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你想追问生活的真相,却发现生活是一场罗生门

书单故事文化君 2024-10-05 02:14:42

《钢琴课》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发表于2022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故事从二战末期一直延续到当下,时间跨度长达80年。

麦克尤恩曾凭借小说《阿姆斯特丹》斩获1998年布克奖,但在很多读者眼中,麦克尤恩在获奖两年后交出的另一部长篇《赎罪》才更能代表他写作生涯的最高水平。

而在《钢琴课》这部新作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赎罪》类似的技巧与情节。

比如《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是一名著名作家,而《钢琴课》中同样有一位著名作家(甚至是“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阿丽莎;比如两部小说都采用了蒙太奇的技巧;再比如两部小说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戏仿与互文……

但是,两部小说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赎罪》并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钢琴课》中则融入了大量麦克尤恩本人的身世和经历,以至于这部小说的标签之一是“自传体小说”。

《钢琴课》讲述了主人公罗兰的一生,从二战后出生,一直到经历了新世纪第三个十年刚开始的新冠疫情封控。

罗兰出生于1948年,麦克尤恩也出生于这一年;罗兰童年曾随着父母住在利比亚,麦克尤恩幼时也曾有在利比亚居住的经历;最关键的,罗兰在成年之后得知了自己居然还有一位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这一经历完全是麦克尤恩对自己家族秘事的精确复刻;甚至就连罗兰求学的学校,也有真实的原型……

麦克尤恩毫不避讳地自揭老底,让这本《钢琴课》几乎变成了一块送到某些评论家嘴里的肥肉,后者本就绞尽脑汁地想要对作家进行传记解读,想要拼命地在麦克尤恩虚构的文字中找出真实的依据。

但是,又一个但是。先别急着将伊恩·麦克尤恩与小说主人公罗兰·贝恩斯对号入座。只要我们深入故事的内部,就会意识到昆德拉的那句名言,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

《钢琴课》表现出了诸多自传元素不假,但同时,狡猾的麦克尤恩却在最核心的两处情节上“做了假”,换言之,小说在大量真实细节的铺垫下,最核心的东西偏偏是假的。

首先是主人公罗兰的身份。小说中的罗兰曾是个蹩脚的诗人,而他的前妻阿丽莎则是著名作家;但我们读者都知道,现实恰恰相反,麦克尤恩本人才是那位著名的作家。

但小说中,麦克尤恩极力让读者相信阿丽莎这位欧洲最伟大的作家的存在。为了渲染这一点,麦克尤恩甚至还戏仿了一把诺奖:他将阿丽莎的名字混同在罗斯、门罗、莫迪亚诺等一系列真实名字之间,让主人公罗兰在2009年诺奖开奖前夕,花了500英镑来投注自己的前妻获奖。

如此信誓旦旦的情节,几乎让读者忍不住去搜索引擎的搜索框输入阿丽莎·艾伯哈特这个名字,去搜索她到底是何方神圣。

结果当然是一场空,因为麦克尤恩在小说里就已经告诉读者,当年的得主是赫塔·米勒。

阿丽莎·艾伯哈特没有获奖,她当然不会获奖。

除了身份以外,《钢琴课》另一个“造假”的地方是小说最核心的角色之一——钢琴老师康奈尔小姐。麦克尤恩在后记中强调,他当年就读的学校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钢琴老师。

这两处最核心的“造假”,就决定了《钢琴课》的本质:这是一部小说,而不是自传,是虚构,而不是纪实。

小说结尾著名作家阿丽莎的这番解释,实则出自作者麦克尤恩自己之口:“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没有发生的一切。我知道的一切,我遇到过的每个人——全部打碎揉烂,和我捏造的东西混到一起。”

狡猾的麦克尤恩用这种虚实参半的方式来调戏他的读者:别去费心区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编的了,去耐下心沉浸到故事本身吧。

那到底《钢琴课》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简言之,这是一部混淆之书,不仅混淆了真实与虚构,更混淆了宏大叙事与小叙事。

后现代文学兴起的解构浪潮让宏大叙事不再受到作家和读者们的青睐,人们转而将视线聚焦到具体而微的个体身上,爱具体的人。

麦克尤恩当然清楚这一点,但他却在《钢琴课》中逆流而上,大胆地将宏大叙事与小叙事熔于一炉。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主人公罗兰成长的过程中,处处都有20世纪后半叶以及新世纪头二十年间的重大事件的底色,有些甚至是直白的政治议论。

这正是麦克尤恩的目的,他在小说中直白地写道,他想探讨的是“公共事件侵入个人生活”。

为了探讨这一主题,麦克尤恩让主人公罗兰与钢琴老师康奈尔小姐的不伦恋发生在一场历史事件的背景之下——古巴导弹危机。

对世纪末日的恐惧与担忧,让年轻的罗兰逃向了钢琴老师康奈尔小姐的怀抱,一场极其复杂的不伦恋由此上演。

罗兰与康奈尔小姐的不伦恋是《钢琴课》的核心情节,也是小说书名的由来。彼时,罗兰只有14岁,康奈尔小姐25岁。

这段惨淡收场的恋情在经年之后有了其他的解释。罗兰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当年的他太过年轻,年轻到甚至分不清这究竟是爱情?还是引诱?甚至是侵犯?

真相隐藏在迷雾当中。

《钢琴课》中的迷雾并不只有这一重。再比如隐藏在罗兰前妻阿丽莎家庭生活中的真相。

在故事开头,麦克尤恩安排阿丽莎离开了主人公罗兰。阿丽莎后来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她写过一本回忆录,来控诉自己的父母在她成长过程中造成了忽视与压抑。

这本回忆录导致了阿丽莎与母亲的决裂(即便二人原本也算不得亲密),留给读者的疑问则是:阿丽莎和母亲,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

老练的麦克尤恩在《钢琴课》中游刃有余地设下一层又一层的叙事迷雾,等着他的读者自投罗网。

然而他却不希望读者草率地做出判断,他提醒读者,“人物都模糊在迷雾之中”。

这个时候,我们或许能更准确地理解,为何麦克尤恩要用一种自传小说的形式来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何要采用这种虚实参半的叙事方式?甚至是,为何要用“钢琴课”这个书名?

小说英文原版书名是“lessons”,这一词汇在英文中既指的是“课程”,同时也有“教训”的内涵,与主题结合得严丝合缝。

罗兰从康奈尔小姐的钢琴课上既学到了一些东西,也永远地失去了一些东西。得与失之间的计算游移,恐怕连罗兰自己都分不清,“lessons”到底是课程?还是教训?

昆德拉说的是对的,因为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无论是罗兰与康奈尔小姐的不伦恋,还是阿丽莎与母亲的各执一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罗生门。

就连当事人,在时过境迁之后,都无法全然知晓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便他们每个人都能给出一套逻辑自洽的叙事,可彼此间的叙事却并不兼容。

换句话说,你的记忆,我的记忆,好像不一样。

这种对于记忆的扭曲与不确定叙事是另一位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拿手好戏,而麦克尤恩在《钢琴课》中运用的同样纯熟。

小说中,罗兰曾反复问及母亲关于他的身世,关于母亲的两段婚姻。后来他发现,母亲在不同的时期给出的解释并不一致,母亲自己甚至都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石黑一雄在小说《远山淡影》中对此的解释是,回忆是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时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

麦克尤恩所呈现的是同样的道理,借助这种扭曲的记忆与叙事,麦克尤恩和石黑一雄都将叙事的触角穿透现实的外部世界,直抵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你想追问生活的真相,到头来却发现,生活是一场罗生门。

0 阅读:2

书单故事文化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