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中箭真相:小李广梁山射雁的伏笔寓意,梁山究竟有几个寨主?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5-04-02 14:36:37

上一篇解读了洪太尉在龙虎山上被雪花大蛇朝脸上喷毒气的事,这个事隐伏了晁盖中箭后,林冲拔箭,以金枪药敷箭伤,导致晁天王中毒的情节。

晁天王是先中箭后中毒,史文恭射出之箭不是药箭。中毒有伏笔,那么,中箭有没有伏笔呢?当然有,这个伏笔就是“小李广梁山射雁”,射的就是晁天王。怎么讲?

梁山到底有几任寨主?

梁山明写的寨主有三位:王伦、晁盖、宋江,但如果细读文本,却还隐藏了两个寨主,这两个寨主就是朱贵与杜迁,以象征大明“五德”。

朱贵之“贵”,谐音圭、龟、鬼,一人担当大明三代皇帝的隐写。因此,朱贵出场时书中这样描写这个人物:“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脚着一双獐皮窄靿靴,身材长大,貌相魁宏,双拳骨脸,三叉黄须,只把头来摸着看雪。”

“旱地忽律朱贵”曾经讲过多次,这段描写也有详细的解读,这里仅点几处比较明显的隐喻。鼠,指的是属鼠的燕王,獐是璋的谐音,雪,即前面一篇文章讲的雪花大蛇,隐写朱允炆。“旱地忽律”以谐音直解,就是久旱逢甘霖的意思,南方读音“雷”、“律”不分,打雷预示着下雨。这个看似古怪的绰号,隐写的是“及时雨”。

当然,“旱地忽律”还有别的隐喻,这里讲晁盖的事,暂且不深解朱贵的绰号。但是,朱贵给林冲讲的这句话却深有寓意。朱贵说,这家梁山酒店专一探听,但凡有客商到来,“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将精肉片为羓子,肥肉煎油点灯。”羓子,即羊肉干,朱标属羊。因为朱标忽然薨逝,这才“孙立”,为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施耐庵也认为,朱标不死,燕王不反,即便造反也不能得逞。

另一位寨主杜迁就写得更隐秘了。王伦得了柴大官人的书信,便接纳林冲入伙,“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但是,听说了柴大官人的近况,王伦忽然改变主意,要打发林冲下山,如果要坐第四把交椅,就得取投名状。当时,王伦“蓦地”寻思:“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

《水浒传》中的“鸟”指的是凤阳、朱雀之地南京、建在燕雀湖上的大明皇城,以及燕王。因而,“鸟气”是大明王气,“鸟位”是大明皇位。

“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也就是说,杜迁先到梁山,王伦是跟在后面落草的。“合着”是先后的关系,比如“合节拍”,“合于桑林之舞”,先有节拍才去“合”,先有“桑林之舞”庖丁才暗合之,是被动跟随的意思。

摸着天杜迁是有历史原型的,但《大宋宣和遗事》写的是杜千,施耐庵改为杜迁,寓意大明迁都,还以“杜”隐写了土木之变大明皇位两次迁转。

前面的文章讲到,梁山实写的是燕国“奕奕梁山”,也就是大明燕藩与永乐都城。若是没有永乐迁都,哪里会有“梁山”?所以,杜迁应当是梁山第一任寨主。朱贵则是大明皇帝的总符码,在林冲上梁山前,聚义厅是没有他的交椅的。王伦接纳林冲入伙,请林冲坐第四把交椅(燕王行四),“朱贵坐了第五位”。五,指的是朱家“水木火土金”五德皇帝。

施耐庵见证了大明“五代”一轮皇帝,遂以“白衣秀士王伦”隐写大明“亡伦”:朱元璋“孙立”是亡伦,朱棣夺位继承侄子的皇位也是亡伦。以书中寓意,梁山总共五位寨主都是指的大明皇帝,而以靖难之役隐喻,梁山寨主总共是四任:朱贵,王伦、晁盖、宋江,“杜迁”只是隐写的永乐迁都与大明皇位迁转。

托塔天王为何要挑战花荣?

这样算账,其实很乱,《水浒传》早就是“千皴万染”的笔法,任何一个人物或者故事背后的隐喻,都不是一对一的谁是谁,哪件事是哪段历史,而是从不同的侧面隐写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物,比如朱贵,就隐写了大明三代皇帝。

前一篇文章讲晁保正时,也讲到了托塔天王晁盖隐写了大明所有皇帝。因此,晁盖中箭与中毒并非写一件事,隐喻一个人,而是发生在大明三代皇帝中的历史事件。这件事,就涉及到“小李广梁山射雁”。

且说花荣受宋江之托,带着秦明、黄信,以及清风山、对影山人马来到梁山,晁盖等人盛情款待。酒席筵间,众人说起对影山花荣箭射吕方、郭盛画戟上的绒绦,晁盖听罢,意思不信,口里含糊应道:“直如此射得亲切,改日却看比箭。”晁天王这就要挑战花荣了。

晁盖为何不信花荣的箭法,要挑战小李广呢?这就要稍微讲讲花荣其人了。

“小李广花荣”是《水浒传》两大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都有的人物,绰号也是一样的。但是,施耐庵却以三十六天罡之“天英星”对应,加之书中的故事,就为这个人赋予了新的寓意。

