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肖华刚调到北京,路边看见一小贩:这不是杀害黄骅的凶手吗

Autumn萌宠 2025-03-21 17:41:56

1950年6月份,肖华被安排去当总政治部的二把手。那会儿,他坐着辆车子,在北京的大街上开着呢。

周围挤满了人,司机只能缓缓行驶。肖华把车窗降下来,冲着路边的群众友好地点头示意。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路边一个卖烟的小摊贩给拽了过去。

肖华觉得眼前这人特别面熟,他使劲想了想,突然间恍然大悟,惊讶地喊道:“这不就是那个杀了黄骅的坏蛋吗?”

肖桦这个人啊,挺有特色的。虽然名字简单,但背后的故事可不简单。他就像很多人一样,过着平凡却又不失精彩的生活。无论在哪,他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光发热。肖桦待人真诚,做事踏实,这些品质让他在朋友圈里口碑很好。大家提起他,都是赞不绝口。他对待工作也是一丝不苟,总能出色完成任务。总的来说,肖桦就是那种让人印象深刻,值得信赖的人。

司机为了不引起注意,慢慢把车靠边停下,然后他俩轻手轻脚地靠近了小贩。小贩心里还琢磨着是不是来买烟的,刚准备抬头瞅瞅,结果对上了一双凶狠的眼神。

“你还记得我是谁不?”肖华瞪大了眼睛,气呼呼地问。

“呃……知晓了。”小贩眼睛左顾右盼,心里盘算着溜之大吉,但转眼间,四周已被解放军战士们紧紧围住。

小贩一看逃跑没戏了,吓得两腿发抖,直接跪在了地上……

看到这儿,大家心里肯定都嘀咕上了。那个摆摊的小哥究竟是啥来头?被他干掉的黄骅又是何方神圣?还有,他为啥要对黄骅下手呢?

要搞明白这些事情,咱们得追溯到1941年那会儿讲起。

罗荣桓看着黄金山,提议道:“要不,你的名字改成黄骅咋样?”

1941年那春天,黄骅在沙尘滚滚的小径上,跟杨勇和苏振华道了别,带着一个警卫排,马不停蹄地朝着鲁南方向赶去,一路狂奔。

他那时候是八路军鲁西军区的副司令员,还兼着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的副旅长,和苏振华、杨勇一起搭档,负责指挥鲁西的抗战。他们在水泊梁山那一带活动,对那里的日本鬼子进行了猛烈的打击,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

现在,战区的状况有了新动向,他接到命令,得去一一五师指挥部那边报到。

这时候,他已经走到了沂蒙这块地方,把马递给警卫员,黄骅就随便找了个小山丘爬了上去,往前面瞧了瞧。

沂蒙山脉,绵延长达八百里,山峰一个接一个,到处都是陡峭的山崖和巨大的岩石。文峰山、浮来山、羽山,每一座都壮观又美丽,景色迷人。

这儿,鲁南地区风景如画,还是抗日英雄奋勇战斗的地方。一一五师的师部,在罗荣桓的带领下,就在这连绵不绝的大山里活动。

罗荣桓,这位人物咱们得聊聊。他可不是个简单角色,虽然这里没有详细说他的事迹,但他在历史上那可是赫赫有名。他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罗荣桓这个人,性格坚毅,做事果断,而且特别有担当。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团队合作,懂得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为目标奋斗。总的来说,罗荣桓就是那种让人敬佩、值得信赖的人物。他的故事和贡献,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铭记。

瞧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色,黄骅心里头一股子豪迈劲儿就上来了。而且一想到马上就要跟罗政委碰头,心里头又暖洋洋的,特别高兴。

说真的,他和罗荣桓已经两年多没见了,这次碰头,他俩打算像以前在延安红军大学那会儿一样,好好聊个通宵。

黄骅回想起初次碰见罗荣桓,那是在长征的路上。虽说只是匆匆一瞥,但罗荣桓那双眼睛,还有他那张显得苍白文静的脸,却让黄骅记得清清楚楚。

那会儿,黄骅还叫黄金山呢。他在中央纵队的干部团里头,是特科营的政委。和营长韦国清搭档,俩人带着特科营,走山路就开道,碰见河就架桥,专门负责完成那些个特别的任务。

过了安顺场的大渡河,咱们又瞧见了一座五千多米高的大雪山挡在路前。为了甩掉敌人的尾巴,毛主席果断带着红军翻越这座从来没人走过的雪山。

黄骅和韦国清带着队伍走在大部队的最前头。这时候,风呼呼地刮起来,大雪纷飞,红军战士们排成一长串,一个接一个地往上走,在雪地里头费劲地往上爬。

走着走着,黄骅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瞧瞧后头队伍咋样了。这一瞅,他立马瞧见雪堆里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好像有几个人在那儿喊着什么。

