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中箭真相:曾头市隐写玄武门之变,天策上将射出了致命一箭?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5-04-08 14:38:28

交代了“曾头市晁天王中箭”的几个伏笔,又揭秘了曾头市以及曾家五虎、史文恭的隐喻寓意,“晁盖中箭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么,曾头市那一箭究竟是谁射的,隐写的是哪段大明历史?

法华寺写的是哪里,为何是两个僧人引晁盖入彀?

曾头市口一战,双方各自折损人马,以林冲之言,梁山“又不曾输了与他”。晁盖却“郁郁不乐”,一连三日每日前去挑战,曾头市却不见一人应战。

晁天王为何“鬱鬱不樂”呢?这四个字暗点,从这四个字起,就要写建文四年六月间的历史了。所以,书中说:“第四日,忽有两个和尚直到晁盖寨里来投拜”。

第四日,也指大明燕老四,更是隐写的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乙丑),这一天就是燕王进入皇城,在玄武门射杀建文帝的日子。在一天的前四天(壬戌),方孝孺献缓兵之计,一边加强城防,一边派曹国公李景隆前往龙潭与朱棣谈判,许以割地而请燕王退兵,燕王不允。第二天(癸亥),又派李景隆、谷王朱橞等人前往,朱棣依然不答应。

到了乙丑日,朱棣兵临城下,镇守在金川门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城门,“上遂按兵而入,城中军民皆具香花夹道迎拜”。从这一句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李景隆与朱橞早就做了朱棣的“李应”,在谈判期间就约定了金川门之事。

因此,来自法华寺的两个僧人引诱晁盖夜袭“鲁头豕”,与三打祝家庄所隐写的祝家庄“李应”是一个寓意,这四天之事,同样写在了祝家庄故事的情节之中。如此,晁天王中箭必定是与这两个“李应”有关了。

前面的文章讲过,曾头市隐写的是大明都城,“法华寺”便是地标证明。法华寺很多地方都有,大明燕藩正统十三年(1448年)时重修大延圣寺,朱祁镇钦赐“法华禅寺”。因此,《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要在这之后。如此,法华寺的两个“和尚”就应当是燕王那一头的人。

和,“如乐之和”属于同字隐喻,尚,上也,古代对皇帝的称呼,“和尚”来自法华寺,隐写的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来自法华寺的两个僧人是两个“鲁人”,也就是燕王的“李应”朱橞与李景隆。这两个人物在书中多次写到,相关的文章中也有解读,此处就不再重复讲了。因为朱橞、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放燕军进城,得知这个情报,建文帝才“征进”北门,与燕军遭遇而中箭。

“鬱鬱不乐”,寓意燕王大兵压境,建文帝当时的心情——鬱,茂林也。此鬱与后文书中的郁保四的“郁”不是一个字,所以,这里写的是“鬱”,郁保四就写的是“郁”。但是,这两个字又是谐音,“鬱”隐伏了“郁”,如果没有郁保四,宋江就拿不下曾头市。换句话说,没有“欲保四”,燕王就很难成功。

晁盖中箭的细节描写,暗示建文帝“征进”

两个僧人不费三言两语,就取得了“鬱欎不樂”的晁盖信任,要趁夜劫寨,偷袭曾头市。晁天王不顾林冲劝阻,分兵一半随僧人们二更天到达了法华寺。僧人告诉晁盖,要等到三更天时,曾头市毫无防备才好行动。

建文四年的事发生在白天,为何晁盖中箭是“夜”,宋江也是“夜夺曾头市”呢?“夜,暮也”,隐写的是“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是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一则预示燕王将入京城的谣言。

听了半个更次的更点,曾头市那边再无声息,和尚就领着晁盖等前往曾头市劫寨。曾头市共有四个寨栅,和尚要领晁盖劫的是哪个寨呢?法华寺中,和尚道:“他有四个寨栅,只是北寨里,便是曾家弟兄屯军之处。若只打得那个寨子时,别的都不打紧。这三个寨便罢了。”

