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邓小平视察工厂,认出一妇女后问:这5年你隐姓埋名过得如何

Autumn萌宠 2025-03-21 17:46:00

【前言】

1964年4月份的一天,邓小平和彭真两人走访了铀浓缩工厂。在边上陪着的人里头,邓公一下子就瞅见了个女同志,他立马就主动把手伸了过去,跟那位女同志握了握手,还热乎乎地问她:“……这些年你藏着名字没露面,过得咋样啊?”

那位女士听到邓小平的温暖关怀,只是朝着邓公轻轻扬了扬嘴角,没讲太多话。但邓公看到这一幕,却满意地轻轻颔首。

这女的到底是谁呢?为啥邓公见到她之后会问出那样的问题?邓公一问,她咋就只是轻轻笑了一下呢?

【归心似箭】

这位女士叫王承书。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在上海一个挺有钱的书香门第家庭里呱呱坠地。她老爸根据诗、书、礼、易的顺序,给这个二丫头起了个文雅的名字——王承书。没多久,他们全家就搬到了北京,王承书也就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慢慢长大了。

王承书上学时,成绩一直特别好,从小学到初中,她都是顶尖的优秀生。要说她哪门课最拿手,那肯定是数学。她对数学有种天生的感觉,家里人都说她:“二小姐算起账来,那真是一绝!”

王承书打小理科就好,也特别喜欢。因为家里的教育,她年轻时就明白了一个事儿,那就是咱们中国之前吃了不少战争的苦,现在特别需要科学来帮忙。她心里琢磨着,自己对理科的这股子热爱,说不定以后能变成保护国家的重要“法宝”。

你得明白,那会儿,一个女孩子能有这样的气度和想法,真的是特别不容易。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更加下苦功去学习理科知识,一直把居里夫人当成自己努力奋斗、深钻细研的标杆。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凭借出色的成绩,直接跳级进了燕京大学。那时候,她大胆地选了物理系,要知道,那可不是女孩子常选的。在燕京大学的几年时光里,物理班里总共13个人,王承书成了那唯一的姑娘。

王承书苦读了4年,最后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成了连续三年拿第一的那个唯一女生。她还捧回了学校最牛的大奖——“斐托斐”金钥匙奖。

1936年那会儿,王承书在燕京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她一下子就成了学校里的明星人物。这事儿也让大家改变了看法,不再觉得“女孩子理科不行”了。

就在那会儿,燕京大名鼎鼎的王承书邂逅了她这辈子最深爱的人,那就是燕大的教授,同时也是她导师的张文裕。

张文裕出身贫寒,家里头就是种地的。在那个时候,人们都挺看重门第的,所以好多人都觉得王承书和张文裕这对儿不太可能长久。但王承书和张文裕俩人有共同的信念和喜好,关系越来越好。到了1939年,他们俩不顾别人咋看,毅然决然地结了婚。

王承书和张玉文结婚后,就一块儿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大。张玉文在西南联大当起了老师,而王承书呢,也没闲着,她继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就在这时,王承书意外了解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个奖学金机会,是专门给那些想留学的亚洲女青年的,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只限于未婚的女性。

那时候,王承书已经成家立业了,按规定她是不够格的。但她心里特别不痛快这个规定,直接就说:

为啥说结了婚就不行呢?一个女人能不能在职场上闯出一片天,压根儿不是看她结没结婚来定的。

后来,王承书立马给奖学金委员会写了封信,实话实说了自己的境况,还表明了心意。由于王承书一直不放弃,再加上她实在出色,1941年的时候,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终于点了头,同意了她的申请,密歇根大学也给她开了绿灯,特别录取了她。

1941年8月份,王承书跟她老公张文裕一块去了美国继续学习,王承书去了密歇根大学读博。那时候,她特别幸运地成为了国际上特别有名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教授的学生。就这样,她开始跟着乌伦贝克教授一起做气体分子运动方面的研究工作。

那段时间里,王承书靠着爱学习、爱提问的好习惯,在外国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耀眼风采......

