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晁盖不顾宋江、吴用劝阻,启请林冲、呼延灼、徐宁等二十个头领,率五千兵马下山,征进曾头市。宋江、吴用、公孙胜等在金沙滩为之饯行。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
这杆旗就是上一篇文章讲到的“天旗”,也就是晁盖的帅字旗。此旗折断,隐伏宋江二打曾头市时的一条梁山好汉,也隐写了靖难之役中的白沟河之战。这件事,后面的文章再讲,且先说说晁天王征进曾头市。然而,“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回书中,曾头市、曾家五虎不是后来宋江夜夺曾头市之曾头市,曾家五虎也不是原来的曾家五虎。
也就是说,晁盖、宋江打的对象完全不一样。两次曾头市之战,是“梁山”的一场互搏。怎么回事呢?

读古籍,最怕有自作聪明者“校勘”,容与堂本《水浒传》就被金圣叹腰斩篡改,伪造了个“贯华堂”七十回本。而现在的通行本却又在历代古本的基础上几经校勘而面目全非,比如晁盖所打的曾头市就与容与堂本大不相同。
容与堂本中,晁盖“征进”的曾头市并不是曾头市,“曾”上是个“鱼”字少“灬”,下是个“日”,与“鲁”相似。这是什么意思呢?“鲁”少鱼尾,“鱼尾与燕尾相似”,隐写的是燕王,这是一种缺损笔法,若把“鲁”字补齐,才是这个字的谜底“燕四”。又以隐藏之“火”,隐伏建文四年的皇宫大火。
曾头市是缺“火”之“鲁头市”,此鲁头市的副教师名叫“苏定六”,便是梁山好汉“王定六”。王定六寓意建文削藩削夺五王,第六个要削的就是燕王,燕王因此定鼎燕藩。
曾家五虎在晁盖故事中没有曾密,曾家老二名叫曾参。参(shēn)指的是商星,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心宿为明堂,亦称大辰、大火、龙星,“鲁参”的寓意就隐写了建文帝的结局。
而当宋江二打曾头市时,“曾”就是正确的写法了。苏定六写作“苏定”,没了“六”字,曾家老二便是曾密了。这其中不存在“笔误”与没有辨识清楚而误刻的可能,容与堂本是几经沉浮之后留存下来的本字,所幸当时的文人书商原笔原意地照刻,没有自作聪明地以后文“校勘”前文。
施耐庵为何这样写呢?其中的深意就是“角色互换”,晁盖打的不是曾头市,而是从北边来的燕王。也就是说,晁盖此时的身份应当是隐写的建文帝这一方。所以,自晁盖要率兵出征“启请二十个头领”起,但凡写到梁山具体人物时都不称“好汉”,只称“头领”,反倒是曾头市出战者都是“好汉”。
晁天王“征进”曾头市,其实是从建文帝的视角隐写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这天,朱允炆亲征从金川门进城的燕军。
到了宋江打曾头市时,角色又反转过来,是从燕王的视角写靖难之役最后一战的历史。因此,《水浒传》早就是“两山对峙”的笔法,要以“风月宝鉴”的巨眼观之。这样转换视角来看梁山这场大火并,“晁盖中箭”的真相也就大可揭穿了。

晁盖带着林冲等人来到曾头市相近,对面扎下寨栅。次日,晁天王领着众头领去观敌料阵,看那曾头市时:“周回一遭野水,四围三面高冈,堑边河港似蛇盘,濠下柳林如雨密。……田野小儿,生下地便如鬼子。”
这不就是第二个祝家庄吗?祝家庄得名于祝融,帝喾封祝融先后有两人,都是颛顼帝重孙。大哥重黎因征伐共工氏不力被斩于庚寅日,继而以弟弟吴回为第二代火正。所以,祝家庄便有个“钟离老人”,此“老人”便是家住“濠之钟离东乡”的大明太祖,“老人”也是指的过世之人,祝家庄之独龙冈就是大明孝陵。
曾头市是“加强版”的“朱家庄”,“周回”一遭都是“野水”,周,指的是周武王封朱元璋先祖于邾,回,指的就是吴回。《水浒传》是第一部以“回”为目的章回体小说,“回”即吴回之“回”,写的就是大明历史。
祝家庄也是“周回一遭阔港”,就是“水浒”,但却不是“野水”。野,古字为“埜”,这就有林冲的“林”字了,也就隐写了燕王。祝家庄的蛇盘路差点让宋江走不出去,晁盖这回又将失陷在“似蛇盘”的“河港”之中。
曾头市田野里,生下地的小儿如“鬼子”。蛇,指的是朱允炆,其结局就是被烧成“鬼脸儿”。鬼,又谐音圭、龟,指的是大明太祖与太宗。三代皇帝一笔隐写在此,所以,曾头市不再是祝家庄之独龙冈,这里有“三面高冈”。这就暗示了这里不再是独龙冈,而是写到了榆木川之后,此时,大明已有三代皇帝入了“冈”。
三打祝家庄故事中,只以宋江一句话交代了好汉栾廷玉的下落,却没有写其中的细节,栾廷玉究竟是如何被杀的,这其中的隐秘就以曾头市的故事说破。

