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7》:在充满误信的时代,我们如何捍卫理性?

书单故事文化君 2024-07-27 04:20:42

《怪诞行为学7:是什么让理性的人误信了非理性的事》是社会科学家、心理学教授丹·艾瑞里的新作。

在书的最开始,艾瑞里向读者讲述了他创作这本书的缘由——起源于他亲历的一场网暴事件。

2020年,艾瑞里收到了一封充满指责的邮件,发件人是他曾帮助过的一个朋友。他满怀不解。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很快他发现互联网上针对他的一系列谣言舆论已经在快速发酵,在网上他被塑造成一个参与了一些罪大恶极、威胁全人类生存事件的恶魔。

在得知上述关于自己的污蔑与造谣之后,艾瑞里最初想出的解决办法是耐心地进行解释和反驳。清者自清,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做过网络传闻中所说的任何坏事。

但沟通的结果却让艾瑞里失望。

他无奈地发现,“这些人其实并不想与我对话,他们扭曲了我的每句话,将其变成能进一步支持他们观点的新证据。”

丹·艾瑞里的这一感悟切中了当下时代的一大弊病,语言不再是沟通的工具,而更多的成了一种攻击的工具。面对莫须有的职责,我们常常像艾瑞里教授一样,明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却百口莫辩。

不过这次经历也并非是全然的坏事,艾瑞里教授用他乐观积极的天性,将这次糟糕的经历转变为了他的创作动机,《怪诞行为学7》正是这样的一种产物。

并且恰如艾瑞里教授所说,这本书的创作虽然始于他的个人经历,但它同样也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现象。

《怪诞行为学7》重点探讨的是,为什么我们会想象,甚至还会主动寻找、传播错误信息?一个看似理性的人究竟出了什么原因开始痴迷、接受,然后去捍卫非理性的理念?

不过艾瑞里教授在书的最开始也提醒读者,他写下这本书的初衷绝非是为了指责与声讨,这本书还有更重大的价值——去理解。

现代社会的误信从来不会休止,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相信乃至于传播错误信息的人。

恰如《怪诞行为学7》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保证独善其身”。

在这种情况下,比起去指责犯错的人,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是,去理解误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只有这样才有机会避免下一次误信,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相信并传播错误信息的人。

在本书的后续论述中,丹·艾瑞里采用了一系列实际的例子以及种种专业的心理与认知逻辑,为读者了解了误信发生的来龙去脉。

艾瑞里在书中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误信者会相信那些很复杂的故事情节?

之所以会有如此一问,原因在于人的本能其实是更偏爱简单的解释的。有一个奥卡姆剃刀理论解释的就是这一逻辑,它经常被阐述为八个字: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怪诞行为学7》中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它的基本思想是,应当采纳借用最少实体所做出的最简单的解释,除非有证据显示它的解释不完美。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人们还会经常被那些复杂的故事情节所欺骗呢?

艾瑞里教授在书中给出了两个心理学解释。

第一个心理学原因是,复杂的故事必然包含着更多的细节,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内容要被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的故事情节会涌现出来。因此,炮制这些故事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持续受益;

第二个心理学原因则是一种认知偏见,被称为“比例性偏差”,它指的是当面对一起重大事件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背后有与之成比例的最大原因。

除了具体的理论分析与解读,《怪诞心理学7》中还有相应的帮助读者摆脱误信的指导意见,这部分内容在书中被放置在“希望能有所帮助”这一板块。

艾瑞里教授给出的建议中,有一条令人印象深刻——士兵与侦查员心态。

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经常会落入自我防卫的心态,尤其是在面对陌生人以及在网络上交流的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对方否定我们的观点就是在否定我们本身。

因此为了捍卫自己,我们会像一个士兵一样,抵御对方的进犯,不惜一切代价来反驳对方的观点,甚至不惜违背真相,坚持一种错误立场——即便我们心里明白这种立场是错误的。

相较于上述士兵形态,另一种侦查员心态更有利于沟通与寻找真理。与士兵不同,侦查员感兴趣的是何为真、何为假,而不是一门心思击退外来威胁。

如果我们在日常沟通时,更多地保持一种侦查员心态,就能有效地避免落入误信的陷阱。

通过上述观点,我们也不难发现,《怪诞行为学7》中所审视的不仅仅是那些误信错误理念的误信者们,它同时也提醒着每一位读者,去质疑自己的一些信念。

恰如文章开头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保证独善其身。

在充满误信的时代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误信者,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阅读《怪诞行为学7》的一个理由。

0 阅读:0

书单故事文化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