看到这一幕,黄骅立刻冲了过去,发现原来是宣传队里一个年轻的小兵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他赶紧伸手推了推,但小兵没啥反应,接着又大声喊了一下,结果还是没啥动静。

黄华这个地名,挺有特色的。它不像其他一些地方名字那么复杂,简单直接,一听就懂。说到黄华,大家心里可能都有个大概的印象,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不太一样,但总体的感觉肯定是差不多的。这儿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和风土人情,吸引着人们去了解和探索。总之,黄华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

“辣椒水,谁有?”黄骅扯着嗓子喊。立马有人递了个水壶过来,他连看都没看,直接拧开就往小战士嘴里倒,倒了好几下,然后把水壶递回去。接着,他把手放到小战士胸口,开始用力地揉搓起来。

没过多久,小战士悠悠转醒,黄骅连忙扶起他,准备继续赶路。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不熟悉的声音:“爬山时候别歇着,快把这大衣给他披上暖和暖和。”话音未落,一件大衣已经递了过来。

黄骅抬眼打量了下对方,估计也就三十来岁,脸白白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瞅着挺文静的。黄骅对他没印象,但还是点了点头,说了声谢谢。

旁边站着一个看起来像警卫员的小兵,他指着说:“那位是我们主任,罗荣桓!”这小兵似乎还想多聊几句,但话还没说出口,就被罗荣桓给领走了。

瞅着罗荣桓渐渐走远的身影,黄骅把这事儿默默记在了心上。

他们第二次碰头是在延安的抗日红军大学,那会儿他俩都是干部班的学生。天天一起学习、生活,慢慢地,两人就变得挺熟了。

黄骅第三次碰到罗荣桓,是在他要去山西省委做军事部长那会儿。这次碰头,罗荣桓还亲自给他换了个新名字。

那时候,黄骅新婚没多久,罗荣桓一见他面就连声说对不住:“哎呀,黄金山,光顾着忙工作了,把你新婚这事儿给忘得一干二净,我这可真是糊涂得跟那王母娘娘用银簪子划天河一样,把你们这对新婚夫妻硬是给隔开了。”

说正事了啊,罗荣桓直接道:“黄金山同志,上头安排你去山西,当军事部长。山西那地儿,既是抗日的最前线,也是咱们陕北根据地的东大门,你得好好守着,这责任可不轻啊!”

然后,罗荣桓给黄金山讲了讲山西的大概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搞民族统一战线有多重要。他说:“山西这个地方挺特别,咱们得好好利用统一战线,使劲儿抓武装力量建设,把抗日队伍给壮大起来。”

行,罗主任,我一定把任务漂漂亮亮地完成,不给党中央和毛主席丢脸,也不忘罗主任您平时的指导,不过……”黄骅一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但一想到马上就要和天天在一起的战友分开,心里头还是有点不是滋味。

别因为离开部队就心里割舍不下,你永远都是一一五师的一份子,部队有需要,你随时都能回来帮忙。说到这,罗荣桓接着提议道:“金山同志,我有个想法,你或许可以考虑换个名字。倒不是说你现在的名字有啥不好,主要是咱们刚跟阎锡山那边有过‘交道’,现在山西省委还在暗地里活动。换个名字,行事会更方便些。”

阎锡山这个人啊,挺有来头。他在历史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不用多提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他那一套治理方法和手段,在当时可是别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时间过去了好久,但他的故事和事迹,还是被不少人传颂着。

好吧,我老婆老觉得我的名字黄金山太老气了,就想着发财,一点创新精神都没有,我自己也琢磨着要换个新的。我挠挠头,有点尴尬地笑了笑,接着问他:“那换成啥呢?”

“没错,要是改的话,咱就得改得轰轰烈烈,你自己心里有啥打算没?”罗荣桓问道。

我有个主意,不知道靠不靠谱?

