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推荐书目,撤下《傅雷家书》,更换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可有什么说法吗?

《经典常谈》这个书名让我们不仅遐想,会谈些什么呢?“教一般人…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把它当作一只船,航道经典的海里去。”朱自清如是说。这就相当于这本书是我们现在学生阶段的名著导读课一般。成人读起经典,再结合已有的人生经验,那必是比青少年的阅读要深刻,透彻得多。所以,如果有读经典的欲望,却又不知从哪里开始,那么便从这本开始。
在与经典相见前,得到一个比较正确、客观、中正的印象,在了解了各部经典的基本情况以后,自然能找到与你现阶段精神需求的契合点,开启你的专属经典阅读之旅。这才会如饥似渴的阅读下去,汲取到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这些经典中的能量才能在最恰当的时刻滋补到你的心灵。
前段时间,图书馆借了几个版本的老庄,想找一本合适的下手,但是还书期限逾期,仍未步入阅读正规,不得体会老庄的无我与逍遥。这几日读《经典常谈》,便知我的经典之路从哪里开启——《说文解字》。
近期虽然带有工作与生活的焦虑,但是工作中涉及到的文字部分,却能让我颇为认真攻读一番。沉下心去做事的时候,哪还有什么焦虑呢?
《经典常谈》的第一篇:《说文解字》第一,这样写道,“关于造字说,说是一人独创,那是不可能的。而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民间书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这时候,用谁的呢?自然是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功夫,好叫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看这一小段话,把汉语言文字的起源、历史、意识形态说得个明明白白。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原来如此,了解了这些,《说文解字》中不同阶段的字形演变,你便会格外注意到哪些笔画变直了,变简化了。有了这些背景的铺垫,书读起来明白得透彻,也果真更有兴趣了。
朱自清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曾经做过中学老师,所以,《经典常谈》把经典介绍得真可谓深入浅出,让读者找到阅读经典的合适门路。