1944年,王承书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到了1951年,她和她的导师乌伦贝克教授联手,搞出了一个叫“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东西。这方程一出来,立马就在全世界炸了锅。到现在,这个在高空物理和气体动力学上特别管用的公式,科学家们还在用着呢。

王承书靠着非凡的本事和对工作的死磕精神,赢得了大家的连连称赞。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让人惊叹的成就,仅仅只是她在科研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952年,王承书又一次震惊了国际学术界,这回是因为她率先证实了索南多项式,还求出了它的本征值谱。她这一成就,让导师乌伦贝克教授忍不住连连称赞:“王承书,真是个难得的天才。”

王承书的科研水平一点点地往上涨,名气也越来越大。她让西方的科学家们打心底里相信,要是她能一直留在美国做研究,不用多久,就能在学术圈里头拿到顶尖的大奖,比如诺贝尔奖啥的。

对不少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无法抗拒的魅力,王承书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但她还是下定决心,放弃了那个璀璨的未来,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到祖国,为自个儿的国家出把力。

早在1949年那会儿,远在大洋那边的王承书和她丈夫,一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别提了。王承书二话不说,立马就做了个决定:不干了,在美国的科研工作先放一边,得赶紧回国,给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出一份自己的力。

王承书两口子心里头那个急啊,就想赶紧回到祖国。可没想到,一路上绊脚石不少。那时候,美国有条死规定:

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如果专业属于理工、农学或医学领域,那他们就不能离开美国国境。

王承书和张文裕的科研和学术水平那是公认的强,结果他们被美国政府盯上了,说他们是可能造原子弹的人。因为这个,美国政府想尽办法不让王承书夫妇回国。那时候,美国给了他们好多好处,就想让他们留在美国。但王承书心里很坚定,一点都没动摇。最后,美国急眼了,直接让联邦调查局来盯着王承书夫妇。

在美国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承书夫妇眼看着孩子们越长越大,英语说得溜得很,中文反倒不那么利索了。他俩心里那叫一个急啊,就盼着能早点儿回到祖国。王承书一遍遍地提交回国申请,可每次都石沉大海,没能如愿。

这时候,不少美国教授都跑过来跟她说:“瞧你这能耐,拿诺贝尔奖那不是早晚的事儿嘛,干嘛非得回中国呢,那儿科研条件可差远了。”

当美国教授劝王承书留下时,她总是默不作声。尽管她递交的回国申请总是石沉大海,但她回国的念头却异常坚定。那段时间,王承书把觉得回国后能用上的研究资料和杂志,分成了好几百份,陆陆续续寄回了国内。

之后,多亏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拼力争取,美国才撤销了对咱们中国科学家的封锁。到了1956年,王承书夫妇经过不断申请,终于打动了美国方面,得到了“允许离开”的通知。就在那一年,44岁的王承书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到了他们阔别了15年的祖国。

王承书后来谈起往事时说:“那时候,美国的生活条件确实很好,但我心里更牵挂的是咱祖国。”

【隐姓埋名】

回国后,王承书在她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1956年10月6日那天,我记得清清楚楚,在阔别了祖国15年的边境线上,我第一次瞅见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就琢磨着,得给咱国家出点力,国家要啥,我就干啥,绝不含糊。

王承书是这样讲的,而且之后的几十年,她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说法去做的......

回国后没多久,王承书就火速加入了新中国的建设大军。她被中国科学院分配到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研究室,成了一名研究员,并且还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当上了教授。

1958年那会儿,王承书正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咱们国家打算建个热核聚变研究室。可问题是,这方面的高手在国内真是少之又少。钱三强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找王承书聊聊,想请她去钻研热核聚变技术。

这个尖端科技,在新中国那会儿完全是块新领域,对早已专业扎根的王承书而言,既陌生又是个大大的难题。但王承书二话不说,直接表态:“我干!”

王承书面临的这个决定,对她个人来说是个关键的大转变。要是她答应接下这个任务,那就得和8岁的儿子分开住,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和家人相聚。

对一个当妈的来说,心里头肯定是万般的不愿意,但王承书却清清楚楚地说:

这个任务谁都没尝试过,做起来都挺棘手。其他人手头的工作都已经步入正轨,并且还要带新来的同事。我刚从国外回来,工作上还是新手,但考虑到我去做的话,对整个团队的影响会是最小的。

王承书毫不犹豫地带着一群同事去了苏联深造。等他们从苏联学完回国时,她在火车上连续七天七夜,硬是把那些资料翻译成了中文。翻译完没多久,这些资料就出版了。它们不仅解决了当时中国在热核聚变领域资料匮乏的问题,还成了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重要教材。

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钻研,王承书就在中国的热核聚变界走到了最前头。但就在她打算在这个领域挖得更深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她得从头再来,还直接让她在国际物理界里“没了影儿”。

1961年那会儿,咱们国家正死磕原子弹的研发呢,可关键材料高浓铀的研究却卡壳了。钱三强看形势严峻,又找上了王承书,一脸严肃地说:“承书啊,现在国家有急事,得请你再换个跑道。咱们自己搞原子弹,这事儿得捂得死死的,连你老公张文裕都不能说,估摸着得跟家人分开老长一段时间。以后啊,什么会都不能参加,国际的更是别想,说不定还得一辈子不露脸。你看,你能接这活儿不?”