“你给讲讲呗。”

在我老家,有个叫柯松涛的师兄,他引领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可惜已经不在了。他之前送了我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四处疮痍让人叹,补天织锦真艰难。远望神州云雾绕,万里黄尘等骏马。”师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我的期望,我打算从诗里挑个字来当名字。

罗荣桓琢磨了一会儿,嘴里念叨着那首诗,接着猛地一拍大腿,乐呵呵地说:“咱们就用那诗的最后一个字!你姓黄,那就叫黄骅吧!黄骅同志,祝贺你啊!”

打那以后,黄金山这个名字就成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黄骅……

赶紧把鲁南师部调过来,这到底是为啥呢?

以前的事儿清清楚楚在脑子里过电影呢,接着往下想啊,他们十几个人一块儿,顺着泗水河往上游走,爬过一个山头,天就已经完全亮了。

黄骅让战士们歇会儿,吃点干粮垫垫肚子,接着问向导老魏,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老魏回答说:“过了前面的桥,咱就到根据地啦。”

黄骅朝前方瞅了瞅,心里一下子轻松了不少。他把缰绳递给警卫员,接着到河边简单洗了把脸,就坐下来啃起了烧饼。

吃着吃着,突然前面有个人影动了起来,黄骅压低声音,飞快地喊了一句:“不对劲!”他一喊,所有战士立马趴下,保险栓咔嚓一声全拉开了。

老魏抬头瞅了瞅,接着说道:“都是自己人。”说完,他便站起身,挥手大声叫唤:“嘿,是我,老魏在这儿呢。”

过了一会儿,对面有几个身影站了起来,还有人跟着响应。黄骅仔细一看,嘿,这不都是自己的八路军战友嘛!

“老陈,还有陈参谋长,是你们两位不?”黄骅朝着对面扯开嗓子就问。

没过多久,对面有个人飞奔而来,这人就是一一五师的参谋长,也是黄骅之前在山西一起共事过的老伙伴陈士榘。

图 | 陈士榘展示的画面

说起来,陈士榘一得知黄骅要来,早早就领着一队人出去迎接,走了有十多里地。他们昨晚就已经到下桥了,今天一早,哨兵来报说看到有人马活动的迹象,他们觉得应该就是黄骅的人,于是一边小心戒备,一边伸着脖子往前看。

现在的他,正跟黄骅紧紧搂在一起,还互相拍了几下对方的背。

“这么急叫我过来是为了啥?”黄骅急不可耐地问。

嘿,你怎么现在才露面?路上是不是溜达太久了?让人在这儿干着急呢。陈士榘直接跳过了他的话,自己开口问了起来。

赶紧骑上马,咱们到家再聊。跟陈士榘一块来的,还有那个原晋西支队的参谋长刘德明。大家又是一通搂搂抱抱、拍拍打打,随后就一块儿朝着师部那边赶路了。

另一边,罗荣桓在师部心里头直打鼓,盼着黄骅赶紧来。他深知,黄骅那家伙,党的政策坚决拥护,原则性强得很,一点不含糊。

因为这些缘由,后来毛主席在考虑怎么加强山西省委时,问罗荣桓有啥建议,罗荣桓就给毛主席推荐了黄骅。

图 | 伟大领袖毛主席

黄骅果然没让人失望,表现相当出色。他不仅组织了地方上的游击队,还拉起了一支“新军”,跟主力部队一起打仗。说到阎锡山搞的那个“晋西事变”,黄骅也是应对自如,进退得宜,处理得非常到位。

罗荣桓急着把黄骅叫到鲁南师部,是因为那边又出了新状况。

首先,因为日本鬼子的大范围“扫荡”,冀鲁边区的形势变得越来越糟。那边的周贯五、李启华他们,已经多次提交申请,想让师部赶紧派些有能力的军事人员去加强边区的力量。

另外,鲁西那边最近也有了新动向。考虑到当前的局势,中央军委计划将鲁西和冀鲁豫两个区域合并起来。

第三,有些地方的干部一块儿写了封信,说想让刑仁甫回来。刑仁甫之前的一些行为,让不少领导对他有了些意见。就连罗荣桓也觉得,最好是让他去党校进修进修,提升下思想水平。

总而言之,冀鲁边区军事干部短缺这事儿,已经拖了好长一段时间。打从1940年开始,六支队原来的司令刑仁甫自个儿溜出边区后,这个问题就冒出来了。

那时候刑仁甫都干了些啥?为啥会让那么多人对他有意见?他究竟是个啥样的人呢?