花,与花和尚、花花太岁、一枝花、花项虎等等“花”是一个寓意,都是说的大明朱姓化自邾国曹姓。荣,是“融”的谐音,大明国号就出自吴回祝融。《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华即花,“草木”就是花荣,花荣即“草木”,《石头记》荣国府、“草胎木质”大致出自“花荣”。花荣上应天英星,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大明皇帝。

只开花不结果,隐写建文帝的帝位没有再往下传,朱元璋“孙立”这一脉“丧门”,故而,清风寨这一路人马中就有手持“丧门剑”的镇三山黄信。

“小李广”是以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名为绰号,飞将军隐写“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书中以林冲“小张飞”隐写。林教头火并王伦,推晁盖为寨主,又一再推让,吴用坐了第二把交椅,公孙胜坐了第三把交椅,林冲说:“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孙立”,朱允炆削藩,朱棣“遇林而起”,三者“缺一不可”。

唐代卢纶有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花荣是要“射石”的,后文书中的“没羽箭张清”,“没羽箭”就出自《塞下曲》。卢纶这首五绝在《水浒传》中还有深意,这里就不多讲了。

石,指代石头城,也谐音“豕”,这一隐喻《红楼梦》解释得很清楚:“石即豕,亥字寓焉”。前面的文章讲了,施耐庵的“庵”是豕屋,也就是猪圈,以“石”谐音“豕”,暗指石头城与朱明,作者本人就是“石”。

晁盖挑战花荣,其实也是暗写了梁山大火并。其后,晁天王就要“转换角色”,隐写大明皇位争夺了。

“小李广梁山射雁”的伏笔寓意

雁,是“燕”的谐音,如此,花荣梁山射雁,岂不是射的燕王?射雁,其实是“燕射”,指的是古代习武常举行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就记载了一次“燕射”。

永乐十一年(1413年)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先是,命行在礼部议仪注,分击球官为两朋。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领左朋,宁阳侯陈懋领右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大喜。”射柳毕,皇太孙又对了对子,“上喜甚,赐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赐彩币夏布。有差遂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及钞币”。

这段“燕射”的历史写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故事中,其中王朗作诗“携得天香满袖归”,此“天香”就是四大名著中的“天香”。

同样,这段大明燕射的历史也写进了《水浒传》中。丑郡马宣赞“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番将隐写的是大明诸王,也就是藩王。因此,宣赞隐写了宣德,朱瞻基也是“朱皇孙”,射杀建文帝的天策上将朱高煦要夺这个侄子的皇位。“连珠箭”在书中多次写到,张都监中秋节劝武松喝酒,都是“连珠箭劝了武松几钟”。此箭,就是射中晁盖面颊的箭。

因此,“燕射”隐写的是燕王之射,是燕王射别人,而不是别人射燕王。

雁,谐音“燕”,有“燕尔新婚”之说。所以,《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所定太子婚礼,必定是“执雁者在前,执礼物者次之”。花荣要射的“雁”就与这位太子有关,这段记载写的是朱标婚礼,建文帝即朱标之子。所以,晁天王中箭的伏笔就在这里。

花荣射的是第三只雁的头

晁天王不服花荣,说要“改日”却来比箭,花荣却不给晁盖机会,宴乐间就“燕射”了。

当时,花荣与众人在筵席间去山前闲翫一回“乐情”,“行至寨前第三关上,只听得空中数行宾鸿嘹亮”。花荣一见宾鸿,就想起晁盖席间的话,便乘此机会显些手段,“教他们众人看,日后敬伏我”。于是,借来一张泥金鹊画细弓,“急取过一枝好箭”,对晁盖说:“恰才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 意,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

花荣这一箭射去,书中有诗赞道:“鹊画弓弯满月,雕翎箭迸飞星。挽手既强,离弦甚疾。雁排空如张皮鹄,人发矢似展胶竿。影落云中,声在草内。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

小李广这一箭,果然射中了第三只雁的头。为什么花荣偏偏挑第三只雁的头射了这一箭呢?

朱元璋“孙立”,立的是朱家第三代,大明玄武门之变,天策上将射的就是朱允炆。射杀了朱允炆,大明就来到了第三代皇帝朱棣这里了。所以,花荣射雁是在梁山第三关上。雁,也称宾鸿,南来北往,也就暗喻了永乐打到南边夺了位,又迁回了北方。

宾,即皇帝宾天,鸿,既指洪武,又指所有的大明皇帝。“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寓意射杀了建文帝,大明皇统就此断了,此后,便是“燕王位下”传承大明皇统。

所以,晁盖中箭,梁山重新排座次,晁天王也就不在一百单八将的“雁序”之中了。谁让晁天王挑战“小李广花荣”呢?

晁盖是梁山第三任寨主,既隐写“孙立”,又隐写第三代皇帝朱棣,《水浒传》自己打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寓意朱家自己大火并。

但是,这个情节只是射中了晁盖的“头”,花荣这枝箭并不是药箭,是“药箭”伤了晁天王的性命。那么,花荣射箭后,毒又是谁下的呢?

0 阅读:1

绿野萍踪文化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