晁盖要劫的是北寨,这一笔是对三打祝家庄故事的补写。宋江得了登州里应,便分兵四路围攻祝家庄,东、南、西三路都有领兵将领,唯独正北一路没有交代是谁带兵。其实,这一路正是来自“北地”的燕王。

晁盖人马走不到五里,两个僧人忽然不见了,前军不敢行动,报与晁盖。此时,呼延灼却代替晁盖发令“急回旧路”。为什么是呼延灼行使主帅之权,下令回兵呢?“呼延灼”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都叫呼延绰,改绰为“灼”寓意建文帝被皇宫大火焚烧。原型人物绰号是“铁鞭”,又改为“双鞭”,呼延灼一对钢鞭总重二十五斤,寓意建文帝殁于二十五岁。而晁盖分兵二千五百劫寨,也应此数。

此时,书中写道:“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

这一情节,写的就是建文帝御驾亲征,前往金川门斩杀叛将,堵住燕军。没想到,在玄武门这里遇到了燕军,于是,乱箭齐发,一箭射中了朱允炆。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允炆在干吗?

以《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所载,建文四年六月乙丑(十三日),“上至金川门。时诸王分守京城门,谷王橞守金川门,橞登城望。上遂按兵而入,城中军民皆具香花夹道迎拜。”这段记载,抹掉了朱橞、李景隆的功劳,这两人后来被朱棣以谋逆罪圈禁。涂抹这段历史,除了朱棣自己宣扬文功武治外,恐怕还有刻意掩盖建文帝之死真相的原因。

在朱棣进金川门之前,事先未与燕军有约的徐达次子徐增寿试图在左顺门策应,“建文君将自焚,命捽至杀之君顺门庑下。”杀了徐增寿,这边朱棣入城,于是,建文帝亲自“征进”,率兵前往金川门。来到皇城北门,也就是玄武门时,迎面遇到燕军。燕军不问青红皂白,乱箭齐发,其中一箭射杀了建文帝。

查看金陵皇城图,从皇城内的左顺门出北上门再到玄武门,大致要转两个“湾”。建文帝应当是杀出了玄武门,见燕军声势浩大而欲回兵,没想到,城中早就被燕军内应把控,所以是“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一望都是火把”。对看“鲁头市”之“鲁”少了火字底,四下里全是火把,恰好是“灬”,这里就补齐了“鲁”,隐写的就是燕军。

建文帝遭遇燕军,对面就是一通乱箭,面颊上中了一箭,这支箭一定是“贯”入了脑中,朱允炆应当是当场毙命。因此,书中以“贯”为银子计量,贯,本义是以索穿钱,曾头市故有曾索。银,金艮,金,指的是大明,艮为西北,就是燕军所来之地。

三打祝家庄故事中,梁山以四队人马围攻,正北有一路。但是,栾廷玉却“引了一队人马出后门,杀这正西北上的人马”,玄武门正是禁城后门,再往西北去,就是朱棣进城之金川门。

晁盖要劫的寨栅就是曾头市正北大寨,又在这里中箭,寓意“栾廷玉”在玄武门遭遇了燕军。因此,“栾廷玉”的下落在晁盖攻打“鲁头市”的故事中有了交代。

为何说此时的晁盖就是祝家庄的栾廷玉呢?除了上述细节吻合外,栾廷玉、晁盖的绰号也是一大暗线。《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大宋宣和遗事》中,晁盖的绰号是“铁天王”,《水浒传》中的“托塔天王”背后隐藏的就是铁天王。

栾廷玉的绰号是“铁棒”,铁棒其实是“天棓”,出自《史记·天官书》中的天棓五星,施耐庵就以“铁”为“天”。所以,铁天王、托塔天王与“天棓”都是天王。

花荣箭射第三只大雁的头,隐喻建文帝中箭

曾头市北寨,隐写的是南京禁城玄武门。《水浒传》中以牛二、牛子、唐牛儿、李小二隐写属牛的窦太后次子李世民,借唐朝天策上将制造的玄武门之变,隐写大明这场玄武门之变。因此,第一回以《早朝大明宫和贾至舍人之作》为回前诗,仁宗天子在唐朝“大明”宫紫宸殿早朝祈禳瘟疫。