晁盖征进,刚到曾头市就打了一场遭遇战,曾家第四子曾魁从柳林中飞出,与林冲大战二十回合以上,料斗林冲不过,便又转回柳林中去了。这一笔,隐写的是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辛卯,上崩”,朱棣于“卯”日崩于榆木川。所以,这一笔也是角色反转的隐写,曾头市是“北地”梁山,晁盖他们隐写的是建文军。
曾魁退回柳林,林冲也不追赶。第二天,晁天王领人马到曾头市口搦战,曾头市也列队迎战。书中写道:“曾头市上炮声响处,大队人马出来,一字儿摆着七个好汉:中间便是都教师史文恭,上首副教师苏定,下首便是曾家长子曾塗,左边曾参、曾魁,右边曾升、曾索,都是全身披挂。”
史文恭、苏定(六)、“涂密索魁升”以及“曾参”是什么意思,前面都做了解读。曾头市这七条好汉,照应的是开篇词“七雄扰扰乱春秋”,以及晁盖七星之梦。七,为七政五星,寓意朱明五德相互残杀。
梁山“二打曾头市”,却又是从燕王的视角写这场朱家大火并。此时,书中再次反转角色,梁山头领都是“好汉”,曾家就不再以“好汉”称之。曾家七雄全部被斩杀,乃是“七绝”。《西游记》七绝山便是此喻,七绝山柿子与曾头市的“市”都谐音“豕(朱)”。柿子,别名朱果,隐写“朱国”。
曾头市七雄与宋江人马都是“好汉”,《水浒传》中的“好汉”必定是草寇,也就是“曹寇”。施耐庵认为,大明火并与草寇互杀无异,都是妖魔之战。
那么,什么是“好汉”呢?好,女子,四大名著中的“女”都不是实写的女性,而是隐写的大明与燕王以及燕藩、永乐都城。《晋书·天文志》中说,临淮在牵牛分野,泗水在须女分野,这里就是朱元璋说的朱氏世居与祖贯之地。燕藩在玄武之地,朱棣便以玄武转世自喻,玄武为龟蛇,女宿就是龟蛇之身。
又,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邾国的先祖叫曹安,又名晏安,永乐都城便多以“安”名,安,“家女”,也就是《西游记》中说的“姹女”,即闺阁女子,故《石头记》写的是“闺阁昭传”,昭,明也。
汉,指的就是汉高祖。曾头市之前,“公孙胜芒砀山降魔”,写的就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之地。前面的文章讲了,朱元璋“开封”藩王,引经据典,就以“汉初七国之乱”为说辞。
由此,《水浒传》中的“好汉”必定是“梁山好汉”。梁山好汉打梁山好汉,就是一场朱明大火并。这场大火并,必定有皇帝丧身。

曾家好汉列队,书中特别写了一笔史文恭:“教师史文恭弯弓插箭,坐下那匹却是千里玉狮子马,手里使一枝方天画戟”。
前一篇文章特别解读了“史文恭”,隐写的是大明始祖洪武,“照夜玉狮子”同样写的是洪武。晁盖对这匹千里龙驹视若罔闻,宋江却是为此设下了一个“陷车”。而史文恭手中的方天画戟,与吕方郭盛是一般的兵器,都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吕布之手。
吕布的兵器究竟是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方天画戟”,又叫“画杆方天戟”,《西游记》龙宫里就有这样一杆重七千二百斤的兵器。《西游记》的这杆方天画戟重量,就是大明太祖的寿数,由此,也就承接前两大名著,为“方天画戟”做了注脚。
《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水浒传》借幽州以写永乐都城,续书中就有征辽破幽州的故事。方,“并也”,也就是书中所写的火并之“并”。方天也就是“齐天”之意,与天并列。
画戟即花姬,取其谐音以喻大明朱氏出自邾国曹姓,邾国曹姓的先祖是姬姓高阳氏颛顼帝。这其中的寓意,早已讲过多遍,不再重复,“花姬——花鸡”,四大名著中的“鸡”都指朱元璋。
恭通“洪”,史即豕(石),文,就指的是太宗文皇帝,史文恭以方天画戟为兵器,寓意“替天行道”。《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其实写的是“奉天靖难”。天,指的就是朱元璋。
史文恭的兵器除手中方天画戟外,书中还特别点了一句:“教师史文恭弯弓插箭”。这一笔是暗点的伏笔,后文书中射中晁盖面颊的箭上刻着“史文恭”字。因此,射晁盖者,必定是史文恭。然而,这一箭并非射的是“梁山好汉”,射的却是建文帝。

“弯弓插箭”,以模糊的描写,仿佛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这一箭难道不是夜间将要发出的那一箭吗?但是,“箭”未必是实写的箭,其中还大有深意。那么,《水浒传》中的“箭”又是什么寓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