图 | 刑仁甫这个人

刑仁甫的真实嘴脸暴露无遗,黄骅接到任务,得赶紧去冀鲁边区一趟。

1939年那会儿,津南和鲁北这些地方碰到了大旱、蝗灾这些倒霉事儿。冬天一来,紧接着第二年春天又青黄不接,粮食少得可怜,老百姓过得那叫一个苦啊,日子根本没法过。

这时候,日本鬼子从战场上撤回了兵力,为了巩固他们后方的控制权,不断发起“清剿”行动。他们特别盯上了坚持打鬼子的八路军,双方的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山东和河北的战斗区域里,老百姓和军队都在拼死抵抗敌人,压力山大,情况相当吃紧。国民党的高鸿勋部队离开了冀鲁边区,这样一来,边区的军民在抗战中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稳住边区的形势,山东分局打算让刑仁甫带领的六支队继续留下来战斗。另外,他们还把之前已经回到鲁南的周贯五又给调了回去,让他继续当政委,和刑仁甫搭档,一块儿管理边区,对抗敌人。

这个选择呢,主要是因为刑仁甫他是本地人,还当过“救国军”的司令,让他来管军事,那是既有地理优势又有人心支持;而周贯五呢,是师部派来的政委,对党的路线政策门儿清,这就相当于他有了政策上的先机。

他俩,一个是司令,一个是政委,配合得天衣无缝,干起活来特别顺畅。可谁也没想到,刑仁甫一碰到日军不停地扫荡,竟然被吓得魂飞魄散。

他好几次跟敌人交锋,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干脆带着手下人,一溜烟跑到鲁西去了。刑仁甫还直接跟肖华说:“我不打算再回去了!”

肖华气得不行,他直接说道:“碰到难题,局势不妙的时候,本该勇敢站出来担当,可他却溜了,这种行为真叫人看不起。”

图 | 还是肖华

那时候,罗荣桓对刑仁甫还不太清楚。后来呢,山东分局给他送来了一封边区领导写的匿名信,信里头说了刑仁甫的好多问题,说他爱搞小圈子,什么事情都得他说了算,生活作风也很差劲,甚至说他在边区就像个坏透了的瘤子一样。

现在,正是抗日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咱们得把各行各业的人都团结起来,一起对抗敌人,增强抗日的力量。因此,罗荣桓叹了口气后,就赶紧向上级反映了这个情况。

经过一番权衡,上面决定派刑仁甫去边区当旅长和军区头头,但有个条件,就是得先去党校进修一阵。这事儿让刑仁甫心里挺不痛快的。

另一边,黄骅跟着陈士榘,好不容易回到了师部的地方。这时候,天都已经黑了,陈士榘就对黄骅说:“老黄啊,你们这一路走得挺累的,今晚泡个热水脚,好好放松放松。罗政委最近身体也不咋好,咱们明天再去找他吧。”

黄骅心里头直痒痒,特别想知道师部找他到底有啥急事,压根就坐不下来。实在没办法了,刘德明开口说:“这样吧,我带你去见见罗政委!”

两个人顺着小路,走到一个大院子里头,那里亮堂堂的,靠近点还能听见有人在聊天。那几个人的嗓音听着都挺耳熟,好像在商量啥事儿呢。

里面传来罗荣桓清晰的声音:“我刚听了陈士榘的汇报,说黄骅同志已经到了,不过他说太累了,已经让人安排去休息了。既然他已经休息了,那就等明天再说吧!”

有个声音响起,一听就是肖华,他问:“政委,咱明天跟黄骅咋聊啊?”

