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坐实了晁盖所中之箭,就是史文恭所射。但是,史文恭这一箭未必就是“药箭”,晁天王也绝不是崩于箭伤,是毒发身亡。也就是说,史文恭射伤了晁天王,然后有人暗中下毒,害死了水泊寨主。
从文本故事情节细读,下毒者必定与林冲有关。难道是林教头心怀叵测,暗害了“最信任”他的人托塔天王晁盖?

却说林冲率领二千五百军马在村口接应了中箭的晁天王,与曾头市一场混战,杀到天明才退兵。此时,书中写道:“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
这个细节表明,晁盖所中之箭无毒,不是一支药箭,箭拔出后,只是“血晕倒了”。而且,还表明,未拔箭时,晁盖并没有“倒”。倘若中的是药箭,晁天王恐怕早就“倒”了。
回看前文,晁天王是在中箭之后三个多时辰才拔箭,这么长时间为何不“倒”?
当时,晁盖跟随两个僧人到法华寺是“二更天气”。僧人说:“且待三更时分,他无准备”。晁盖依言,在法华寺中“又听了半个更次,绝不闻更点之声。”这时,“和尚当先引路。晁盖带同诸将上马,领兵离了法华寺,跟着和尚。”也就是说,晁天王从法华寺前往曾头市劫寨是二更半天气。若以现在的时间计时,当是二十二时。
“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前军不敢行动。”呼延灼急令退兵,“走不到百十步”,晁盖便中箭了。这段时间,总计不会超过半个时辰,换言之,晁盖是在子时中箭的,即二十三时。

“两军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晁天王打曾头市是“春暖之时”,天明应当在卯时。卯时是五点至七点,即便算作六点,按现在的时间算账,晁盖从中箭到拔箭,总共在混战中拼杀了七个小时。
七个小时药箭没有发作,证明这支箭不是毒箭。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
箭拔出,众人都看到了箭上的字,却无人说是一支药箭。“林冲叫去金枪药敷贴上”,这金枪药到底“敷贴”在哪里?接下来写的不是晁盖中了箭毒,而是先写“原来却是一枝药箭”。以细节顺序而言,林冲先暗中把金枪药敷贴在箭上,这支箭就变成了一支药箭。然后,又把金枪药敷贴在晁盖的箭伤上,晁天王就中毒了。
中毒的速度非常快,晁盖未贴金枪药前,肯定是能说话的,贴上了金枪药“已自言语不得”了。大明那场玄武门之变,天策上将一箭贯颅,建文帝还能言语吗?
晁盖中了金枪药毒,“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 杜迁、宋万先送回山寨。”建文帝也就这样被送进了皇宫。
这里,要说说晁盖选择“春暖时分”去打“鲁头市”的事。历史真实中,建文帝是在六月十三日中箭的,差了一个季节,岂不是时间上不对了?其实,“春暖”隐写的就是朱棣、朱高煦父子。木发于春,朱棣是木字辈,朱高煦的“煦”就是“暖”的意思。又以“煦”字底,补足了“魯”,建文帝就是在与燕军交战时被朱高煦射杀的。

书中细节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徐宁的金枪药上有毒。林冲以金枪药在箭上作手脚,嫁祸史文恭的箭是药箭,晁盖也因金枪药毒而崩逝。
徐宁究竟是什么寓意,且不多讲,只说其绰号“金枪手”,以及时迁所偷之赛唐猊雁翎圈金甲。金枪药对应的就是这把金枪,唐,也是照应的唐牛儿以隐写大明靖难之役,猊即狻猊,也就是邓飞的绰号火眼狻猊之“狻猊”,狻猊即狮子。狮子,隐写的是邾国,也就是大明得姓之诸侯国——这件事前文已经讲过,不再重复。雁翎,就对上了“小李广梁山射雁”,射的就是宾鸿。
金枪手徐宁之所以被诓上梁山,就是因为要以钩镰枪破呼延灼的连环马,前面的文章讲过,呼延灼以及双鞭的寓意就是隐写的建文四年朱允炆的遭遇。
徐,安闲也,宁,安也,“徐宁”其名就隐写了燕藩。藥,草乐,隐写的就是大明永乐皇帝。《水浒传》中所有的“藥”都是此喻,包括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西门庆都是隐写的燕王。
其实,建文帝并没有中“药箭”,也不是因毒发而身亡。隐写林冲以金枪药下毒这个情节,交代的是朱允炆是燕王所害,靖难之役就是一场弑君篡位的谋逆之战。