《明实录·宣宗章皇帝实录》记载,靖难之役后,朱高煦封汉王,藩地在青州。高煦不愿之藩,朱高炽(仁宗)劝说既不愿远离京城,应当婉辞。“高煦既强听,得蹔留南京,遂请天策卫为护卫。辄矜诧,谓左右曰:‘天策上将,唐太宗之号也,此岂偶然者?’……而恒自比秦王世民。”

朱棣次子朱高煦后来自称天策上将,其母徐皇后也属牛。六月十三这天是乙丑日,以干支顺序而言,也是“牛二”。《水浒传》借唐朝玄武门之变秦王射杀李建成,暗写大明玄武门之变,天策上将射杀了建文帝。

回看第三十五回“小李广梁山射雁”,伏笔早在其中,射杀晁盖者,必定是梁山好汉。小李广是在“寨前第三关上”,射中了雁行中第三只雁,“那枝箭正穿在头雁上。”建文帝从左顺门出禁城后门,再出玄武门,正是“第三关上”。第三只雁,指的是大明“水木火土金”第三代火字辈,这一箭正中雁头。这只雁头被射穿,却又写的是“头雁”,是大明当时领头之雁。

所以,历史真实中,建文帝是被一箭射穿头颅,当场殒命。然后,朱棣制造皇宫大火,以大火掩盖射杀建文帝的弑君篡位真相。三打祝家庄中的细节也表明,栾廷玉是从后门杀出之后,解珍、解宝才在庄里放火。此时,建文帝不在皇宫之内。

花荣绰号“小李广”,又以神射写这个人物,也就隐藏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飞将军李广误把石头当老虎,一箭没羽。这个典故中的“石虎”就借喻为虎踞龙蟠之南京,花荣射雁的赞诗中“影落云中,声在草内”,也是点化了卢纶的诗句,以“草”写朱明。

花荣射戟,史文恭就是天策上将

却说晁天王中箭,翻身落马,“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这个情节写的是建文帝中箭,燕军便将他控制了。欲知其中的隐喻寓意,请看前面的文章。

众人保着晁天王杀出村中,林冲在村口接应,双方只杀到天明才各自收军。回到大帐,“急拔得箭出”,众人“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确信无疑,这支箭就是史文恭射的。那么,史文恭是不是“天策上将”,与花荣射雁有什么关系呢?

花荣曾经在对影山射戟,因为这件事才伏下了曾头市晁盖中箭的伏笔。此处的“影”大可理解为影射之“影”,以此事影彼事。当然,“影”还隐藏了景阳冈等寓意。景阳冈之“景”,又与江州(九江)隐写了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李九江,是书中的“郁保四”之一。

上文讲到,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进城,然后就是“玄武门之变”。因此,这两人必定见到了这支箭上刻着的名字,此人正是后来自称天策上将的朱高煦。这件十分隐秘的事,“施耐庵”就在现场,是见证者之一。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谷王朱橞因诡称建文君未死,就藏在谷王府,试图借此谋反。这一笔,恐怕是春秋笔法,是不是谷王要揭秘真相而招致构陷被圈禁于“豕屋”的对影反写呢?“庵,豕屋”,豕屋就是猪圈。

箭上刻着“史文恭”三字,此“史文恭”便是天策上将。在晁盖打“鲁头市”时,史文恭用的是方天画戟,宋江打曾头市时却用的是“神枪”,兵器变化大有寓意。方天画戟有“天”,“画,计策也”,因此,史文恭就是“天策上将”。

花荣在对影山射断画戟绒绦,宋江打曾头市时,又放暗箭射杀了曾涂,救了两员方天画戟将。因此,花荣其实也是一员“天策上将”。

前面的文章讲过,方天画戟最先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吕布所用的兵器。梁山好汉中有吕方、郭盛用吕布的兵器——吕,是以吕氏隐写建文帝。

曾头市暗夜中的一箭,确信无疑是史文恭所射,天策上将一箭贯穿了建文帝之头。然而,原著中,晁盖并没有死于箭伤,而是死于“药箭”。这是怎么回事呢?

0 阅读:4

绿野萍踪文化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