这次,王承书还是一点都没含糊,她依旧淡定得很,直接就说:“我答应了!”

为了搞定铀同位素分离的研究,国家专门在原子弹研究院搭了个试验车间。他们打算先在这里做做试验,如果试验能顺利过关,那接下来就会在兰州的504厂正式搞起来。

跟家里人说了声再见,王承书就自己跑到504厂去做科研了。从那以后,她一门心思扑在了咱们国家的铀浓缩工作上。那时候,在整个504厂,就她一个女科学家。

没过多久,张爱萍亲自到504厂考察情况,在那时候,他直接问王承书:“咱们能不能准时造出质量过关的东西?”

王承书果断地应了一声:“没问题。”

“你这是有啥证据呢?”张爱萍接着问。

王承书斩钉截铁地说:“根据我们在原子能研究所的理论推算和实际操作,咱们完全能准时产出达标的产品。我许下的诺言,除了那些关于孩子的没法做到,其余的都会一一实现。”

听到王承书的讲述,张爱萍满意地笑了笑,点了点头。

在504工厂,王承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过漫长的三年奋斗,到了1964年1月14日,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们齐心协力,终于在504工厂成功制出了达标的高浓铀。这东西可是原子弹爆炸的关键燃料。因为这事儿,上面的领导对王承书大大表扬了一番。但王承书听到夸奖后,只是淡淡地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964年4月12号那天,邓小平和彭真去了504铀浓缩厂看看工作情况。一到那儿,邓小平很快就瞧见了王承书,他立马就走过去,跟王承书握了握手,还特热情地打招呼:“我记得你呢!1959年,你戴着大红花在全国群英会上露过脸,后来就不知道你跑哪儿去了,连你老公张文裕都联系不上你。没想到你在这儿啊!这五年,你藏着掖着过得咋样啊?”

王承书一听到邓小平那温暖的问候,心里头立马就像被暖阳照过一样,暖洋洋的。因为工作比较特别,她啥也没说,就是对着邓公甜甜地笑了一下。邓公看到她这样,心里也挺高兴的,满意地轻轻点了点头。

那年10月16号,咱们中国自个儿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这事儿可把全世界都给震撼了!就因为这事儿,王承书还得到了毛主席的夸赞,说她是“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响的女英雄!”

尽管这项了不起的成就已经完成,但王承书的任务还远远没到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钱三强又一次找上了王承书,想请她继续默默无闻地投身核事业研究。这回,王承书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问题!”那时,她已经51岁了。

【尽职尽责】

多年来,王承书因为保密工作的特殊要求,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一直都在默默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直到1978年,她被调到了核工业部的直接管理部门,开始负责科研生产工作和人才培养。那一年,已经66岁的王承书,终于走到了大家的视线中。

尽管王承书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但她依然没有放慢为国家贡献的脚步。这时,她把焦点放在了全球最尖端的物理科技上。她察觉到离心技术和激光技术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尽管自己年岁已大,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从头开始钻研。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成功地将这两项技术推进到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王承书干工作那是真拼命,可私下里,她对名和利一点都不在乎。这么多年了,她的大衣、鞋子都是老样子,没添过新的,营养品更是跟她不沾边。她长年累月地忙活,结果身体给累垮了。即便如此,她也很少往医院跑,一来是怕耽误了工作,二来是心疼国家的钱,不愿多花一分一毫。

到了老年,王承书眼睛得了白内障,大夫建议她打十针外国进口的药。可王承书一听每针要六百块人民币,就笑着跟大夫开玩笑说:“瞧瞧,我这双眼还值六千块大洋不?”

王承书对自己特别节俭,但对待国家和社会却特别慷慨。从她成为党员的那一刻起,每次领工资,她都会从280多块钱里拿出200块来交党费。剩下的80多块,她也不会全留给自己用,还会分出一些去支持学术研究和帮助生活上有难处的人。

关于这事儿,也有人劝过她:“王先生,您别这样给出去,您也得顾着自己的日子啊!”

王承书摆摆手,直接说道:“我入了党,那肯定得给党出点力。这么多钱我用不上,国家也不用给我这么多。”

一辈子都在付出,一辈子过得清苦。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可王承书却因病离世了。1994年6月18日那天,王承书在北京走了,她享年82岁。

王承书先生走后,大家帮忙收拾她的东西,翻到一个旧笔记本,里头夹着张快褪色的纸条,写着这么一句话:

不管碰到啥情况,都得咬牙把事儿办好,要是真到了那份上,连命都能豁出去。

当大伙儿瞅见字条上那行字,一个个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王承书老师这辈子,对国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我行”。她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和心血都倾注在了国家上,却偏偏把自己给忘了......

那个人走了,但他的灵魂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