很多读者认为,晁盖最信任林冲,林教头本是晁盖阵营的得力大将。这种读法的依据有两点:其一,林冲火并王伦,自己不做寨主,推晁盖为梁山寨主。其二,晁盖是主战派,林冲与高俅有深仇大恨,自然属于同一阵营了。反观宋江,一心只想招安,林冲自然要反对这个投降派了。
这也是一种读法,无可厚非。但是,林冲拥晁盖做寨主,晁盖死后,林冲更是迫不及待地联络吴用、公孙胜等人,不顾晁盖昨夜遗言,一定要宋江坐梁山头把交椅——林冲到底是哪一头的?
《水浒传》中最先提“招安”二字的是武松,最先干招安实事的恰恰是晁盖。第五十五回,梁山俘获了轰天雷凌振,宋江使彭玘劝降,彭玘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这样说,是经过晁盖“教育”的,当着晁天王说这番话,必定是晁盖一心只想招安。
其实,《水浒传》中的“招安”要从两个视角看:燕王谋反,建文帝的主要策略是招安,不愿背负杀叔之名。朱棣要夺位,就要削弱建文君的势力,在征战中不断招安朝廷将领。林冲一时拥戴晁盖,一时拥戴宋江,正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写照,晁盖凭什么最信任林冲?
林冲其实也是隐写的燕王,这个隐喻也已经讲过多次了。林教头出场时,书中特别给他安排了一个道具“折迭纸西川扇子”,西川即蜀地。这一笔,隐写的是建文四年六月初九这天的一件事。此时,燕王屯兵龙潭,随时要进攻金陵。方孝孺献计,一面派李景隆前往龙潭谈判,许以割地,要朱棣退兵。一面加强城防,准备与燕军决战,“万一不利,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方孝孺要建文帝学唐玄宗故事,如躲避安史之乱那样,逃到蜀中。《水浒传》中以“范阳帽”隐写了安史之乱,因此,第一个正式出场的梁山好汉就是史进。史进戴着范阳帽前往晏安寻找师父王进,如此,“安史”都隐写其中了。
“托塔天王”的前身是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唐玄宗天宝元年,番兵围困安西城,毗沙门天王显圣城北门楼,一只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与唐兵共同击退番兵,解了重围。因此,晁天王在曾头市之战中就隐写了打算逃亡蜀中的建文帝。
然而,一切皆在燕王的把控之下,“折迭纸西川扇子”就在燕王的手中。如此,晁盖又如何最信任林冲呢?

在说晁盖中箭这段故事前,这个系列先解读了两大伏笔,其中之一就是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了一条雪花大蛇,这条大蛇“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洪太尉隐写洪武,雪花大蛇即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也就是说,朱允炆朝朱元璋脸上喷毒气。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反复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闻雨降而喜形于色”驾崩于西宫。“乙酉,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
难道,朱元璋驾崩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这段历史是朱棣说的,其他史料中却找不到相应的证据佐证,大概是朱棣为自己夺位而有意污蔑侄子的吧。但是,《水浒传》写这一笔又是什么意思呢?莫不是建文帝真的做了这等灭祖之事?
写到这里,就得捎带讲讲阳谷县的事情了。王婆对西门庆说潘金莲的年龄:“这个娘子属虎,戊寅年生,新年恰好九十三岁”,这句话我已经解读过多次,隐写的就是朱元璋驾崩(戊寅年)。此后,书中便写了“淫妇鸩杀武大郎”,淫是“寅”的谐音,还是隐写的戊寅年。
武大郎是当日即敛,也用了黑白颠倒的笔法,而武大郎三日即葬,却是明写在书中的。为掩盖真相,潘金莲用的是“烧化”。这也是一笔两写,“一击两鸣”的笔法,以朱元璋曾经出家按照释家规矩而“烧化”,另外一笔则是写的建文帝被投入皇宫大火。
问题是,大明太祖就是这样悲惨地死于“朱皇孙”的毒手吗?其实,《水浒传》中的毒,未必是实写的“毒”,而是“祸害”、“荼毒”的意思。开篇引首写的是朱温(瘟),也就是洪武三年大明“开封”诸侯。“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乃是大明祸害,荼毒百姓的大瘟疫。
朱元璋决意封藩,叮嘱朱标“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这番话,就隐写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的故事之中,就是大明“天言”。朱元璋的意思是,太子不要学刘启以棋局杀诸王世子,挑动藩镇之乱,也不要效仿汉景帝用晁错之策削藩。如此,就不会重蹈汉初七国之乱之覆辙。
朱允炆偏偏不听祖训,登基之初便开始削藩。因为削藩,又引发了一场朱温。因此,朱允炆就朝太祖的脸上喷毒气。而又以晁盖中药箭而亡,隐写建文帝终究亡于自己的毒气。归根到底,晁天王还是殁于箭伤,而所中之箭化为“药箭”,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晁盖中箭真相”这个系列到此应当全部结束了,但书中又留下了一个隐秘,那就是晁盖遗嘱之谜。晁天王遗嘱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阻止宋江接班,还是指定林冲继任呢?欲知其祥,请看下一篇文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