是消灭赵王。而张耳、陈馀绝不会主动这样做,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第四,指出张耳、陈馀请求释放赵王的真实意图,借刀杀人。本来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借燕国之手杀掉赵王。对张耳、陈馀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第五,对于燕国来说,杀死赵王之后,张耳、陈馀称王,既有攻打燕国的正当名义,又是贤能之主,燕国必定不能抵挡。这样的结果对燕国绝对是巨大的威胁。因为没有实现割地的利益,却树立了两个强大的敌人。以张耳、陈馀两人的贤能,赵国的实力必然增强,面对强大照顾的攻击,燕国真的可能无法抵挡。 认知颠覆之后火夫的说服彻底逆转了燕将的认知,将燕将认知的割地利益彻底转化成了燕国可能面临的灭国危机,而赵王的价值,也从可以割地的筹码变成了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并且还是压制张耳、陈馀的王牌,而把赵王送回赵国却成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将利益转化成危害,燕国想要割地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张耳、陈馀的真实意图就是失去赵王,这样一来,燕国的处境极为尴尬,赵王握在手里,是没有价值的空筹码;要是杀了他,不仅彻底丧失价值,还给燕国招来灭国危机。 而反过来想,释放赵王,让他回到赵国,赵王的价值立刻就能显现出来,张耳陈馀的意图无法实现,而燕国面临的危机得到了全面解决,堪称完美! 这次说服底层深藏的计谋就是制造敌人,制造危机。 巧妙之处就是把张耳、陈馀制造成燕国的敌人,而且强大到可以危害燕国的安全,因为二人的贤能是世所共知的。所以张耳、陈馀的威胁是可信的。如果只是虚声恫吓,那么燕国也不会相信。 当燕国面临的危害远大于握住赵王这个筹码之时,必然需要重新思考,而重新思考的结果就是释放赵王,让赵王回去压制住张耳、陈馀,从而消除掉形势的潜在变化。 因为局势中失去赵王,对张耳、陈馀有利,对燕国极为不利。那么燕国的行动必然是阻止可能的变化,也就是让赵王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上,这样一切归于平静。 本质上依然是制造危害,消除危害,更巧妙之处是灵活组合局势中现存的元素,将张耳、陈馀从赵王的臣子转化为燕国的敌人,这种重新定义认知的思维极为精妙。 你有没有觉得燕国是上当受骗了呢?怎么就被一顿忽悠,就释放赵王了呢?本质上…… 都是对利益的算计,只要张耳、陈馀有意图自立为王,那么燕国无论是拘禁赵王还是杀掉赵王,都对张耳、陈馀有利,而这个筹码对燕国却没有价值。 那么张耳、陈馀有这种意图吗?可能性非常大,因为燕王、赵王都是自立的。利益权衡之后,释放赵王回国,对燕国是最有利的。 巨大的副作用但是,火夫高明的说服背后却埋下了祸根,潜藏着巨大的隐患,这就是这次成功说服燕将的副作用。 最大的副作用是离间了武臣与张耳、陈馀之间的信任关系,制造了君臣之间的裂痕。 如果有一天,武臣开始怀疑张耳、陈馀的忠诚,极大可能造成赵国内部分裂。 因为火夫说,张耳、陈馀有称王的意图,而称王的意图建立在杀掉赵王的前提之下。而自立为王的意图又是主观的,是极难证明的。 只要武臣怀疑,就有可能除掉二人,而张耳、陈馀就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要么等死,要么还手。可能引发出赵国内乱,有分裂的潜在危机。 或者武臣赶走了张耳、陈馀,或者张耳、陈馀灭掉武臣,或者自立为王,或者另立赵王,这就是说服埋下的斗争隐患。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是此意。有一利必有一弊,得一利要防止一害。 赵王虽然回来了,但是祸根也埋下了。为什么灾祸没有爆发呢?因为不久之后,武臣被李良杀害了。武臣与张耳、陈馀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酵,危机没有发展起来。
0 阅读:0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