咋商量这事呢?我想咱先问问他的想法吧。眼下鲁西那边可能要分开,要是黄骅同志乐意,他可以留在那边。这不,听说杨勇打算去延安进修,那司令员的位置说不定能让他接手,但这事儿得冀鲁豫那边拍板。要是他乐意跟着过去,这机会挺大;要么他就回咱山东,咱再给他另找个位置。

又听到一个动静,这回轮到陈光发言了,他讲道:“我个人觉得,咱还是得劝劝黄骅同志,让他留在山东。你看咱们这边,干部是多缺啊,正好借这个机会,多挽留几位。”

图 | 陈光所摄

肖华问道:“这事儿该咋弄呢?冀鲁边区那边司令员的位置都已经定下来了。”

刘德明站在门外,听见里面首长们正聊着工作上的事儿,还扯上了黄骅,感觉再偷听下去不合适,就打算带着黄骅走。可黄骅却一下子推开门,直接走了进去。

“政委,头儿!”黄骅先来了个标准的敬礼,接着说,“我刚才把领导们的话都听进去了,我申请留下来,去冀鲁边区那边。”

屋里头的几个人看到他走进来,全都呆了,罗荣桓开口说道:“你不是早该睡了吗?咋跑到这儿来啦?”

刘德明连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说了一遍。

黄骅接着讲道:“政委,我铁了心要去冀鲁边区。我明白,那边缺人手,我去了肯定能好好配合,把工作干好。”

说到这儿,罗荣桓、肖华、陈光心里都清楚了,还能讲啥呢?本来吧,他们还想帮着张罗点事儿,现在看来,根本没必要,黄骅自己主动请缨,要去更苦的冀鲁边区。

罗荣桓心里头一热,他紧紧握住了黄骅的手,直接说道:“黄骅啊,我琢磨着让你去冀鲁边区挑大梁,当边区军区的副司令员,还要兼任第六教导旅的副旅长。”

行,我一定把事儿给办妥了。

随后,罗荣桓又简单说了些要注意的事儿,还特别点到了新上任的冀鲁边区司令员刑仁甫。

几天的休整过后,黄骅就直接去了冀鲁边区。

一个大诡计被揭穿。那些背叛者一个接一个被抓,老百姓最终取得了胜利。

一到冀鲁边区,黄骅就没碰上刑仁甫,原来刑仁甫已经去党校学习提升思想了。所以,黄骅和周贯五一起,在冀鲁边区这片土地上,干了很多出色的活儿,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护。

1942年4月份,刑仁甫从党校学完东西回到了边区。他一瞧黄骅在边区里那么受人尊敬,心里头就开始嫉妒加怨恨上了。

那时候,刑仁甫非但没有带头领着边区的军民去打日本鬼子,反而带着几个贴心手下,长时间躲在渤海湾的一个小岛上。他动用自己的人脉,找了一些想法跟他一样的人,整天在岛上吃喝玩乐,称兄道弟,过得逍遥自在。更过分的是,他还私自把冯冠奎那一帮子老土匪给收编了,塞进了军区手枪队里。

刑仁甫一堆坏毛病,黄骅和其他领导没少狠狠批评他。但刑仁甫非但不改,心里头还越发记恨上了。他把黄骅当成了死对头,没多久,就动起了除掉黄骅的歪脑筋。

1943年2月份,山东分局打算派刑仁甫去延安党校进修,同时安排黄骅来接管他的职务。刑仁甫心里头特别不痛快,他觉得这是黄骅在背后使绊子。

接着,他叫来了亲信杨铮侯、刑朝兴和潘特,一块儿商量怎么除掉黄骅,最后决定让杀手冯冠奎动手。

1943年6月30日那天,天上飘着细雨,黄骅在新海县的大赵村小学里头,正忙活着开一个关于侦查的会议。会议一直拖到快下午6点,这时候,冯冠奎领着手枪队的11个兄弟,走到学校大门口,说是有急事要找黄骅副司令员。岗哨被他们几句话就给哄过去了,他们就这么进了学校。

黄骅瞅见门外有几个身影在动,刚想开口问,冯冠奎就抬手一枪,打中了黄骅。黄骅身上立马冒出血来,一下子就栽倒在地,起不来了。

听到有动静,警卫战士立马冲了过来。冯冠奎边跑边开枪,又打伤了两个警卫,然后带着手下逃回了冯家堡。

黄骅烈士遇害后,边区的军民心里头真是难过极了。他们满心都是对黄骅英雄的尊敬,同时恨透了那个叛徒。大伙儿一个又一个地自发加入到为烈士送行的队伍中……

刑仁甫指使冯冠奎暗杀黄骅的事情没多久就被揭露了,边区的军民都非常气愤,一起动手捉拿这个叛徒。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